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59: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幼儿绘画教育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引言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增长,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直观地思考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关键技能。与此同时,视觉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素养,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教学领域。儿童是人类生命的早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有助于增强他们对视觉信息解读的意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判断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研究在国外由来已久,最先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被尊称为“视觉素养之父”的约翰・蒂贝兹(1966)。他给视觉素养下的定义是:“人在观察中所产生的系列感觉,并将其整合在一起的可发展的视觉能力。发展这种能力是人们学习的基础。这些能力得到发展,能够促进一个具有视觉素养的人在所处环境中去区别和解释视觉活动、对象和符号。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能力,可以与他人交流;鉴别性地使用这些能力,可以理解和欣赏视觉杰作。”简言之,视觉素养是区分和解释视觉行为、物体、记号和其他形象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意义。
(二)绘画。
绘画是幼儿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绘画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使之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视觉素养的培养在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据统计,人们接受的全部信息中各种感官所起作用的比率分别为:视觉占83%,听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其他占11%。①可见视觉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素养成为所有人应必备的素养。
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对于提升其自身的视觉鉴赏力,增强视觉信息交流能力,促进学习的广泛而深入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主要是通过绘画等途径,因为绘画的过程和绘画所呈现出的成果都是幼儿很感兴趣的,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必要的。绘画能以视觉形式表达思想和观念,学生通过绘画可以转化视觉图像的内容和意义,这是学生获得视觉素养的过程,习得这一系列技能对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内都开设了美术的课程和绘画的兴趣班,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但都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没有把这些能力的提高归结到视觉素养的培养上面。虽然幼儿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认知能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描述能力,等等,但是在长期的幼儿绘画中,人们总是单纯地以提高幼儿绘画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意愿和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忽视了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
(二)幼儿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视觉素养水平不足
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目前,由于我国只有很少的学校开设了视觉素养教育这门课程,这导致我国缺少视觉素养方面的专职教师。我国的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视觉素养培训,没有进修过视觉素养专业的课程,所以在教幼儿绘画的时候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教授孩子们绘画,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画出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幼儿在绘画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画表现了出来,但却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评价,幼儿之间互相的交流学习也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指导。在他们需要得到帮助和指导的时候,老师由于自身的视觉素养不足,不能及时地给予幼儿帮助和评价。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幼儿视觉素养的发展。
2.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受环境的限制
在我国,很少有幼儿园为了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而专门创设相应的环境给幼儿在其中自由地学习、交流,发展自己的视觉素养。在幼儿园中,幼儿绘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建筑、动物、植物等,如:太阳、小花、小草、小鱼、小房子等。幼儿多是模仿教师的作品,以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进行绘画。例如,画苹果时,教师多是自己作画或摆放一个真实的苹果给幼儿自己去模仿着绘画,而没有让幼儿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画完苹果后增添自己想到的东西,然后与小朋友们交流讨论、互相交换意见。此外,幼儿园中的教室布置不够美观、简陋等也影响着幼儿视觉素养的养成。幼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绘画、绘画完成后的交流讨论对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
3.对视觉素养培养的评价不够重视
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幼儿的视觉素养总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所形成的并不明显的视觉素养,教师没有意识到要去评价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情况,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幼儿的视觉素养进行评价。这是我国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视觉素养培养的一个很大的不足。
四、基于绘画的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策略
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②视觉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一样,是人类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的这种视觉文化能力同其他任何方面的能力一样,需要经过熏陶、培养和训练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在0―6岁这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通过幼儿喜爱的绘画这一途径提高幼儿的视觉素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与创造力都非常重要,从小培养出的这一素养将伴随着其一生,视觉素养的不断提高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幼儿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绘画,本文为更好地培养幼儿视觉素养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加强教师视觉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视觉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其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实施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已很重视对教师进行视觉素养的专业培训,如:“从北美中学开展的视觉素养教育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对于教师的视觉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视的,通过各种培训机构和专门的学术讨论来提高教师的视觉素养,比如美国就成立了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并定期举办年会,来讨论视觉素养的发展。”③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师都应重视视觉素养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幼儿教师,因为幼儿教师对幼儿视觉素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基于绘画的视觉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幼儿通过视觉素养的发展而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不断进步,都需要幼儿教师的耐心帮助和引导。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定期举办关于视觉素养的交流讨论会,通过学习和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相应的教学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顺应幼儿的需要,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
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幼儿置身于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中,对于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是非常有利的。幼儿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离开具体形象幼儿就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教室是幼儿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同样也是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必要场所。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室环境中应把绘画内容通过平面、立面形式很好的展示,利用教室的平面立面、墙面贴画、摆放彩陶、剪纸、风筝等美术工艺品和幼儿优秀手工作品。在设计墙饰画面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红、黄、蓝、绿、紫等对比强烈的传统色彩,在绘画、手工作品展示上以并列、重复的排列方式贴满展板,色彩如同版画般的效果,红绿相间、单纯大方,使幼儿身临其境、潜移默化。
(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幼儿中培养视觉素养,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来判断幼儿的视觉素养,这种评价标准应该是基于绘画过程、视觉素养的形成过程,以及视觉能力的判断、表达和交流。
基于以上对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的分析,我初步探索了以下的评价模式。
总之,视觉素养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一。视觉素养的获得,需要同普通文化素养一道进行,对幼儿进行视觉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视觉文化的冲击使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视觉素养的高下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要想幼儿在视觉文化强大的冲击力下站稳脚跟,吸收精华而非糟粕,教师就必须培养其良好的视觉素养,通过绘画这一幼儿感兴趣又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幼儿形成一定的认识、判断和思维能力。
注释:
①蒋家傅.视听教育网络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②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③郭玉娟.北美中学视觉素养教育的分析与启示[J].科技信息,2008,(17):174-195.
参考文献:
[1]蒋家傅.视听教育网络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 日本学前教育注重对教师的培养
日本幼儿园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幼儿园的教师必须在大学期间接受过一些幼儿教育方面课程的培养,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与信心,并且要有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喜欢从事幼儿教育。日本的所有幼儿园教师都必须要在短期大学或一些社会上专业的幼儿教育培养机构修完规定的学分,并且顺利毕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才能被允许踏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岗位上。日本十分重视幼儿园教育,所以对幼儿园的师资好坏尤为关注,幼儿园教师的素质高低将会影响着儿童一辈子的发展,所以幼儿园教师一直被人们誉为是“心灵的工程师”,他们是每一位儿童人生的引导者。试想如果幼儿园老师本身的素质不高,甚至对儿童进行惨无人道的虐待,那么儿童的内心就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们对社会产生恐惧感,对人性感到厌恶,今后他们的人生也将不会顺利,很难与人正常的交往与相处。正因为如此,日本对幼儿园的教师非常的严格,坚决选拔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要严格把握住师资水平,就必须关注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在教师们未踏上工作岗位之前,他们就必须在一般的四年制大学或者短期大学进行有关幼儿教育课程的学习与进修,他们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且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后,还得参加各个县的考试,考试还分为笔试与面试部分,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获得幼儿园教师的从业资格证,并且踏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在他们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后,依然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为了能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教育儿童的专业知识理论,日本政府规定幼儿园教师们必须在岗时一直进行相应的培训课程。为了使幼儿园教师上岗后的培训更加正式化,规范化,日本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法案来促进对幼儿园教师上岗后的培训工作。教师在岗后的培训收到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幼儿园的老师们也十分愿意接受相应的培训,他们可以在不影响幼儿教学的前提下,参加长期的幼儿教育培训课程,并且他们可以通过培训来考取更高一级的教师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幼儿教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对他们个人的前程发展有好处。日本对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机构有很多,既有政府出资建设的官方培训机构,还有民间使人创办的培训机构。教师们不仅可以参加社会上的幼儿教育培训,还可以报名参加幼儿园内部对教师的培训,幼儿园会不定期地请一些有着丰富幼儿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幼儿教育学者来幼儿园对教师们进行授课或者是讲座,这样大大开阔了幼儿园教师们的眼界,在聆听授课与讲座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感悟他人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与经验经历,对他们今后对幼儿的教育十分有帮助,也培养出了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幼儿园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着巨大的革新,不单单是传统的面授课程,还会有函授课程,与各种形式的网络课程,形形的授课方式也受到了不同人群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2 日本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
与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有所不同,日本的幼儿园教育不太注重对孩子们进行学业上的教育,他们更加专注儿童们在幼儿时期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上的生活的准则,并培养孩子们对他们受益一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作风。日本的幼儿园教育希望在平时大家的共同游戏玩乐中,锻炼培养出孩子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加深他们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去,明白集体合作的重要性。日本的幼儿园教师通过为孩子们讲解童话故事以及让孩子们演讲一些生活中的趣闻趣事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通过对他们实施体育锻炼教育来促进他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并且养成每天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幼儿园教师们还十分关注对孩子们个人兴趣的培养,会经常布置一些绘画,唱歌,书法,作文日记等家庭作业,以此来发掘孩子们不同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幼儿园还会开展一些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事,要与自己的家长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们立志成才,长达后报答社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人士,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他们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人生奋斗目标。
日本幼儿园十分注重对课程的改革。随着日本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日本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国际交流中,自然会接收到国外先进幼儿教育的思想。日本虽然也对国外的幼儿园教学课程的设置做过细致的研究,也引用了一些较为合适的课程设置方案,但是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还是大量的保留了日本特有的民族特性,而并不是将他国的幼儿教育经验照搬照抄,而是很好地化为己有,在应用中按照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与社会性质等方面做了周全的考虑与改进,使得国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经验与思想能够更好地在本国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幼儿园教育不同,日本虽然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要求与目标,但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却没有给出明确的限定与严格的要求,幼儿园可以按照已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指标来灵活地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 曹能秀,王凌. 日本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09)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家长的攀比心理催生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如今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极其重视,哪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落后别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并且认为哪个幼儿园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哪家就是最好的幼儿园。这就导致幼儿园设置了不合理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使幼儿园教学逐渐趋向小学化。
2.幼儿教师能力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比如,唱歌、跳舞、绘画等等。有很多幼儿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幼儿教育培训,所以,他们缺少幼儿教育的教学能力,认为只要教给孩子简单的算术、语文,保证孩子的安全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加快了“小学化”的进程。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1.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孩子的教育者不只是教师,家长也是很重要的教育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让家长认识到“小学化”倾向的幼儿教育严重危害了孩子的成长。幼儿教育中,要多开些家长交流会,让家长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不良后果。
2.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适应教育需求。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不是小学,孩子在这里学习的不应该是课本知识,而是一些基本技能和生活习惯。这就要求幼儿老师不断提高自己,帮助幼儿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思考等各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