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10:03: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某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辽宁做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辽宁的民俗文化旅游,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1 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概述

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和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遗留下相当多的满族历史文化古迹。目前辽宁满族同胞聚集地较多,建立有6个满族自治县。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和满族聚集区至今保留着很多满族民俗文化,是开发辽宁满族民俗文化得天独厚的资源。辽宁省抓住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这一优势,积极运作开发,已形成了开发良好态势。目前,辽宁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满族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

1.1 以满族和清王朝的历史文化古迹为依托,推出清文化史迹旅游。这些清文化史迹基本上都是清王朝人关前的满族风格建筑,是清入关前满族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些历史古迹包括: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抚顺清永陵、抚顺赫图阿拉老城、辽阳东京城等。其中,一宫三陵(沈阳故宫、昭陵、福陵、永陵)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举世闻名的历史古迹。到沈阳故宫清宁宫参观就会感受典型的满族居住文化、祭祀文化等民俗文化。

1.2 以满族民俗事象为载体,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事件旅游产品。如沈阳、抚顺、辽阳三城联合开展的“沈阳清文化节”。这是以清入关前“关外三京”为主体。以游“一富三陵”、吃“满汉全席”、穿“满韵清风”、购“吉祥如意”、“穿时尚旗袍”、“看皇家礼仪”为基本内容的旅游文化节。抚顺市开展的“抚顺满族风情节”,是以抚顺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旅游文化节。1999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在这两个文化节举办期间,都要举行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表演,开发丰富多彩的展示满族的文化和风俗的活动。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

1.3 以满族历史文物、满族聚集集中区为依托,建立满族民俗旅游景点或民俗旅游村。以满族历史文物为主建立的博物馆有沈阳清文化陈列馆、沈阳满族民俗博物馆(建立在陨石山满族民俗村)、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博物馆和新宾满族博物馆等。满族民俗村有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位于沈阳市东陵区李相镇石台村)、棋盘山满族风情民俗村(位于沈阳市东陵区满堂乡二道沟)、大连金州区石河满族镇东沟村、抚顺新宾“中华满族风情园”,以及丹东市正在开发的鸭绿江虎山景区满族民俗村、抚顺新宾满族民俗村等。

1.4 满族饮食文化开发各具特色。在满族民俗文化中,饮食文化是最具开发潜力和前景的内容之一,各地对满族饮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开发。其主要形式有餐饮开发,如满汉全席、满族大清花饺子、那家馆白肉血肠等。有通过文化节或大赛推广满族饮食文化,如2006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期间沈阳市旅游局组织各酒店推出清文化宴席,有的酒店推出满汉全席,有的酒店推出红楼宴,还有的酒店推出满族风味的八碟八碗等。

1.5 满族服饰与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以满族旗袍为代表的满族服饰的开发在全国各地都很盛行,而且在面料、款式、工艺上不断出新,成为服装界经久不衰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除了旗袍以外,目前作为旅游商品的还有旗鞋、马褂、嘎拉哈、满族刺绣和剪纸等都得到了开发,尤其是香荷包被评为辽宁省十大旅游纪念品之一。以关东三宝为代表的东北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过去是满族人珍贵的药用品和皮革制品来源,在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以东北三宝为特产的旅游商品琳琅满目。2006年抚顺满族风情节还专门组织了“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大赛暨旅游商品展销”活动。沈阳故宫大政殿全铜雕塑令世人惊叹不已。

2 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辽宁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丰富的满族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加之开发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1 民俗文化已变化。随着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一些旅游区的满族民俗文化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发,而不注重内容的原汁原味,只是把满族民俗文化当成“观赏物”。如过去满族农家睡的通铺火炕已经被床和土暖气取代;过去贴饼子用的大铁锅也不见了,家家户户用上了燃气罐。随着满汉两族的逐渐融合,很多满族文化习俗只能保存在满族老人的记忆中,如不及时挖掘、整理,这些文化习俗将会随着老人们的逝去而消失。一些开发商也试图尝试原真性开发,但效果不佳。

2.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一是景区环境质量下降。一些旅游区不顾承载力的多少,只要有游客想进,就统统让进,从不限制景点内的游人数量,突破了景点内的最大环境容量,破坏了景区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二是出现“伪民俗”现象。有些景区,不管满族民俗中是否有此习俗,胡乱瞎编一通,目的就是能让游客进园,达到赚取经济利益的目的。这既是对满族民俗文化不尊重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旅游者的欺骗,产生许多负效应。这样的开发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旅游产品雷同严重。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大都忽视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的需求,基本以静态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游客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更多的自由选择。同时,各地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基本相同,都是民俗村、民族饮食、民族文物展览等,没有体现出不同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独特性。

2.4 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民俗旅游做为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其开发、规划及服务都需要专业知识人才的加入。但是,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短缺。

3 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3.1 开拓定位准确的客源市场。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及满族民俗自身的特点,可将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按地域进行细分,准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开拓客源市场。

①国际市场开发。韩国、日本和俄罗斯是我国北方三大邻国,地缘优势显著,成为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而且,历史上这三个国家与中国的交往很密切,文化交流也很频繁。针对这部分客源群体,可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向旅游者传递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信息。

②国内市场开发。国内客源市场主要是指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等省市地区。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许多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如沈阳故宫、抚顺赫图阿拉老城等。吉林和黑龙江也是满族先民们的聚集地,这些地区也有许多满族后裔,由于满汉杂居,许多满族人对一些民族文化传统有些淡忘。因此,针对这部分客源,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使满族民俗文化在自己的族人中延续下去。另外,北京是清主朝的都城,其满族文化韵味也很浓厚,在北京发展满族文化旅游,对京城的游客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2 设计满族风格的旅游商品。目前已经开发的满族特色旅游商品有文物类、服装类、宫廷日用品类、书籍画册类、民间工艺品类等品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趋向成熟,大多数旅游者越来越喜欢购买一些精巧的、实用的、方便携带的旅游商品,这是开发旅游商品的新趋向。根据游客偏爱小巧实用商品的心理,开发包装精致、形状精巧、便于携带而且实用性强的满族民俗旅游商品,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需求,又能够拓宽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3.3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不仅需要旅游企业自身努力建设经营,而且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帮助。首先,从宏观上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规划、协调和监督,保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其次,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保障民俗文化旅游健康、有效、和谐地发展。第三,积极开拓投资、融资渠道。鼓励国有、集体、民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设。此外,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充满兴趣、愿意投资的海内外企业加盟,大力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第四,做好宣传促销工作。民俗旅游促销中,政府应牵头,联合各旅游企业增加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并制定一些促销措施,广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篇2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87-01

一、丽江的特色古城文化

(一)古城的选址

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方位、朝向、气候、水源等因素。古城位于丽江坝子中央,“负阴而抱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山体既挡住了西北方向冬季寒风的侵袭,又作为城市的依托,构成城市空间的起伏变化;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阳光充沛。整个古城形成了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空间格局。源于黑龙潭的玉河在城区边界处被分为三股引入古城内部,然后再经多次匀水分流、作为生活用水贯穿整个城区,形成大小十几条水路,构成了古城空间的基本骨架。

(二)古城的水系

丽江古城的水系尺度都较小,按其形态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树状水系;面状水系;点状水系。树状水系指玉河水网,发源于黑龙潭,流至城北玉龙桥处分为三股支流:东河、中河、西河,这三股支流再分成更小的分支,形成一个树状水系。面状水系有黑龙泉和白马龙潭两处,前者位于象山之麓,县城之北,泉水由山麓岩石缝隙间喷涌而出汇集成潭,该潭为玉河水之源,并可调节玉河水系的流量。后者为玉狮子山南麓,又名狮乳泉。“四方街”前身为莲花池,后由木氏土司仿其府印之状填池为市,几百年来,一直繁荣兴旺。

(三)古城的民居

丽江古城的特色还有它的民居。它有机的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三、纳西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

(一)纳西民俗文化推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

1、独特的纳西族民俗文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丽江古城借助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建筑、独特的历史氛围等,通过古城的修复与文化保护,把有形的文化载体和内涵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纳西族民俗文化为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血液。丽江古城受到游客的追捧,证明了纳西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场认可的,旅游景点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保持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成就了纳西民俗文化

1、纳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苏,并融入了旅游市场,得到了新生和“重构”。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增强了纳西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丽江古城的成功让丽江人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硕果,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渐地增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他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并与时俱进,不断主动地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创新,并积极地把它推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并以他们的独特民俗文化为荣。

3、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奠定了经济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丽江古城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推动了丽江的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文化和文物保护部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丽江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保护要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

(二)留住原居民与加强现居民的文化参与性

篇3

摘 要:我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从经济型向文化型的转变,随着旅游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其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促进了民俗文化旅游的飞速发展。以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六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两种旅游开发模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实施人才战略、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四大对策。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4203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间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两大类。在中国的许多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却因为地区偏远容易被忽略。随着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也开始引起旅游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研究与旅游开发价值。在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承,但一旦开发不合理不恰当,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南京六合区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当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六合区已经成为南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代表,该区先后成功地推出了《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与“六朵茉莉”两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流模式。本文尝试以六合区为研究对象,在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多侧面地对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

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1 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定义

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孔德元认为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物质、精神和制度的传统。关于民俗的分类,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在民俗学与符号学的研究中,高乐田、邓长青提出民俗学与符号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符号功能,暗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结合专家学者对民俗、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及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尝试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作出定义:“茉莉花”文化是以民歌《茉莉花》为代表,是六合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食俗文化的统称,是六合的文化名片、文化符号。

2.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民俗文化的名片和符号,伴随着《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和“六朵茉莉”的推出,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六合区“茉莉花”文化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局

笔者实地调查了旅游者对六合“茉莉花”文化的认知度,通过调查发现,六合“茉莉花”文化在江苏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大部分旅游者知道六合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对“茉莉花”文化的认知程度高,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六合“茉莉花”文化具有较强的原真性,传承性好,具体数据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旅游者对“茉莉花”文化的了解程度

图2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原真性

图3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传承性 六合区除了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外,还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的优势。六合区是连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捷,这也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优势。随着2014年南京市地铁11、14号线的开通,六合区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为六合区发展“茉莉花”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优势的存在,自然也有劣势的存在。虽然六合区交通便捷,但在六合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特别的民俗文化传承地,交通通达度低,游客很难到达。此外,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与旅游开发的人才也成为制约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在六合区文化局的调查,笔者发现六合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还停留在收集资料、整理民俗文化名录的阶段,缺乏实质的保护措施。

2.3 六合区开发“茉莉花”文化旅游的竞争

2.3.1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区(县)的竞争

同属于南京市的高淳区地理位置同样优越,因为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所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两年来,高淳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在六合区推出“六朵茉莉”之前,南京市江宁区推出了“五朵金花”,后又推出“新五朵金花”,每朵“金花”中或多或少都有融入民俗与文化体验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五朵金花”中的“汤山七坊”深度挖掘“七坊”即七种民间工艺,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强劲竞争对手。

2.3.2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市区的竞争

江苏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得较好的有苏州和无锡。苏州姑苏区已经连续两年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无锡市依靠“惠山泥人”与“锡绣”发展民俗旅游业,也取得了具大的成功。

3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俗文化缺乏保护,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民歌《茉莉花》的创作者何仿老先生的逝世,六合区又失去了一位重要民俗文化传承人。同样,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世,六合区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失传,六合当地人很多除了《茉莉花》以外已经忘了其他民歌、民谣的存在。传统的民俗美食如蟹黄汤包为了迎合市场的巨大需求量简化了制作步骤,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在六合当地的小学、中学也很少开设乡土课程和民俗文化课程,一些导游对六合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也一知半解,容易对游客造成误导。

3.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元素,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神支柱。“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忽视“茉莉花”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过程中同质化问题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3.3 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性低,民俗文化以静态展示为主

六合区目前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以静态观赏为主,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项目很少,满足不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资源吸引力低。

4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

4.1 模式一:以节庆旅游带动民俗文化发展

4.1.1 概述

节庆旅游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主题、一种灵魂”。多年来,节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吸引投资,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开发得成功的节庆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发展与增强文化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4.1.2 典型案例――《茉莉花》文化旅游节

南京六合区于2002年创办第一届《茉莉花》文化旅游节,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十届。该节庆活动将六合地区的文化、美食、旅游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六合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六合的旅游宣传和品牌建设,扩大了六合文化的影响力,六合旅游也因此走进大家的视线。六合许多优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渐渐的走出家门,被人们逐渐认识,熟知和喜爱。主要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不断开发新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六合还新开发出竹镇鲜果采摘、东沟乳鸽两个新活动,不断为游客带来新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六合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2)借助特色节庆活动,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节庆期间,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让观众享受到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各个子活动也有自己相应的文艺演出活动,这些项目都极大的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3)打响六合城市名片,带动经济发展。六合以“茉莉花”文化节为媒介,为经济活动搭建舞台,成功举办六合招商会,六合国际创业峰会等进行招商引资,签约众多经济项目,有力的拉动了六合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年的《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拥有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六合,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品牌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对六合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筹办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为响应中央勤俭节约的号召,该节庆活动已于2013年停办。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举办十年来,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虽然已停办,但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的。总结如下:

(1)注重对外形象宣传,提升六合影响力。借助旅游节庆与各界媒体的宣传平台,将“茉莉花”文化、六合美食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向全国,扩大六合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六合的知名度。

(2)注重群众参与性,提升节庆效应。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不能脱离群众,唱独角戏,而是要依据“市民的节日”的要求来筹划和组织旅游节庆,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到旅游节庆的活动中来,共享文化盛宴,营造万民同乐的节庆气氛。

(3)市场化运作,促进多方共赢。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借助节庆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费与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发展。六合借助《茉莉花》文化旅游节,成功地实现招商引资。

4.2 模式二:创建旅游示范点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

4.2.1 概述

近年来,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下,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相继建立。旅游示范点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同时也满足了都市人群求新求异、爱好体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修身养性的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2.2 典型案例――六合茉莉花园

2013年下半年起,六合区依据原有的“茉莉花”文化特色,打造六个“茉莉花园”。六个“茉莉花园”称为“六朵茉莉”,分别为赫家官塘、农民画乡、长江渔村、大泉人家、平山翠谷、绿航雨花。六合区将“六朵茉莉”定位为六合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其内核为特色差异化、开发深度化的民俗性、体验性、休闲型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六朵茉莉”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初见成功的苗头,从“六朵茉莉”的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成功经验:

(1)深入挖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六合区政府注重整合六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注重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在乡村旅游中注重注入人文内涵,展现各旅游示范点的独特魅力。

(2)统一规划,先后开发。六合区在深入挖掘本区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示范点的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统一规划,先后开发。

5 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5.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在民俗文化资源管理方面,必须明晰资源产权由政府主导规划市场经营,利用市场动力机制挖掘市场潜力,双管齐下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如果以当地的政府作为主体力量,那么可能会造成缺乏动力、盲目开发的情况出现;一定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积极性。具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5.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在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上,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层面的引导与扶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思想上的统一,调动包扩民俗传承人、村委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旅游示范点,以点带面。三是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民俗文化传承人、投资者关注旅游业。四是科学指导。民俗文化具有脆弱性,若重旅游开发而轻文化保护则容易造成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因此政府要主动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一箭双雕。

5.3 实施人才战略,引进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人才与旅游开发人才

将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有专门的人才保障。现阶段基层文化管理与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现象,民俗文化保护停留在民俗项目资料汇编阶段,旅游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针对人才结构薄弱环节,政府要出台相关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5.4 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以当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为背景,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民俗。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一定不能将其与城市发展建设割裂,而是要将民俗文化保护融入到地方建设与城市规划之中。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幸岭.基于民俗文化功能分化模型下的民俗旅游开发[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7017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3]孔德元.胶东民俗文化与旅游评价[J].鲁东大学学报,2007,(2):125.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张洁,黄远水.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综述[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3):1013.

[6]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斩[J].商场现代化,2006,(6):2172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