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肺的康复训练

肺的康复训练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3: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肺的康复训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姚春华:女,中专,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年1~12月接诊的149例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75例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健康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应用于对对老年COPD患者的护理,可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该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心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8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有害气体或颗粒侵害肺部有关,具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或伴气道高反应性三大特点[1-2]。COPD除可引起患者肺脏功能异常外,还易导致机体全身出现不良反应,急性加重期其病症尤为明显,该病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该病应注重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与提升其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给予了康复训练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1~12月接诊的149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75例给予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进行护理。149例患者中男87例,女62例。年龄58~79岁,平均(62.2±2.8)岁。病程在1~14年,平均(7.3±0.6)年。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年修订版)[3]。本次观察对存在意识、精神与认知障碍者以及躯体存在严重疾病者予以排除。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科学宣教,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因长期受到病症折磨,临床常表现为紧张、焦灼、恐惧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在充分了解其心理状况下,及时给予科学宣教,使其了解COPD的发病原因、治疗原理与方法等,使其能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可给予每周1次较为系统的健康知识讲座,利用简便易行的幻灯、投影等宣教形式,强化患者对病症的认识。了解患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努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2)饮食与用药的宣教。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食,尽量做到少食多餐与细嚼慢咽,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质与高维生素为主,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指导患者认清药物名称、服用时间、方法与剂量等,避免用药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后果。(3)生活护理。护理全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病室洁净与空气流通;并嘱咐患者保暖与加强运动,增强自身机体的免疫能力;确保呼吸道畅通,尤其注意避免肺部与呼吸道感染。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将康复训练与健康教育结合:(1)组建COPD康复小组,制定康复计划。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即对其病症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等进行掌握与评估,并于第2天与康复治疗师共同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而主管护士则负责对其营养以及心理指导。自第2周起康复治疗师即对患者进行呼吸与运动功能的训练。(2)呼吸功能训练。训练患者有效的呼吸方式,教会患者熟练掌握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膈肌呼吸,每天训练2~3次,每次重复5~8次[4]。指导其采取坐或立位,躯体略前倾,缓慢地深呼吸后屏息3~5 s再连续咳嗽3次,同时注意收缩腹肌、腹壁内缩或用手按压上腹部以帮助咳嗽。指导其全身性呼吸体操训练:训练操作内容包括身体前倾呼吸、压腹呼吸、转体呼吸、上举吸气与下蹲呼气等,每天坚持2次,每次10~30 min。同时指导患者每天吸氧超过16 h,以睡觉时持续吸氧方式为主,氧流量可设定为每分钟1~2 L。(3)运动指导。依据患者临床身体状况指导其进行步行、练太极等有氧运动,每天坚持1次,每次10~30 min。活动以舒缓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确保运动的安全性[5]。

1.3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通过生活质量测评量表(QOL)评定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状况(包括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活动状态等),分值愈低,证明生活质量愈理想。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COPD是指由于慢性气道阻塞引起通气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6]。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与阻塞性肺气肿两种,且病症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咳嗽、咯痰、胸闷与呼吸不畅为其主要表现。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时,常因二氧化碳潴留而导致患者机体酸碱与电解质不平衡。COPD在当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十大疾病中排列第四位,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病症之一。曾有文献报道,COPD的临床患病率在0.6%~4.3%[7]。

我院为了提升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加强了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通过采用呼吸训练重建患者呼吸模式并增加膈肌的活动度,使患者肺泡量得以增加,其呼吸所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达到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与缓解呼吸困难的作用。我院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还加强了心理、饮食与生活等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评分更理想。

总之,将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应用于对对老年COPD患者的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爱军,陈池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191-192.

[2]陈群,王静,莫传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五脏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14-1315.

[3]陕海丽,王妮娜,支楠,等.延续性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0):74-76.

[4]王亚勤,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5]居朝霞,刘霞英,陆忠华,等.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5(2):129-131.

[6]张素文,马露娜,黄静,等.综合干预对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13-1914.

篇2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0例,均为我院内科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COPD缓解期患者,将病例随机分成三组:联合康复组(50例)、单一康复A组(50例)、单一康复B组(50例)、对照组(50例)。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选择对象200例,男女各100例,年龄40-69岁。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相关标准符合,并经肺功能检查、病史询问、胸部X线片及体格检查确诊。本研究将病例随机分成三组:联合康复组(50例)、单一康复A组(50例)、单一康复B组(50例)、对照组(50例)。各组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

1.2方法

1.2.1联合康复组①呼吸物质学治疗:实施腹式呼吸,为10-15min/次,2次/d;缩唇呼吸:为1:2-1:3呼吸比,2次/d,8-10min/次,10-15min/d。②全身呼吸体操:缩唇呼气和扩胸、腹式呼吸、下蹲等动作结合进行。按照“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组推荐步骤实施,A:平静呼吸;B:立位吸气,前倾呼气;C: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D: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E: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F:抱头吸气,转体呼气;G:立体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H:腹式缩唇呼吸;I:平静呼吸。1次/d,15-30min/次。肌力训练:③四肢肌力训练:上肢锻炼为两上肢绕圈,30圈/min,每天1次,锻炼从每次5min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次20min。下肢锻炼从每日步行10min,每周增加5min,直至每天行走20min。

篇3

重建腹式呼吸模式①放松。用以放松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减少呼吸肌耗氧量,缓解呼吸困难症状。a.前倾依靠位:患者坐于桌前或床前,桌上或床上置两床叠好的棉被或4个枕头,患者两臂置于棉被或枕下以固定肩带并放松肩带肌群,头靠于被上或枕上放松颈肌,前倾位还可降低腹肌张力,使腹肌在吸气时容易隆起,增加胃压,使膈肌更好地收缩,从而有助于腹式呼吸模式的建立。b.椅后依靠位:患者坐于非常柔软舒适的有扶手的椅或沙发上,头稍后靠于椅背或沙发背上,完全放松坐5~15min。c.前倾站位。自由站立,两手指互握置于身后并稍向下拉以固定肩带,同时身体稍前倾以放松腹肌;也可前倾站立,两手支撑于前方的低桌上以固定肩带,此不仅起蓟放松肩部和腹部肌群的作用,而且是腹式呼吸的有利。

②缩唇呼气法。增加呼气时的阻力,这种阻力可向内传至支气管,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压力,防止支气管及小支气管被增高的胸膜腔内压过早压瘪,增加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从而可以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缓解缺氧症状。其方法为经鼻腔吸气,呼气时将嘴缩紧,如吹口哨样,在4~6s内将气体缓慢呼出。

③暗示呼吸法。通过视觉诱导腹式呼吸,常用方法:a.双手置上腹部,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双手置于上腹部(剑突下、脐上方)。吸气时腹部缓缓隆起,双手加压做对抗练习,呼气时腹部下陷,两手随之下沉,在呼气末,稍用力加压,以增加腹内压,使横膈进一步抬高,如此反复练习,可增加膈肌活动:b.两手分置胸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一手置于胸部(通常置于两乳间胸骨处),一手置于上腹,呼气时腹部的手随之下沉,并稍加压,吸气时腹部对抗此加压的手,使之缓缓隆起,呼吸过程中胸部的手基本不动。此法可用以纠正不正确的腹式呼吸方法。c.下胸季肋部布带束胸法:患者取坐位,用宽布带交叉束于下胸季肋部,患者两手抓住布带两头,呼气时收紧布带(约束下胸廓,同时增高腹内压),吸气时对抗此加压的布带而扩展下胸部,同时徐徐放松束带,反复进行。d.抬臀呼气法:仰卧位,两足置于床架上,呼气时抬高臀部,利用腹内脏器的童量将膈肌向胸腔推压,迫使横膈上抬,吸气时还原,以增加潮气量。

④缓慢呼吸。这一呼吸有助于减少解剖死腔,提高肺泡通气量。因为当呼吸急促时,呼吸幅度必然较浅,潮气量变小,解剖死腔所占的比值增加,肺泡通气量下降,而缓慢呼吸可纠正这。现象,但过度缓慢呼吸可增加呼吸功能,反而增加耗氧量,因此每分呼吸频率宜控制10次/min左右。通常先呼气后吸气,方法同前。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