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教育的作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我国传统道德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传统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传统道德思想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其中“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如果剔除其消极的功利糟粕,保留其精华,对培养当今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培养遵守日常社会规范行为,无疑是有益的。
传统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看不到传统道德思想的作用和局限,看不到传统道德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历史影响,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总括起来,传统道德思想侧重于政治伦理教育。它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它的核心是“有道”。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劝告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天性的“善”的境地,使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那么社会自然就安宁了。所谓“有道”,就是所有的人都按照封建礼制规定,上下有序、各行其事,不允许越轨。如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孝敬赡养父母,各自遵守基本社会伦理规范和生活规范,讲究礼节礼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等。这些观点,在今天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是必不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大学生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推而广之,教育大学生感恩报德,回报社会,关爱他人;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学会谦让、诚实、关爱亲友,培养亲情友情,这样就把传统的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灌输给了学生。当然这种灌输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形象性。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运用电影、电视、录音、录象、网络以及其他形式。例如扮演社会角色、参观名胜古迹、考察、旅行等,这样更适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满足其好奇心,增加生动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要将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就应挑选既懂得传统道德思想又热心德育工作的老师担当专职德育教师。一方面,加强学科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开展各种利于道德行为教育内容的活动,丰富大学生活,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将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控制,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多。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懂亲情友情。对他们进行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强调自我探索精神,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学历人群,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把大学生置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对他们进行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再就是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大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正确态度。参照传统道德思想要求,制定严格而又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规校训,从小处着手,优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如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抽烟酗酒,不嚼槟榔口香糖,不乱扔纸屑;谈恋爱讲文明,交往注意自己的仪表,待人诚实、守信;穿着适合自己的身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道德品质。
在德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灌输传统道德思想,还须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因为传统道德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的世界,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不分良莠冲击着传统道德,企图摆脱传统道德的影响,去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不打破僵硬、封闭的体制,还是“涛声依旧”,就难以为大学生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形成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个性,那种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只会增加大学生的反感抵触情绪,削弱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方面,一些父母没有充分认识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作用,也没有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他们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只重视物质生活,不重视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放任自流;要么一味拒绝、压制,长时间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因而造成孩子的压抑感,性格扭曲,到了大学仍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告诫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
当然,我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虽然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所裨益,但毕竟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广大德育工作者要明确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绝不能把传统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当作或等同于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本末倒置。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围绕这个目标,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总之,德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当前大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呆板生硬倾向。提倡创新思维,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依据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性格,既要承接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事业的发展,批判地吸取借鉴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大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把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推广开来,使之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 [科]
【参考文献】
[1]韩东屏.追求和谐[J].道德与文明,2005,(1):11.
[2]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
[3]王守实,等.高效德育学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玉环著.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若干问题研究,2008,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48-01
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技能生力军,对其开展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是有效激活其技能学习动力、技能创新潜力的内源性工作。鉴于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其职业道德培养与塑造的预设性,延续、创新与提升“爱”的教育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路径。
1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爱”的教育展开路径
为了避免“爱”的教育的说教模式所导致的逆反与抗拒等消极学习心理,把其融入到各种活动中与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以体验推动内化。
1.1融入团队合作活动中教育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教育教学和技能培养的基本模式,按照不同的专业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团队合作活动,让中职学生在多样性的“爱”的体验中去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具有操作性的路径有两种:一是,班级性团队合作活动。具有针对性的活动有班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性企业见习活动、班级之间的技能竞赛活动与其他规模的技能比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之间相互关爱、对班级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与对专业热爱的情感,为其未来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性的“爱”意识、习惯和能力。二是,小组性合作活动。是指班级内部的小组性合作,包括不同学科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组织的职业环境模式、职业过程训练与职业道德角色性表演等,让中职学生在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下,实现更多具有社会真实性的以“爱”为内容的职业道德见习和角色性体验,不断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1]。
1.2融入技能学习实践中教育
对中职学生而言,技能不仅是其中职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业奋斗的基础性能力,更是他们职业道德赖以存在的物质性与知识性统一的载体。教学实践中有两种展开办法:一是,关于技能的“爱”的教育。从学生未来的就业、择业、职业发展、个人理想实现与职业理想实现等方面,加强学生对自己必须学习与关系到自己未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技能热爱教育,进而转化与提升为他们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二是,关于职业的“爱”的教育。从中职学生他们所学习的技能与职业存在着直接地关系,即学习和掌握什么技能就有什么技能资格也就会从事什么职业,通过技能学习的“爱”的教育开展和强化对职业的“爱”的教育是自然而然的。如让学生从自己不断提升的技能水平中预设和展望自己美好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以培育对职业的“爱”的美好情感。当前,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有效性和针对性”双赢的“必备手段和途径”[2]。
2 “爱”的教育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在中职教育中,“爱”的教育、德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统一性的关系,在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以职业道德集中地体现出来。
2.1培育团队精神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与其他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人都是处在某个产业、行业与职业的一个终端,都需要其他人的支持、配合,团队精神成为了新时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之一。以“爱”的教育为内源动力,对培养职业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具有两个积极作用:一是,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爱提升凝聚力。在中职学生中开展“爱”的教育,让他们养成关爱别人的意识、习惯和培养关爱别人的技巧和能力,以此为他们未来的职业过程去关爱同事打下善良、理解与宽容的心怀,由此同事之间充满爱进而形成“爱”的氛围,和谐的同事关系与工作关系得以实现且不断提升,职工之间的凝聚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提升性地积累。二是,同心同德的单位员工的大爱提升发展力。这是团队精神在整个单位的体现,同事之间的凝聚力会直接转化和提升为单位的合力性的发展力,大家都饱含着对单位热爱的主人翁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各种问题的解决中、困难的客服中与技术技能的创新中,推动单位或企业提升竞争力。
2.2培育专业精神
结合中职专业教育的实际,是否具备专业精神是其专业发展、专业创新、技能提升与技能创新的关键之一。开展以“爱”的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培育专业精神有效的内容选择和模式选择。其积极作用表现在两点:一是,教育学生从创造美好人生去热爱专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作为中职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有着满腔真诚地热爱,才能真正地投入学习和钻研中,把其转化为自己在企业或单位得到重用或晋升的资本。二是,教育学生从实现职业理想去强化专业学习和创新。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不断提升,是技能人员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也是他们藉此开展技能创新的基础,让他们的技能岗位得以优化、薪酬得以提升、职位得以晋升,甚或开展更具有远大理想的成功创业活动等。
3 结语
“爱”作为一种积极地情感,在职业发展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会支持、激励与推动中职学生以更高的人生热情、专业激情与职业豪情,投入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和创新中,为他们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的实现蓄积力量。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家庭贫困,身体残疾等,使其缺乏自尊心,表现为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采取自暴自弃的处事哲学,毫无进取心而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大学中不道德的、违法乱纪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校园风气就会每况愈下,更有甚者自残自杀的行为与日俱增。在康德看来,尊重生命是“人是目的”的最高体现,由于每个理性的存在者在任何时候都不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手段,而永远看作其自身就是目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由普遍规律约束的,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体系,这就是目的王国。康德所称的“目的王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道德理想国,是康德毕生追求的价值理想。康德强调:“目的王国中的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为此,我们应该唤醒大学生对人各自我的爱护,从情感、态度及行为上培养其自尊,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应培养同学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一个人理想越远大,目标越崇高生活,就越有意义。任何人无论他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只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状态,它就具有极高的尊严,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加强尊重他人的教育。尊重他人的生存方式,尊重他人的意志自主,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都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二、“人是目的”突显高校学生的人权
人权是由人而立,为防止国家、社会和其他个人的侵害而设立的制度性保障,其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尊严”,这不仅为各立宪国家所承认,也是世界性人权规则的固有法理。因此,全部人权又都源于一个词:“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绝对的、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具有绝对性、平等性和至上性,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只要生而为人,即可拥有这样一种价值地位。康德“人是目的”原理,也被称为人类尊严原理,如今已经成为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且成为人权法的依据。上文已提到,“人是目的”思想理念的确立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1.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自决权
学生的自主自决权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在康德看来,“意志是有生命东西的一种因果性,如若这些东西是有理性的,那么,自由就是这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它不受外来原因的限制,而独立地起作用。”康德指出,自由是实践理性体系的“整个拱心石。”包括康德道德哲学在内的整个西方自由主义,都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和自我发展,强调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个体生命自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个体的意志自由,也就不可能存在生命的自主、自决。康德的道德哲学特别强调自我决断的原则。这种自主性是实现人伦关系和谐稳定的一个基本因素。依照自主伦理,如果大学生提出想要在大学期间结婚(已到适婚年龄),那就应当尊重其意愿,但是也要提醒他/她,不要耽误正常的教学安排。
2.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新的权利形态。自美国法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理论探讨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渐在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受到重视。目前,隐私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并予以保护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提出明确的概念,学术界对相关的研究和著述也甚少。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成为侵权的主要主体。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对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学生隐私权已刻不容缓。
三、“人是目的”在医学院校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医疗领域中,“人是目的”更有其独特的含义,那就是尊重患者、尊重生命。
近几年来,医疗纠纷愈演愈烈,电视,网络,报纸纷纷大肆报道,医患关系如离弦之箭,日趋紧张,整个社会也沉浸在舆论的阴霾之中,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些夸大其词、不真实的报道。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各级教育部门决定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从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以来,人文关怀也强调得很突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运用科学发展观为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
为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各大医学院校在原有的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的基础之上,也陆续开展了医学美学、医学人类学、医学逻辑学等课程,目的是在培养技术精湛得医学生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有的高校还开展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医学生誓言、无语体师”等,所谓“无语体师”就是学生对解剖教学用尸体的一种尊称,通过“无语体师”的启用仪式、告别仪式到清明祭奠追思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感恩,更增加了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患者的关爱。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无语体师”数据库,并联系捐献家属参加感恩活动、组织学生拜访遗体捐赠者家属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院校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熏陶、感染医学生,让他们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
[2]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