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农村建设工程

新农村建设工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去年以来,玉林市玉州区积极创新新农村建设载体,以开展“三化六改”工程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力推“三化”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树立文明之风。一是净化。成立村级环卫队30支,在各村设立垃圾处理点,组织1万多人次开展声势浩大的“三清”活动(即清理垃圾杂物、清理沟渠污水污泥、清理乱贴乱画违章的墙体广告),促进农村环境的清洁。二是绿化。实施农村道路、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在村庄周围50米以内的房前屋后开展绿化美化活动,种植果树、花草为主,形成环村绿化带。莲塘村、林村、谷山村等城郊村积极绿化村道,美化庭院,在庭前屋后种植番桃、西番莲、芒果等果树及茉莉花、九里香等花草,改善了村庄的生活、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外地老板前来租赁土地开发现代农业及从事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是亮化。通过深化农村电网改造,使家家户户通上电灯,在有条件的村庄安装杆式路灯。在开展“三化”中,该区对唯一不通电的大塘镇大水表自然村实施了电网安装工程,使该自然村12户村民告别了电网不通的历史。

广泛开展“六改”(即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厨、改陋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该区驻村指导员积极宣传“六改”的科学性,并采取“三个一点”的方法筹资,即财政拨一点、部门帮扶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确保了“六改”的顺利开展。仁东镇鹏垌村龙屏庄自然村投入22万元建设“三格式”无害化厕所80个,建成沼气池25个,发动群众对外墙进行贴瓷装修,投资50多万元建成村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和环村硬化道路,并在该区率先实行人畜分居,牲畜圈养在闲置的旧村,村民生活在新村,使该自然村一跃成为玉州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据统计,通过开展“六改”,去年以来该区共实施改水项目15个,解决了2.3万农民的饮水难问题;建好“三格式”无害化厕所5000多个,建设沼气池1.2万个,使10万多农民的厨房、厕所变得环保卫生;开展农村道路建设工程20多处,年内可望村村通硬化道路;成立村级农民文艺队110支,每年演出宣传政策、弘扬正气的文艺晚会1000多场,促进农民革除“黄、赌、毒”等陋习。“六改”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该区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体生活。

篇2

为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提高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保证“康居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我们积极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二是抓好政策宣传。大力宣传县、乡两级党委在实施康居工程中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农民群众对康居工程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为顺利开展下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高起点,严把关,高标准规划建设布局。

实施好康居工程,规划是前提,为改变部分村屯房屋建设杂乱的现状,乡党委、政府严把宅基地审批关,坚持三个不予审批,即房屋建设位置不规范不予审批、达不到建设标准不予审批、新区内建房结构不合理不予审批,在源头上彻底改变了以往住宅小区、养殖小区、工业小区混杂的状况。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按照布局统一、美观实用的原则,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拿出了7种样式12种布局的房屋建设图纸,供建房户选择。同时,将在新区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大力推行“一建三改”措施,把建房与沼气入户有机结合起来,使康居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示范典型。

三、快启动,早筹备,超前备足建设物资。

为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实现“慎用钱、建好房”的建设目标,乡党委、政府从建设物资筹备上想办法,从大范围招引开发商,组建运输车队,统一购进物资,最大限度的降低建房成本,加快物资筹备。仅用半个月时间,为建房户统一购进木材1560立方米,水泥3200吨、红砖320万块,完成了全乡物资筹备的80,为建房户节约资金20余万元。通过招引有实力的建设工程队与农户联建方式来保证工程质量,采取工程队承建、个人自建的措施,以公司加农户的建设形式签定建房合同157个,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篇3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一、项目治理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桂林漓江东岸,东南部为岩溶较发育的海拔300~500米的高丘,西部、北部及东北部为海拔在150米以下的丘陵区,位于区内东南部的冠岩景区,有着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内耕地范围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田块相对整齐,但高坎较多。项目区涉及一个乡镇两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共4,830人。项目区属丘陵地区,山、林地较多,但大部分耕地集中连片、整理地形相对较缓,拟建设面积665.31公顷,其中草坪村320.64公顷、潜经村委252.09公顷、大田村委92.58公顷。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

项目建设将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并且通过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后提高项目区防洪抗旱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复垦率和生产能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内容有:

(一)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配套和完善项目区内现有水利设施,着眼于沟渠的整修及合理规划,为项目区灌溉提供保障,并配套田间灌排渠系,以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二)道路工程。在原有道路路网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田间道及生产道路网络,使之形成回路闭合的系统,提高运输效率和耕作效率,为机械化耕作奠定基础。

(三)其他工程。主要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对部分村内道路改建硬化,加设一些村内排水设施。

项目建设期工期为12个月,从2012年6月开工至2013年5月完成。工程总投资为2,494.91万元,平均每公顷投资3.75万元。资金筹措方式:自治区耕地开发专项资金投资。

三、工程平面布局

(一)灌溉与排水。项目区内原有的渠沟大部分为土质,淤积严重,很多渠、沟的供水、排水能力比较差,且分布零乱。规划设计将考虑原渠沟的利用情况分别处理:对大部分弯曲、占地多且利用程度不高的沟渠,重新规划,废弃利用程度不高的沟渠,并将部分沟渠平整为耕地;对走向比较直且现状利用程度高的渠沟进行裁弯取直整修后再利用;合理规划新建部分沟渠,达到不浪费原有沟渠的目的。

1、灌溉系统布置。项目区属引水灌溉工程,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冠岩水、漓江、兰口水库及山泉河流。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支渠和斗渠布置网络已经较为完善,但项目区内深入田间的原有渠道多为土渠,串排串灌,渗漏、淤积较大,淤塞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未能形成有效的灌溉网络,造成尾水耕地灌溉困难,部分渠道由于损毁,造成其控灌面积缩小。结合项目区灌溉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部分引水土质渠道进行硬化改建处理,并增设部分下级渠道,以提高其灌溉水源的利用效率。

2、排水系统布置。漓江是整个项目区排水系统的主要骨架。

(二)田间道路。道路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等各方面的需要。规划中道路系统的布置坚持区内外道路系统成为一个整体的原则,田间道路布置则主要考虑在各行政村之间及与外界交通相连的情况,各村相互连接及耕作流向,以现有主路为依托,利用现有的村道和田间小道进行布局,在不改变大体交通流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置,以达到出行便捷的目的。同时,在修建田间道路时,考虑适当的提高田间道路规划的标准。

(三)其他工程

1、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庄面貌,提高群众生活条件,应当地群众要求,规划对各村屯通屯路及屯内路进行改建硬化,以改善村屯道路面貌。为改善原来村内的排水体系,美化环境,沿新修村内道路附设排水渠。

2、防洪墙。大田村内主要防洪沟,受所在地四周环山,山洪破坏影响,区内抽水房西侧有一处积水十分严重。因此,在冲沟段50米修建高2米的防洪墙。

3、农桥。根据当地村民的要求,在河伯源村新修6×4m农桥一座,以便用于农产品运输及日常通行,接通潜在旅游开发景区交通咽喉。

四、结语

整治后仍将基本维持现有土地利用格局,根据各村耕作区域及作业流向进行道路设置,原则上对原有主要耕作道路进行改扩建、硬化处理,增加其通行能力;按照村民意愿适当增设生产路,使路网达到贯通相连,解决运输问题。灌溉渠道及排水设施则依照自然地势及耕作用水需求进行布设,以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整体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