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童饮食健康现状

儿童饮食健康现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1:53: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童饮食健康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童饮食健康现状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营养是决定幼儿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缺乏营养、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是营养不良的三大主要表现,直接影响健康,只有吃得合理才能活得健康,因此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就必须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园儿童多为3到6岁,该阶段幼儿各种行为正处于易引导阶段,所以要在幼儿园时期就加强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

一、当前幼儿饮食习惯现状

当今社会,多数家庭还是独生子女。父母对独子的爱护程度不言而喻。很多家长由于教育方式的不科学,使得很多幼儿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不良饮食习惯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很多幼儿把一些不合胃口的饭菜挑出来不吃,甚至将饭食扔到饭桌下面。而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幼儿阶段十分关键。研究证明,三至四岁幼儿的偏食、挑食行为较为容易纠正,适合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说,需要在这个关键时间点,对克服幼儿不良饮食习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使幼儿自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部分家长对健康教育以及相关知识的匮乏,对于儿童的均衡发展重视程度也不够,对于儿童的不合理要求给予了过度的满足,长期的娇惯使得孩子在进食时恣意妄为,由着孩子的性格来,而不会为孩子的健康着想。在家庭中形成这种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后,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就会出现各种挑食的情况。更为不妥的是,当教师在跟家长沟通幼儿在园的不合理饮食情况时,部分家长甚至会说:不想吃就不吃了,在家里也是不爱吃这些东西。有的家长其实想给孩子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但是孩子的挑食情况已经形成,习惯不容易改变。这成为了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面对的一大难题。

2、幼儿对食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为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缺乏,所以对于各种事情的看法非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成年人无意识的行为可能对幼儿的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幼儿园中的食物,有一些可能是孩子在入园之前没有吃过的,当教师在幼儿园给幼儿吃这些食物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幼儿会夸张性的描述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比如说鸡蛋是臭的,说鱼太腥又有刺,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初步认识来决定对事物的喜好,但是缺乏对于食物作用的正确认知。如果家长缺乏有效的引导,使幼儿认识到食物对于自己的益处,幼儿就容易借机有恃无恐,强化对于偏食的意识。

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教师能够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受到自身能力以及现实情况的影响。健康教育开展的方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也较为局限,同时,自身掌握的健康知识贫乏,无力开展适应现实情况的健康教育,很多时候只能照本宣科。当出现幼儿偏食的情况时,教师往往无从下手,只能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而幼儿在家受到过多溺爱,当遭遇教师的批评时,往往以哭闹来应对。很多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地向幼儿灌输某种蔬菜含有某种营养物质,对于成长有益,这种程式化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让幼儿理解为何要吃,吃了有什么好处。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教师多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开展健康教育,有些活动在选择、设计上有困难时,只好选择放弃。

三、如何改变幼儿的不良健康饮食习惯

1、利用有效手段提升幼儿对于健康饮食重要性的认知

从幼儿的角度看问题是做好幼儿健康饮食教育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和认知,可以利用蔬菜和瓜果的卡通形象先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在开展相应的教育。引起幼儿对于各类食物的兴趣,是健康教育开展的基础。可以利用卡通的形象吸引他们,增强儿童对天然食物的唯美的感官认识,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欣赏和表达,让他们感受到各种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使抽象的营养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幼儿认识到,这些宝贝都能帮助小朋友长身体,离开了他们就会生病、感到不舒服,通过品尝各种食物也让他们在尝试中改变了原有的态度。

2、增强家园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长的两大环境。所以说单纯的在一处环境中开展健康教育都是缺乏连贯性的。由于很多家长缺乏对于健康教育的认识,他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往往较为被动,甚至采取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幼儿在幼儿园内获得的知识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使得幼儿园健康教育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说,家园合作是幼儿健康教育的最终保障。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同时,幼儿园也应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要定期给家长发放一些关于健康知识的材料,进行健康教育讲座,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健康教育阶段目标,指导他们配合幼儿园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的良性互动和沟通,家长和教师及时沟通幼儿在两处环境中的日常表现,双方共同制定适合儿童的健康教育方案,实现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应对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

结语

幼儿是一张白纸,白纸上画出怎样的图画,是家长和教师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家园双方开展有效合作,集思广益,沉下心,用更灵活的方式和更耐心的引导使幼儿自主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教育才能做到位,幼儿的健康发展才更有保障。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反思自身健康教育的不到位之处。实现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明月.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科教导刊(下旬),2015,01:133-134.

[2]惠景. 帮助小班幼儿克服不良饮食习惯的研究报告[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2,01:81.

[3]顾荣芳. 舌尖上的大学问――幼儿饮食行为特点与改进策略[J]. 幼儿教育,2013,26:4-7.

[4]包如萍. 221名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与幼儿饮食行为现状调查[J]. 海峡科学,2007,03:94-96.

[5]李依. 幼儿生活与卫生行为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2

【中图分类号】 R 1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893-03

按照《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的定义,零食是指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和/或饮料(不包括水)[1]。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膳食模式和饮食行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吃零食的现象也变得十分普遍。健康的零食行为可以在正餐之余为儿童少年提供一定的营养补充;不健康的零食行为则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导致肥胖、龋齿和营养缺乏,还可能为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2]。本研究旨在了解明成都市学龄儿童的零食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干预模式,为指导学龄儿童零食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四~六年级全体学生1 29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9岁组男生75名,女生103名;10岁组男生199名,女生181名;11岁组男生241名,女生222名;12岁组男生166名,女生103名。年龄9~12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饮食行为问卷,对儿童近6个月来的零食行为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吃零食的频率、种类、时间,选择零食的依据、动机以及零食的来源等。调查采用课堂测试的形式,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统一指导下自行完成问卷的填写。

1.2.2 质量控制 从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如正确选择目标人群、合理设计调查问题、严格选择和培训调查员、进行预调查、及时清点和回访问卷,严格进行资料的录入和检查等。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和逻辑纠错,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零食频率 以每天吃零食的次数作为儿童进食零食的频率指标,进食频率

2.2 零食种类 儿童最常吃的零食是水果,选择比例达54.0%。80%以上的儿童选择冰激凌、糖果巧克力、糕点等甜食作为零食。选择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的儿童约占30%,而选择奶类的比例较少(21.0%),坚果的选择比例仅为5.4%。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最常吃的前3种零食相同,依次为水果、冰激凌、糖果巧克力。见表2。

2.3 选择零食的依据 “味道好”是儿童选择零食最主要的依据(83.4%),而以“营养”作为选择依据的儿童仅占52.2%。约1/3儿童的零食选择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准备和家人常吃)。同伴、食物包装和广告等影响约占20%。

2.4 吃零食动机 在吃零食的儿童中,仅约1/3的是在饥饿时吃零食,而在看电视、看到零食、感到无聊等非饥饿状态下吃零食的占多数(69.2%)。其中以看电视时进食、感到无聊时进食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4.5%和23.1%。另外,还有5.0%的儿童会在感到压力或心情不好时吃零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吃零食的主要动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吃零食时间 晚餐前吃零食的儿童占53.1%,其次为晚餐后(28.8%)和晚上睡觉前(9.2%)。在晚餐前吃零食的儿童中,晚餐前0.5 h内吃零食者占18.6%,1 h内者占55.3%。在睡前吃零食的儿童中,睡前0.5 h内吃零食者占36.4%,1 h内者占66.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吃零食的主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6 零食来源 儿童零食主要是由自己购买(54.3%)和家人准备(43.5%)。零食来源在不同性别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存在年龄差异,随年龄增长,儿童自己购买零食的比例有上升趋势,11和12岁组儿童由自己购买零食的比例明显高于9和10岁组儿童。见表5。

3 讨论

学龄儿童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较高,但其胃容量较小,零食则可以为正餐摄入不足的儿童补充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3]。研究表明,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占儿童少年全天膳食总能量的20%~30%,提供的三大营养素在营养摄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4]。因此,对学龄儿童而言,合理的零食消费是必要的。

本研究显示,儿童的零食频率超过3次/d者不足10%,与《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的倡导一致。但选择甜食、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等高能零食的比例很高,奶类、坚果等健康零食的选择比例很低,与马冠生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味道好”是儿童选择零食最主要的依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6]。而这些味道好的零食多是高脂高糖低营养素食品[7]。因此,需加强儿童营养教育,使其正确选择果蔬、坚果、奶类等新鲜、天然、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零食。

研究还发现,在看电视、感到无聊等非饥饿状态下吃零食的儿童近70%。而研究显示,儿童在非饥饿状态下倾向于选择高脂高糖零食[8]。因此,建议儿童避免在看电视时吃零食,在感到无聊想吃零食时应尽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美国有研究比较了正餐和零食中的营养素密度,发现正餐所提供的7种营养素(蛋白质、铁、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均高于零食[4]。可见零食的营养不如正餐均衡[9]。本研究中儿童多在晚餐前短时间内吃零食,如果零食量较大,势必影响正餐摄入而导致膳食不平衡。因此,建议儿童在正餐前短时间内不要进食过多零食。

此外,本研究也注意到对于学龄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对其零食行为的影响较大,同时其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自主购买零食的比例加大。因此,要针对儿童及其家长同时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零食观念,家长也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健康的零食环境。

综上所述,学龄儿童的零食行为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引导。建立以儿童、学校、家庭、食品企业有机结合、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模式,是帮助儿童建立健康零食行为的关键。

4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马冠生.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37-340.

[3] 沈秀华,孙建琴.上海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11):506-508.

[4] 马冠生.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1.零食.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1):32-34.

[5] 马冠生,胡小琪,马文军,等.我国四城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现况调查.中国食物与营养,2001(1):16-18.

[6] 范新宇,龙.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父母的影响作用.中国校医,2005,19(3):328-330.

[7] 张永福,戴耀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6):494-497.

篇3

案例:晨晨出生时体重就超标,平时最爱吃洋快餐,虽然今年只有11岁,体重却达到了75公斤,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胖墩”。无奈,妈妈只好带晨晨来到医院,想请医生帮助孩子进行减肥。没想到在体检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血糖、胰岛素水平达到了糖尿病的指标,被确诊为Ⅱ型糖尿病。

现状:据“中国权威糖尿病专家高层论坛”统计数据显示:儿童糖尿病发病数占我国糖尿病人总数的5%,且每年以10%的幅度上升。一般5至6岁及10至14岁为发病年龄高峰,无明显性别差异。

专家指点:“儿童得糖尿病和他们平时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省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梁黎说,现在很多小孩子都喜欢吃炸薯条、汉堡等高热量、高油脂而又难消化的食物,而且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吃多,活动少,体重上升得特别快,结果容易出现血糖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另外,如果父母患糖尿病,孩子患此病的几率也通常要高些。儿童糖尿病若长期控制不良,则会出现生长滞后、身材矮小、肝脾肿大、智力低下等并发症状,最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梁主任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极度口渴、多食和消瘦现象时,应立即就诊。平时儿童应选择适量蛋白、高纤维素(蔬菜)的食品,不要过多地吃“洋快餐”等高热量食品,同时应多做运动,以控制体重。一旦体重超过正常人水平,也不要乱吃减肥药,而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学习压力大“患”上高血压

案例:今年上小学5年级的松松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学习成绩优异,还希望他多才多艺。于是,父母替他报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而在一次学校体检中,他竟查出患上了儿童高血压。

现状:像松松一样因为精神压力大而患上高血压的情况毕竟还是极少数,但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高血压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据调查,目前国内儿童高血压发生率为1%-7%。儿童高血压的罪魁首先是有高血压家族史,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史者占50%以上;其次是肥胖,据调查,肥胖儿童患高血压的危险是非肥胖儿童的3倍。

专家指点:儿童高血压症非常“隐秘”,一般只有通过体检和健康普查才能被发现,但疾病却会在机体内慢慢地损害器官,患病儿童绝大多数在成年后会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所困扰。所以,孩子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少盐,多吃蔬菜、水果,适量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要消除精神紧张和压力,在学习上要避免精神负担,劳逸结合,防止血压升高;多运动,既可消耗体内过多的热量,还能增加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和心肌收缩力;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孩子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测血压,若发现血压有偏高的迹象,应即刻采取治疗措施。

营养不均衡“得”了脂肪肝

案例:6岁的萍萍体重竟然已经近100斤,而当她被送进医院检查时,医生发现她已经患上了脂肪肝。

现状:俗话说“10个胖墩8个脂肪肝”,就是指长期摄入过多动物油、蛋白质、动物内脏、巧克力、糖等,又不喜爱活动的人,营养过剩使得过多的脂肪异常沉积在肝脏,产生脂肪肝。虽然肥胖并不一定会使孩子患上脂肪肝,但脂肪肝在肥胖症患儿的发病率则占到了50-60%。需要注意的是,脂肪肝并不是肥胖者的“专利”,一些营养不良极度消瘦的小孩,机体缺少必需物质而使得脂肪在肝脏的转化吸收受阻,脂肪也可异常沉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专家指点:脂肪肝主要与孩子们不良的饮食行为有关。而脂肪在肝脏内长期堆积,则会导致肝脏变形、坏死,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施主任说,少吃多动、注意锻炼等才是防止脂肪肝的良药,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则应适当增加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预防脂肪肝还要提倡运动,运动可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

电玩不肯歇“玩”出颈椎病

案例:8岁的涛涛自从一年前学会了电脑上网,玩游戏就成了他的爱好,他能连续数小时在网上“激战”。但半年前,涛涛经常感觉头痛、头昏,症状越来越厉害,休息、吃药都没用。医院拍片检查,发现他竟然患了“颈型颈椎病”。

现状:颈椎病多是因为长期伏案姿势不正确,以致颈椎小关节紊乱,多见于30-40岁人群,孩子因为爱动、可塑性强,一般不会患此病。但如今的孩子上网和学习常常过度,致使颈椎病出现了低龄化。

专家指点:很明显涛涛是由于上网过度导致了颈椎不平衡。这种颈椎病主要是颈椎周围软组织劳损,致使肌肉僵硬、酸胀、头昏,对颈椎有问题的孩子,多采取保守治疗,要坚持做颈部体操,否则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会加重,同时上网、写作业要定时,一个多小时就得运动运动。

牙齿没长齐“喂”成了胃病

案例:15个月大的南南刚出生时白白胖胖,因为母乳不足,很早就人工喂养,由奶奶带。老人在喂食时习惯每次用嘴吹,甚至先在自己嘴里嚼几下。后来,南南越来越瘦了,经常哭闹,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血HP(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原来,奶奶无意中把自己的胃病传给了宝贝孙子。

现状:过量吃零食和冷饮、甜食、油腻等食物,经常不吃早餐和过量食用不合格的小食品是导致近年来儿童胃病患者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而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交叉感染,也使得不少孩子过早地拥有了成人病。

专家指点:专家提醒说,发生胃炎与孩子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父母要给孩子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不要只吃大鱼大肉,五谷杂粮最养胃,每餐不要吃得过饱,更不要“填鸭式”强迫孩子进食,以减轻胃肠负担,减少胃病的发生。另外,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唾液口口传播,在年龄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中发病最多。如感染者口对口喂食婴儿,则会传播给孩子。如果孩子有消化道疾病症状并持续一个月以上,就要及时到医院接受胃镜检查。

恋上夜生活“熬”成失眠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