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1:36: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研究初期,我采用问卷和个别交流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的生命现状及对生命教育的看法。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我们这样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生各方面的压力远远不如城里学生的情况下,竟然也有27%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9%的学生一闪而过自杀的念头,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我和同组的老师们分析后,觉得有以下这些因素:
1. 社会不良影响。当今社会,人口的大流动,传媒的发达,正在使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成人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2. 学校教育片面。应试教育“以分为本”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体会不到求知的乐趣、人生的快乐,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教师顾不上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他人缺乏爱心,对社会缺乏责任心。
3. 家庭引导失当。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烦恼时想跟亲人诉说,当心理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他们就有可能造成心理扭曲,甚至酿造悲剧。
另外,从学生们对生命教育的需求的调查可以看出,39%的学生还是希望开设生命教育课,52%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会采取多种途径向语文老师倾诉。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们都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义不容辞地承担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采取些有效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归纳、整理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生命教育内容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些生命教育的题材,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引领他们关注生存状态,理解生命的意义,关心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整理中我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作品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归纳起来有三类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第一类,是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通过阅读此类文章能够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七年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八年级的《再塑生命》、九年级的《谈生命》等。第二类是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如,七年级的《行道树》、八年级的《海燕》、九年级的《致女儿的信》等。第三类是对自然及他类生命关注的作品,这类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如,七年级的《斑羚飞渡》、八年级的《敬畏自然》、九年级的《那树》等。
1. 可以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搜寻关于生命意义教育的内容,以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现行教材中积极地体现着重视生命意义的教育,选择了非常多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这样就对我们从教材中进行挖掘生命意义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生命意义教育。比如,在执教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一文时,给学生讲述杰克・伦敦对生命的酷爱和他怎样去战胜死神,在那样可恶的环境下他能胜利,足以能说明人性的伟大和坚强不屈,所作所为都能体现出人性的闪光点,唱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它启迪我们,人无论如何艰难,只要我们抱有对生命的希望,只要心中有着生存的信念,就会战胜一切,取得胜利。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要永远去拥抱那伟大的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海伦・凯勒)它告诉了我们海伦以超人的非凡毅力和旺盛的求知欲,闯过了阻碍生命的沟沟坎坎,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的生命。据统计,教材中选择了关于生命的文章有50余篇,通过这些教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生命意义教育。
2. 走出教材,寻找更多的文本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教材以外的资料有更多的文本可读,都能深化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所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多么感人至深。一个人对光明、对人生的追求是多么的可贵。这种极致地去热爱生命多么的令人鼓舞;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多么让人震惊,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最终成为一名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还有在那强大地震时,几十天后能够生还的人们,靠的是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对于“生”的强烈渴求。在他们的心里,只是希望能够继续看到明天升起的太阳,希望能看到他们的爱人和女儿,更不想让自己的老母为自己哭瞎双眼,他们求生的欲望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以超人的求生毅力战胜了死神。
二、利用写作升华生命意义的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反映,它体现着语文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是让学生体验生活,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做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应该是最佳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多选择一些关于生命意义方面的选题,让学生去亲身感受生命的意义所在,让他们去抒发真情实感,阐述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看法,以此培养他们对生命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在将来的生活里时刻要关注别人的生命,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从而塑造他们对人生的美好心灵。以此体现叶圣陶所说的: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50-03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创办了“阿南达村”来践行其教育理念。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生命教育概念进一步明确。随后,美国开展的死亡教育,澳大利亚的悲伤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善良教育等使生命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的一种趋势。在中国,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学校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香港于2002年12月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理念首先在中小学推行,2004年11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5月,上海市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责任与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苦难,培养健康的生命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笔者于2012―2013年对湖南省衡阳市某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为97.5%,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生命的认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与消逝、生命的安全、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普遍缺乏客观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在“认识你自己”的调查中,85%的大学生“对自己较满意”,13%的人感觉“有缺点,但还不错”,2%的人认为“很不满意,自卑”。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自信心不强。
2.对生命情感的看法。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仅集中在有限的知识领域,忽视了情感世界。在处理矛盾时,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和协商,为达目的很少考虑后果。在回答“当恋人抛弃你移情别恋时,你会……”时,36.3%的学生认为“倍受打击,难以接受”,15.6%的学生认为“伺机报复,让对方不好过”,10.5%的学生认为“感情无法勉强,祝福对方”。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差。
3.对生命责任的认识。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社会责任感差,容易推卸或逃避责任。在回答“做出重大决定前,你会……”时,95.6%的学生认为“应对自己负责”,67.8%的学生认为“应对父母和社会负责”,1.5%的学生认为“不会考虑太多”。这说明部分学生缺乏生命的责任感。
4.对生命挫折的态度。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一直以学业为主,生命体验较单一,抗压能力低,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会自杀或危害他人生命,不考虑死亡对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当问及“遇到升学或找工作失利等挫折”时,89%的学生回答“继续努力,从头再来”,10.3%的学生回答“抑郁较长时间,尽量转移注意力”,1.7%的学生回答“难以释怀,无脸见人”。这说明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
5.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大都建立在学业、财富、地位等功利目标的实现上,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对生活、甚至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困惑。在生命价值的调查中,75.9%的学生追求“财富、地位”,19.2%的学生选择“感情、名誉”,8.2%的学生选择“奉献,体现个人价值”,3.6%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仅局限或停留于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很多时候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治标不治本,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还有较大距离。而生命教育则是从本质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