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人文精神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即崇尚礼教、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和合精神”。“和合”一词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心,也指事情的协调和顺利。《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人和”超越了“天时”、“地利”,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处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自然精神”。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以崇尚自然闻名,老子注重天道,把自然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而自然则是道的终极。中古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通变精神”。求新求变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充分体现了“通变精神”所包含的智慧。中国人的“通变精神”在《周易》中得到系统的表达,《周易》的核心理论就叫“穷则思变”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担当精神”。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勇于承受,敢于负责的意思。“担当精神”建立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公利优先”的原则,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生活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它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进行不懈的自我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体现着凝聚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它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机制和基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在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文化长期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的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老、陈旧以至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中国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最有意思的可能要数中式婚礼了。中国人结婚和西方人大不一样,西方人要进教堂,而中国则要大摆筵席;西方人要上帝赐福,而中国人要拜天地,拜父母;西方人穿在洁白的婚纱举行婚礼,而中国传统的婚礼需要新郎新娘穿红衣服,因为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利和喜庆。从结婚这件事情上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有着不同于外国的民俗文化。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西风东渐,这样的传统婚姻礼仪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化西方,中国的新娘们迫不及待地穿上白色的婚纱,与西装革履的新郎站在舞台中央,这让我们开始纳闷了,如此喜庆的事,怎么能穿白色?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可并不是吉祥和喜庆的颜色,现在我们不是还说,红白事吗?红事就是喜事,白事就是丧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基本的崇尚色,象征着吉祥,喜庆。白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是枯竭而无血色,是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和凶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白色却象征着高雅纯洁。穿着白色婚纱再来进行中式礼仪,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终归不像个样子,婚姻岂能儿戏?不同的文化意义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与文明面前,我们怎么能如此怠慢?
传统的婚姻仪式要选在黄道吉日,日子的选取是很重要的,而现在虽然也有看日子,但一般都集中在“五一”“十一”,春节前后。仪式也变得简单,讲面子,讲排场,房子,车子,票子,婚宴,红包……婚姻仪式不再具有以往的内涵,不再具备神圣而严肃的意义,反而在一片喧嚣和聒噪中,消解了这终身的大事。如若婚姻成为物质,婚礼成为一场闹剧。从第一天起,婚姻就没有被严肃、认真地对待过,这样的婚姻的命运,如何期待?
传统的中式婚礼,具有深刻的内涵,体现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具有哲学性和深刻性,古朴而又热闹,隆重、喜庆并且礼节周全,寓意深刻。婚礼上有告上礼、亲迎礼、拜堂礼、同牢合卺礼、执手礼等一系列仪程,虽然整个过程下来并不简单,但这样也就是要新人严肃对待婚姻,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婚姻不是儿戏,要慎重对待。
拜堂成亲,是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也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拜堂又称拜天地,是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这里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拜堂时,新人走到天地桌前,上面摆放有装满粮食的斗,斗的四周写上“金玉满斗”四个大字,以红纸封口,斗内四角放若干硬币,以供拜完天地后看热闹的亲朋好友掏出来求取吉利之意。斗中要插一柏枝,枝上缀有铜钱,这个柏枝便被称作“摇钱树”。斗旁放一杆秤、一面镜、织布机杼(现在估计没有了)、一灯或一蜡烛。新郎在右,新娘在左,并肩站在天地桌前,执事人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男女只有在拜过天地之后,才能算作真正的夫妻。因此对拜堂的仪式非常重视。
其他的陈列摆设,暂且不讲,且看着三拜,便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深融其中。
一拜天地,首先便是中国人的天地人观念。在这个隆重的日子里,我们第一个要跪拜的,是孕育我们的天地乾坤,万物之始祖,我们虔诚地感谢天地造化之恩,敬畏生命因天之序,天地作证,恩爱永远。
《庄子・达生》有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精神训》中有道:“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其次,男女的关系,就如这天地的关系,男为天,女为地,男为阳,女为阴。天能做的,地不能做,地能做的,天不能做。这个天地阴阳关系要和谐统一,天地和合。只有婚姻和谐,家庭才能和谐,民族的繁衍和社会的秩序才能和谐,由婚姻而化生的自然及人间的乾坤万物才能和谐,天人合一。
二拜高堂。拜祖先以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高堂,古代社会对父母的一种代称。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新娘离家出嫁时,要拜别父母和宗庙。嫁入夫家后,要接受男方父母和历代祖先的认可。
有万世之德者,必有万世子孙保之保之。正是祖宗福德的佑护,父母精心的养育付出,才成就儿女的幸福,在这幸福的时刻,感恩祖先,感恩父母。
中国人将奉亲养老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相信只有那些在家里无微不至地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的人,才能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感恩图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其中的精华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婚姻也宣示了绵延子嗣、传续宗族、承上启下、孝养双亲之责,意义任重而道远。
夫妻对拜。夫妻互拜,相互感恩,夫妻平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是婚姻让彼此成为一家人,夫妻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从今以后,无论贫富,不论贵贱,互敬互爱,执子之手,与子皆老。
有了婚姻,以后两人便要一起生活了,夫妻对拜,也表示在以后两个人的生活中,男女双方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感恩彼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修身,齐家,让这个小家庭成为大社会的一个细胞,和谐和睦共处。
在天、地、亲、师、友的共同见证下,新人正式结为夫妻。而这三拜,就让他们在婚礼上,就要学到尽到对彼此的责任,对宗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婚姻的神圣。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婚礼绝不仅仅只是聚会、宴饮、取乐,它被认为不可轻慢与亵渎,更是伦理和哲学的一场庄严的宣告。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礼义之邦。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不管是仪式的衣着,颜色,还是流程,都是中国几千年来思想精华的具体而形象的展现,这种思想文化根植在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心中。让自己的婚礼回归生命的本性吧!(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文化常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10重印)
[2] 李欣芸.我的完美婚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
1 引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由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的,但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曾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儒学在其历久弥新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在儒家文化中“和”文化是最核心的思想,也是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这其中始终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文化资源。
2 儒家“和”文化的阐述
“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2]”因此,在儒家的文化思想中,“和”这一思想也逐渐升华为了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即“和”文化。这里的“和”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社会关系之和、人与自然关系之和、人与人关系之和以及个人自我身心之和四个方面,体现出的是由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
2.1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因素,人与社会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每个人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在社会全体成员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共同促进。儒家思想中提出“为政以德”施行德治,这里的“德治”就是以德治国,这也是儒家积极推进的能够充分彰显其道德哲学的政治价值。同时,对于统治者来说,还要施以“仁政”来赢取民心,这既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以民为本的体现。其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强调“克己复礼”的口号,用“礼”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平衡调节好各利益群体间的关系,最终趋向和谐的社会状态。
2.2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
儒家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之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人的活动和社会的活动都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人类开展一切行动都要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实际行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看到,在具体的自然万物面前,儒家始终恪守这一原则。
2.3 人与人关系之和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的原则是“和而不同”。“和”是一种兼容的状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个性的存在,谋求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同”便是抹杀人们的个性、特点,强制性的要求同一性。人是群居动物,因此若要好好生存便需处理好群际关系,儒家提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国君,要仁爱;臣子,要恭敬;子女,要孝顺;父亲,要慈爱;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它展示了一种处于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都强调了和谐的现实意义,层层扩展,由近及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4 个人自我身心之和
人自身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起点,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都寄托在个体和谐人格的培养上,儒家认为要实现个人身心的健康、和谐状态,就要实现个人生存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和谐,而这一结果是需要内省、慎独、改过、力行等一系列环节逐步实现的。“三省吾身”就是通过自我分析来调控自身行为,使其符合道德规范;慎独,是指独处是仍然严以律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改过,儒家认为,知错就改、闻过则喜,才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力行,强调躬身实践。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和谐状态,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时时处处规范自身的言行,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调适身心,才能最终实现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儒家“和”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人们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3]”同时,从对儒家”和“文化的理解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生态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都能从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3.1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4]。它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进行判断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也是在其价值反映和行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有与其制度、政策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主张“德治”、其次主张人们“克己复礼”。
从这一思想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出发,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主张努力约束自己不正当的欲望、不正确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我们现实的规范、制度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宣传先进事迹、树立典型范例或者开讲座的形式,来潜移默化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2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对生态观教育的影响
“生态观”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共存状态规律的看法。儒家的“和”文化中倡导“天人合一”就是指对自然万物和生态环境要合理利用并积极保护,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是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取之有度的合理利用大自然。
可以说儒家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态观,通过对这一思想的学习,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做到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儒家的和谐生态观开阔了我们的现实眼界,这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人与人关系之和对道德观教育的影响
道德观是指社会中的人们,在其家庭和社会中应该遵守、恪守的道德规范和根本观点。儒家文化中最突出的便是道德的优先地位,“仁”是人的基本德性,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要想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并完善自身,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其中“孝悌”、“忠恕”是“仁”的思想的内核,是由家庭延及到各种社会关系道德观。
当前大学生普遍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社交恐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儒家“为仁由己”的道德观的教育,从“仁”出发处理社会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找到客服交往恐惧的方法,这对于我们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甚至社会主义道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3.4 个人自我身心之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心理疏导,使其心理和行为能够趋于和谐,身心实现健康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这其中包括自我认知、调控情绪、适应环境、以及待人接物这四个方面。而儒家的自我身心之和就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展现的,也我们真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由于现代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及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心理脆弱或者道德示范等,因此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觉协调身心关系来保障自身系统的健康,也才能增长才干、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4 结语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也是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文以儒家“和”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分析来积极研究儒家“和”文化中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及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的思想资源和现实条件,并将这些思想切实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