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培养德育的方法

培养德育的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培养德育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培养德育的方法

篇1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家的事迹;数学美;德育

数学教学除了应充分考虑其智育功能外,还应考虑其德育功能。从表面上看,数学不如文史学科那样德育观点很明显,渗透德育容易浮于表面,似乎难以深入学生心灵,实际上数学教材本身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谈一谈基于自主性学习兴趣培养模式下的数学德育渗透方法

一、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数学史是实施德育的好材料。但教学中如果仅停留在某一成果比西方早多少年的简单比较上,就显得肤浅了。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生动、具体的材料,学生才能信服,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如教学勾股定理,不仅要讲明我国发现勾股定理比外国发展毕达哥拉斯定理早500年,而且还要说明我们的证明方法比国外简单得多。我国已发现了近400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教师还可以结合该定理的证明,简介我国数学家吴文俊利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情况。讲授数列极限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辉煌成就:早在两千多年前,惠施就在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提出了无限变小的过程,这是我国古代极限思想的萌芽。三国时的刘徽,基于《庄子》无限分割的思想,独立采用类似穷竭法的思维进行了伟大实践,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了用割圆术来计算圆面积,也采取了用正多边形对圆周不断进行分割,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是第一位采用割圆术的极限思想方法来推算圆周率的数学家。庄子等人的极限思想要早西方好几个世纪。莱布尼茨、拉普拉斯、黑格尔等西方数学大师和哲学大师都从中国数学中受过启迪。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在数学研究领域有着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思想教育自然、流畅,能收水到渠成之效。

二、利用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坚毅的意志品质

德育的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发展变化的过程,领悟数学家走向成功的艰辛,认识到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就不可能推动数学向前发展的道理。教学无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无理数的曲折历程: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伯斯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时,发现对角线的长 既非分数,也非有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比来表示。在当时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称呼,就称之为“无理数”。这个新数的发现,动摇了毕氏学派的信条――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之于整数或整数之比。希伯斯在权威面前毫不动摇,坚持真理,最终被抛尸大海。说明了数学的发展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事迹,能培养学生勤奋坚毅的意志品质。另外,教学正弦曲线时,可以向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教师告诉学生:人生历程不可能是直线,也决不会是个圆,应该是此起彼伏、蜿蜒连绵的曲线。从而引入正弦函数的图像而导入新课。让学生想像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与艰辛,教育学生不能被困难所折服,要知道道路是崎岖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老师生动形象的一番话,不但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精彩了,而且教育了学生该如何面对困难曲折,如何对待高考落榜。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并具有一定审视数学美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审美角度来教数学,将数学美有机渗透到教学之中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除了许多几何图形闪烁着美的风采外,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等。教学“0.618”线段的黄金分割时,可介绍:“黄金分割”是被毕达哥拉斯称为神赐的比例,把长为c的线段分为a(较长)、b(较短)两段,使之符合a∶b=c∶a,得到a∶c=0.618。这个0.618正是最美、最巧妙的比例,人们称之为“黄金分割”。希腊人按“黄金分割”建造了庄严肃穆的帕提侬神庙。埃及胡夫金字塔、米洛的维纳斯中的一些长度比值,都采用了“0.618”。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位置、《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形象都处在“黄金分割”点上。生物学家认为,当气温为23℃时,人感觉最舒服,这是因为人的体温37℃与气温之比正好为1∶0.618。运动员上、下身之比接近5∶8,看上去修长而挺拔,但很可惜一般人的上身长了两寸左右……教师对“黄金分割”进行这样的介绍,不仅能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美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篇2

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把德育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在课堂上的“技能+德育”的完美结合。当然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想搞好,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些都需要靠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来实现。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使其成为德育工作的阵地,以德育促教育,让德育之光洒满校园,让学生喜欢我们的校园,留恋我们的校园,倾力打造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一、树立德育教育的新理念

(一)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很长一段时间中,很多老师总是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或者是某个人的工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比如说,有些同学在打水的时候对师傅连招呼都不打,我们烧水的师傅或者值班老师完全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改变这种没有礼貌的习惯;很多学生有网瘾,晚上很晚才回宿舍,甚至玩通宵,那么宿舍的管理员就不仅仅是查查宿舍,学生回来给其关门开门,而是要想办法怎么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有的时候干工作并不在于岗位的高低,而在于你是否能成为一个有心人。

面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需要全校的教职员工,不管是看大门的还是烧锅炉的,都应该承担起德育工作的责任,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新理念,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老师更应该意识到,要想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好人”,要努力把自己的德育水平提升上去,做德育工作的有心人和表率。

(二)处处都是德育工作阵地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只是利用德育课、班会课或者政教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堂课、一个环节或者一个部门来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把每个点连成一个面,要树立“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指导思想。

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引导,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型、立体化德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班会为重要阵地,以时事教育为重要内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多方位教育为途径,以健全的考核制度为保障,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把德育工作制度化、课程化、网络化(职业学校学生的QQ群)、全面化,与技能教育融合,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逐步帮助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以德育促教育,打造职业教育新模式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思维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教育工作光靠教师一张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有新路子,要想新对策,与时俱进,以德育促教育,打造职业教育新模式。

(一)创建德育载体,以德育促教育

德育本身就是一个塑造人心灵的工程,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够空对空,必须赋予行之有效的载体。树立“载体”理念,有效的德育载体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让学生看好的电影,让他们感动,电影就是一个载体),它能使德育工作充满再创造的活力,形成再发展的动力。

但职业学校的教职工还存在着不能发现问题或者说漠视德育载体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德育工作。就好比很多老师往往在差生身上下的功夫非常大,反而会忽视了那些上进心很强的优秀学生。教师可从树立优秀学生开始,比如开展“学技能、比技能、展技能”的技能大赛,让那些好学生把学到的技能展现出来,以这些优秀的学生为榜样,“以先进带动后进”;建立起业余活动团队,如篮球队、排球队、舞蹈队等,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获得归属感等等。这样,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树立和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学生来教育学生。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德育的载体还有很多,重要的是看我们能不能利用好这些载体,用德育来促进教育。

(二)抓住德育契机,开展德育特色实践活动

节假日、纪念日、特殊事件都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德育工作建设的良好契机。利用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各种生动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

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空洞的无味的活动,而是尽量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进去(拓展训练中的风雨人生路效果就非常好)。也就是说搞活动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反思教育,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德育活动之中。

(三)提高德育素养,建设“技能+德育”的教师队伍

在现代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在人格导向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只看重技能教授,更重要的是要在技能教授的过程中,把德育教育贯穿进去。

在“以德育促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德育建设,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真正做到会“教书育人”。努力用我们的爱培育出学生的爱,用真实的爱去引导学生感受爱、体验爱、付出爱。

篇3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78-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一、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行为动力的一种形式,而且是非常活跃的、具有很强烈情绪色彩的动力形式。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探究需要为基础,推动他们优先认识和积极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基本功之一,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它把学生的注意和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还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是学生未来长期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准备条件之一。

二、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兴趣是学生体育活动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对他们体育活动的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和训练在学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去,会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会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有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观困难,提高运动水平,逐步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

三、体育兴趣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进行目的性教育,营造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心理学上这样讲到,体育兴趣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追求是人们用积极行动经过努力争取达到的某种目的,体育运动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指标,使学生懂得经过努力才会产生所需达到的效果,促使学生对练习有浓厚的兴趣并产生进取行为。

2、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因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及他们对不同体育活动的接受能力去安排一些容易学习和锻炼又有技术含量的项目以此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项目应具有实用性和竞争性以及适当的惊险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诱导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体育运动的功能和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及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情操。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精神灵魂。这样就可以利用感情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在体育运动中能锻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也能培养一个人勇敢顽强品格的一种文明行为,更能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4、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树立良好的体育榜样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较多,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相反,如果体育教师具有自卑、懒散、极度内向等不良人格,或对学生冷漠无情,随意惩罚打骂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学生的陕西健康。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在给学生讲和示范的时候内容一定要准确,动作一定要到位,这样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渊博,技术精湛,才可以让学生敬佩你,感受你的专业魅力,就会对你的专业产生兴趣,你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5、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的性格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体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中学生,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锻炼,通过游戏、长跑、滑冰、登山、游泳等运动项目磨练其意。对于身体有残疾的的孩子,应主动热情的帮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像正常学生一样快乐的生活和成长,使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对于过度肥胖的学生,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让肥胖学生通过简便、有趣的体育活动,消耗多余的脂肪,进而养成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已达到强身壮体,健康成长的目的。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低、运动量小的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独立完成任务,充分体验快乐,对体育就产生兴趣。

6、多组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丰富学生的爱好中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有限,生活也比较单调,他们每天除了上课,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对体育的概念就很平常,就不会再课余去锻炼身体,对体育也就没什么兴趣。相反如果我们组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就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让学生在课余无聊的时间参加比赛项目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也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校的正常秩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