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童艺术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童艺术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童艺术教育

篇1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关于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2]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政府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5]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关于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1985:21.

篇2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关于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2]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政府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5]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关于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篇3

一、前言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对祖国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社会的开拓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儿童的教育,而且还要关注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将儿童培养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新型的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如我们在“八五”期间针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其目的在于研究审美艺术教育该如何更好的入手,促进儿童在素质方面全面的发展,为儿童以后审美方面的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也在快速的提升,《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也证实了国家对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意见》中提出: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儿童学前教育是能有效的开发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提供的心理、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有益处的。艺术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它旨在提高儿童艺术的修养,同时提高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自我的表现能力、看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孩子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总体构思

如何才能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多元化价值?如何才能促进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提高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整体认识。我们可以用儿童喜欢玩耍和广泛化这一显著的特点就行实验,在理性与感性、直觉与意识中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达到儿童学前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1、理论假设

1)如果达到儿童学前教育的目标,必须重视儿童审美观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儿童艺术教育也要重视其整体素质的培养,全面的发展了,当然要先从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开始,逐渐的与自己内在、外界相协调,同步的发展。

2)如果达到儿童学前教育的目标,必须重视综合性艺术智慧的培养,如音乐、美术、文学三种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通过某种联系相互的影响。

3)如果达到儿童学前教育的目标,必须不间断的进行教学,原因在于儿童的艺术心理就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综合而长期的艺术教育能很好的强化艺术心理与艺术情感。整体性的调高儿童艺术的创作水平。

2、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编

儿童艺术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让儿童的艺术审美与情感是相关联的,并且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灵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不受任何的约束,它能够自由驰骋,把时间和空间、现在和未来、有限和无限、正面和反面、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很好的协调,更能够很好的交流沟通。外界有任何的变化,人能够及时、准确的、全面的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对于审美艺术来说是完善人的人格的基础训练。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在儿童学前教育中运用艺术与人的德、智、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将社会性、实用性、审美性很好的结合起来,那么儿童的学习不但很有实用性,还能很好的提高审美能力。为儿童未来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思想自由驰骋能力,是以人内在为主导的、还融知识于其中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目标方面,艺术教育则是要运用最具人性的一面,充分发挥儿童感性的一面,达到全面个性的自我实现;在教学方法方面,艺术教育主张在愉悦、高兴的气氛中实现教学,在活动中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材结构方面,主张学科的综合性以及整体性。

三、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

1、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

首先,每一件艺术品在情感的表现方面都是有一定相似性的。不管是什么作品,基本的情感基调如果是一样的,那么人在观赏的时候,其情感体会能产生相类似的效果。虽然在音乐、文学及美术上,是不同的三种学科,其在艺术作品中用于表现情感的地方时各不相同的,但情感基调是相似的。在音乐上,主要是靠节奏而表现;在文学上,主要靠文字而表现;在美术上,主要靠线条与颜色而表现。其次,艺术的结构能使与人进行精神的交流。在美术方面,色彩的表现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如绿色给人以生机、希望的感觉,黑色给人以神秘、压抑的感觉;而线条的表现同样如此,如竖直线给人以积极、挺拔的感觉,曲线给人以委婉、柔和的感觉。在音乐方面,节奏的快慢高低不同会给人不同的情感,如快给人以紧张、焦急的感觉;慢则给人以舒缓的感觉;高给人以兴奋的感觉;低则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在文学方面,文字的选用,给人的情感更加的丰富,能在人脑中形成画面,给人以更加丰富的情感体会。形式美法的使用更加的广泛,如重复和变化。

2、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

我们将课程中的同构能力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上下相互联系着,高一层次的发展是以低一层次为基础的,而高一层次的能力又整合了低一层次的能力。而这课程中部分大小班,也不用完全从最低的开始学习,每个儿童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在艺术的能力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学习的速度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课程则以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划分,适合低层次的则在低层次学习,适合高层次的则在高层次学习。

3、确定同构活动的内容

1)同形同构。

艺术品的欣赏主要以直觉为基础的是同形同构,这其中有线条、色彩、结构节奏等基本要素,夸张、形象等组成的情景,这些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是有的,但表现出来的情感是各不相同的,如文学的表现则是隐晦而吸引人的,美术与音乐则以画面和音律表现的很明显,给人以非常鲜明的感觉。

2)异质同构。

指各种情景使得欣赏着得到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交流性。情感是用来表达的,任何的作品都需要有情感的注入,这才能称之为艺术品。同形同构与同形同构是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这两个方面我们应该一起进行。

4、建构同构活动的过程

首先,依据同构的目标而进行教材的选用,教材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高低,而不同的教材在教学的侧重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形式同构基本上都是选用美术及音乐作为主要的教材进行教学,而内容情感则基本上都是选用文学及美术作为主要的教材进行教学。第二,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构要素。将教材中的相同相似的地方加以诠释,并进行相应的搭配讲解,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情感的梳理。第三,根据同构目标选择不同切入口。如可以从美术上进行欣赏,发现文学和音乐中相类似的情感及特征。从而进行迁移的能力的提升,使之创造出新的形象,训练艺术的创作能力。然后,同构目标和切入口都确定好了以后,那么就要显现出艺术品的同构点了,其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感受层次,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含义,给之以不同的情感和体验,同时要全面的去感受同构点,如讲述、活动、引导、绘画、音乐等表现出来的审美的一些要素,进而使得儿童获得体验,引起儿童相应的感受。其次,就是选择、匹配、理解层次。有选择的进行艺术的审美欣赏,对已知的和未知的进行相应的匹配,达到艺术的升华,将层次逐渐分解开来被之理解达到体验,获得相应的体会,已达到通过活动的目标。

5、同构活动的经验准备和时机

在同构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审美,要先从已知的地方或材料开始,给儿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更高的知识,去同化和提高审美信息及知识。因此,这写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四、总结

综述所述,艺术教育是学前艺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旨在提高儿童艺术的修养,同时提高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自我的表现能力、看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孩子获得长远的发展。本课程的设立,是非常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对于各领域的学科的兴趣提高了,对事物的审美观提高了,情感也丰富了,提高了艺术的创作水平。儿童有很高的积极性,儿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个课题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在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还应该重视起来,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我们的国家。

作者:魏玥玥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晓红:《幼儿绘画教学中形式美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06期。

[2]郭忠玲:《试析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原则》[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3年06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