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1:36: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二胎政策的好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于小慧现在每天上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一个叫“多宝鱼”俱乐部的网页,看看大家又聊了些什么。这是一个专门讨论生二胎的论坛,于小慧喜欢上这里,就是因为这个有趣的名字――多宝鱼。在这里,生二胎的妈妈都称为“二宝妈”,大的孩子叫大宝,小的那个叫小宝,偶尔还会有“三宝妈”出现。
根据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上海现在每年新出生人口中的计划内二胎生育数量逐年增多,2005年为2910人,2006年3177人,2007年达到3934人。考虑到还有非计划内的二胎生育,实际的数量超过这些数字。
于小慧今年30岁,老公比她小两岁,两人都是独生子女。2007年结婚的时候,他们就听说了上海推出的“生二胎”政策――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小慧开玩笑地说:“以后我们就生两个。”于小慧是小学老师,一直很喜欢小孩,她觉得一个小孩实在太孤单了,如果能有兄弟姐妹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小慧的老公是做生意的,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他也很赞同老婆的想法。现在,女儿已经28个月了,小慧顺利地怀了第二胎。
30岁当两个孩子的妈妈,3年里生两个,这种情况在30年前算不上什么,在内地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也算不上什么,但是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于小慧的情况就变得有些特殊了。是让人羡慕多一点,还是让人不可思议多一点?
论坛里常有人发帖问:“奇怪,为什么会有人想生二胎?”有的人还提出了在上海不生二胎的20条理由。比如,“生孩子实在太疼了,打死我也不想再遭罪”、“一个小孩都带不过来,已经精疲力竭了”、“现在已经不能指望养儿防老了,所以还是趁年轻,少生孩子多赚钱”、“我已经生了一个儿子了,100万没有了,可不想再生了”……在他们认为,生二胎的人都是脑子有问题,吃饱了没事干,不求上进的,或者是因为第一胎生了个女儿,特别想生儿子的。
大家有这种观点很正常,因为这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只生一个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现在养孩子的费用越来越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刊发了一份调研报告,称根据对上海市徐汇区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父母养大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万元。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很多大城市开始流行丁克家庭,这些夫妻学历高、收入高,还是坚决不要孩子,能说出许许多多不生育的理由。去年,在一个关于上海白领女性的生育调查中,有14.3%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还有25.3%的白领认为婚后要不要孩子无所谓,明确打算要孩子的白领中,近九成也表示“现在不急于要”。
有人想生两个,苦于政策不允许;有人可以生两个,但是一个都不要。这就是围城现象。二宝妈们常在网上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她们不是人人都像于小慧这么幸运,有很多是计划外的生二胎,孩子领不上准生证,报不上户口,除非是交罚款。罚款又称社会抚养费,按照规定,是上一年家庭年人均收入的6倍,在上海,这个数字少说也得十几万。“不是说罚不起,只是觉得这钱太冤枉。”“不能因为父母有兄弟姐妹,所以小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这话说不过去。”“有这个经济条件抚养两个孩子的,偏偏不让我们生;没这个条件的倒是一个接一个的生,这算什么?”
到底要不要放开“生二胎”的政策?这些年,人口专家也很头疼。上海从1992年开始,每年的死亡人数都超过出生人数,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目前已经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水平。去年两会的时候,曾有专家提出放开“生二胎”政策,只要夫妻两人中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就可以生二胎,因为一刀切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上海实行起来已经有点尴尬了。这两年,很多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等的政府都是想尽办法鼓励年轻人生小孩,以缓解老龄化的现象,但还是很难阻止生育率下降的势头。生育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上海人应该趁早应变起来。
一个全职家庭主妇配两个保姆
在“多宝鱼”俱乐部里,大部分的二宝妈是全职的家庭主妇,老公负责赚钱养家,她们在家里带孩子,这也是公认的比较好的二宝家庭的模式。“毕竟,孩子还是在自己身边比较亲一点。”
藤小姐32岁,原本是一家金融公司的会计,年薪12万。老公比她大5岁,在一家外企500强公司做销售经理,年薪30万。结婚两年后,他们生了大女儿。这样的三口之家,算是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藤小姐说:“我们原本没想过生二胎,后来老公跳槽到这家外企,接触了很多老外的家庭,眼红人家有儿有女,就回来和我商量,要再生一个。”因为不符合生二胎的政策,夫妇俩想了很多的办法,最后选择去香港生产,花了10万多,“相对于罚款来说,这个价格还便宜一点。”
去年年底,藤小姐生了小女儿之后就辞职了,留在家里做家庭主妇。“现在两个孩子的开销多大?”她仔细算了一下说:“差不多每个5000元。”小的每月固定支出是奶粉和尿片,3000多元;大的现在上幼儿园早教班了,每月学费1200元,再加上一些不固定的衣服玩具等等,以及家里两个保姆的工资。藤小姐现在请了个两个保姆,一个负责做家务,一个负责带大宝。
“生得起,也要养得起。”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像藤小姐这样的一个四口之家,初算下来,每月的家庭支出得2万元。虽然在采访中,很多二宝妈对经济的问题都有比较一致的回答:“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她们认为说,多一个孩子就成本来说,也许会增加一点,但不会倍翻,因为像衣服、摇篮、婴儿车、婴儿床、玩具等等,基本上都是可以再利用的。有的二宝妈甚至说,想再生一个的理由就是为了节约资源,因为现在小孩子的东西太贵了,一辆童车两千块,一个小床一千块,没多少时间就不能用了,实在太可惜。她们说的是有理,可这些仅限于孩子小时候的生活开销。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大头的开销是在长大后的学费、医费、结婚费等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上的准备,大家是不敢轻易生二胎的。相对来说,生二胎的家庭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有房无贷、有车,是最基本的配备。
家庭主妇不好当,要放弃很多个人的时间,放弃自己的工作,放弃自己的爱好等等。藤小姐说,现在最累的就是晚上,哄两个小孩子睡觉。“大宝睡小床,小宝挤在我们夫妻中间,晚上一会要给小宝喂奶,一会要给大宝盖被子,如果有一个哭了,赶紧得抱走,否则就要吵醒第二个。”一夜都很折腾!如果遇上有哪个孩子生病了,那就更累了,“小朋友抵抗力差,而且他们总在一起,相互传染的机会很高,所以一定要把她们隔离开。”
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有了网络什么都有了。二宝家庭的经济条件好,家庭主妇们也不会亏待自己,该请保姆的请保姆,该瘦身的瘦身,该买衣服的买衣服,看看,在“多宝鱼”俱乐部里有那么多二宝妈们在聊天,她们聊天的话题并不仅仅是育儿经,还有到哪里去做脸,到哪里去买衣服,到哪里去旅游等等……这种生活还是挺让人羡慕的。
“双独”家庭的“4+2+2”新模式
飞扬是“多宝鱼”俱乐部里年纪最小的一位,今年27岁,“飞扬”是她的网名,因为大儿子叫飞飞,小儿子叫扬扬。采访她的那天,正好赶上她要去参加老公的同学的婚礼。她穿着一套水蓝色的小礼服,脚踩5厘米的高跟鞋,身材纤细高挑,真的是神采飞扬,完全看不出是生过两个孩子的女人。飞扬说:“这就是早生的好处,身材恢复了快。”
飞扬大学一毕业就结婚了,老公是高中同学,恋爱了4年,“当时是意外怀孕,既然有了孩子,只能早点结婚。”大宝3岁的时候,她又生了小宝,“主要是因为父母的强烈要求,因为大宝一直是我父母带,所以公婆有点不高兴,他们也想带孙子。我和老公想了想觉得也不错,反正有人带嘛,趁着年轻就再生一个。” 现在大宝已经上幼儿园,小宝一岁半,马上也要上幼儿园,“一个在我父母家,一个在公婆家。”平时周一到周五,飞扬和老公也不做饭,轮流去父母家吃饭,顺便看看儿子们,等到周末有空的时候再把两个孩子接回家,来个大团圆。在经济方面,小夫妻也不用担心,儿子们平时的生活开销都由父母承担,他们每月只要支付大宝的幼儿园学费,以及周末时带两个孩子出去玩的费用,算下来就3000多元。
飞扬和老公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这两年,随着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双独家庭”也在考虑是不是要生二胎。市人口计生委曾对4800名20~30岁的成年独生子女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成年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正在提高,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想“生二胎”。但是,想归想,实践的人不多……这应该是和年轻人目前承受的压力有关,如今,一提到80后的独生子女就让人想到“房奴”、“剩女”、“卡奴”、“月光族”……他们在经济上难独立,生活上也难独立,大部分人还是感叹:“一个也生不起,不想变成‘孩奴’。”
很多人羡慕飞扬,说她好福气,生了孩子又不用自己带,真是潇洒。显然,这一切全是父母的功劳。调查显示,相较60后、70后的人生二胎,80后的人生二胎,更多的是受父母的影响。有的父母甚至会说:“你们生,我们负责养。” 这就是独生子女的优势,大家都说现在是“4+2+1”的家庭模式,对4位中老年的家长来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的话,多加一个也无妨。
也有人说这是啃老,自己都管不好自己,还要生两个,那是不负责任,给老人增加负担。但现实的国情就是如此,在中国社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联系就是如此的紧密,不管你是生一个,还是生两个,都得靠父母带。父母忙不过来,不方便的,经济条件一般的,那就带一个;父母有空,经济条件又好的,那就带两个。
从家庭人口结构的角度来说,专家也建议“4+2+2”的模式。因为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只生一个孩子的话,将来等他们老了,这个孩子要面临需要照顾2位低龄老人以及4位高龄老人的重担。但如果独生子女能生育2个孩子,将来他们老了就可以有2个孩子照顾,他们的父母则有2个孙辈照顾。在家庭里,老人有老伴、子女等互相照顾,可以减轻未来社会的养老负担。
一边给女儿喂奶,一边管儿子功课
蒋云做梦也想不到,35岁的她现在一边要给6个月的女儿喂奶,一边要管7岁儿子的功课,这一切都是因为去年那次意外的怀孕。“老公知道我怀孕之后高兴了不得了,一定要这个孩子。” 有人说,一个家庭是不是会生第二胎关键看男人,女人到了生儿育女的年纪自然母性大发,十之八九都喜欢小孩,但是男人比较理性,如果他真的喜欢小孩,就会考虑成熟了,再生下来。
俗话说的好,一子一女凑成个“好”字,人生也完美了。可是两个孩子带来的麻烦真是不少,“不光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以前,也有人提醒过蒋云,说现在养一个孩子就不容易,把所有的爱给他都不够,为什么还想养两个呢?蒋云的回答是:“母爱是无穷尽的,分给两个孩子是每人一份,不会变成每人半份。”这话说得很对,但是再想想,爱无穷尽,精力有穷尽!一天只有24小时,分给这个多一点,就会分给另一个少一点,这样到了孩子的眼里就是父母偏心。就好像最近,儿子的老师说他成绩下降了,蒋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忽视了儿子,原本应该每天给他默生字的,可现在因为要照顾小的,她没那么多时间。现在只希望,老公的工作能少一点,尽量多抽点时间陪儿子。
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了几十年,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的一份爱给了一个小孩,一份财产也给一个小孩,这避免了很多的矛盾和纷争。现在,二宝家庭里又出现了两个孩子,他们在一起时,难免会有争分吃醋的时候,小的时候争妈妈,争玩具,争衣服,长大了要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比挣钱,甚至比男(女)朋友,比得到的父母的财产……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和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难题。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指出,剖宫产造成的问题随“单独两孩”政策的实行日益凸显。“滥用剖宫产不仅损害健康,再次怀孕时还容易发生危及孕妇生命的瘢痕妊娠。”这时候,子宫已不再是孩子温暖安全的摇篮。
36岁的陈女士怀上了二胎,刚刚“有喜”3个月就出现了流产先兆。她急忙到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检查。医生告诉她,由于头胎剖宫产埋下的子宫隐患,这个孩子肯定保不住了。
“没想到计划生育政策会调整,也没想到剖宫产会给生二胎带来这么多麻烦。”此次怀孕,陈女士不但没留住第二个孩子,还失去了子宫。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二科副主任郭宇雯说,陈女士属于“瘢痕妊娠”,以及“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上次剖宫产造成的子宫瘢痕处,无法给孕卵提供足够的营养,于是胎盘就像寻找水源的树根一样伸展,结果穿透了膀胱,导致严重的大出血。不仅孩子不能留,而且大人也性命堪忧。
“这个手术除了要拿掉胎儿,还要修补被穿透的膀胱,异常危险。”郭宇雯说,“患者出血量达到极限,几乎用掉了我院一个月的血源储备。”
产科医生普遍认为,如果严格遵循剖宫产的医学要求,我国本该有更多育龄妇女可以享受两个孩子的幸福,而不会因受伤的子宫带来终身遗憾。
剖宫产后生二胎危险系数增大
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后,国家卫生计生委预计全国每年新增出生人口约为200万。调查显示,在再生育妈妈中,有剖宫产史的占四成左右,这些人生育二胎面临危险,需要各医疗机构开展相应的指导。
浙江杭州的小丁今年29岁,“单独二孩”实施后,她和丈夫决定再生一个孩子。然而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她剖宫产疤痕厚度仅3.2毫米,如果再怀孕,肚子上的疤痕极有可能随着胎儿的长大而拉伸变薄,以至于被撑破。医生郑重建议:别冒着生命危险生二胎了。
剖宫产造成的风险不止于此。郭宇雯介绍,如果子宫伤口愈合不好,容易发生大出血。即便是愈合好的子宫,协调性也将远远不如完整的子宫,宫缩也会相对乏力,再次妊娠极有可能发生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前置胎盘等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主任赵扬玉说,再次怀孕时,如果胚胎长在上次剖宫产的子宫切口瘢痕处,就容易发生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甚至子宫壁穿透。继续妊娠或人工流产刮宫时,易引发大出血、子宫穿孔等风险,甚至威胁生命。
即便不再生育二胎,剖宫产本身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忽视。据国内资料报道,剖宫产产妇的死亡率是阴道分娩的两倍以上,国外文献甚至报告有7~10倍之高。除内外科合并症外,与手术直接相关的死亡占30%左右,边远地区更高。
我们还要为“高剖宫产率”付出多少代价
调查发现,本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手段的剖宫产,已经成为不少人分娩之首选。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医生李瑞珍说,剖宫产逐渐普及与医学进步、产妇体质变化、生育观念改变等因素相关。
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陈敦金分析,剖宫产安全性提高使得手术广泛开展,先进的诊断监测设备也增加了准妈妈的担忧。高龄、胎儿超重等客观原因,以及产妇不愿忍受痛苦、希望“保持身材”、选择“良辰吉日”等观念,都导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孕期:母婴险呵护
事实上,能为孕妇带来保障的保险包括社保和商业险。而被称之为母婴险的这类险种通常都同商业挂钩。母婴险,顾名思义是为女性提供的孕期保障,在对准妈妈保障的同时也涵盖了对婴儿的保护。具体划分上,母婴险分为专门的母婴险和作为附加的母婴险。
母婴险最大的特点是对意外和疾病进行的保险金的给付,除了有分娩身故保障外,很多孕期高发的疾病和新生儿疾病都在保障范围内。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母婴险价格都在千元以下,通常都是一次性缴费的投保方式,保险期最长为1年,投保年龄在20~45周岁。赔付方面,母亲妊娠或分娩身故能获得3万元到5万元的保险金,母亲妊娠疾病或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也可获3万元到5万元赔付,新生儿身故和流产责任保险金则为3000元到5000元。
目前,市场上存在以主险型为主的母婴险品种数量不多。以泰康人寿的一款母婴险为例,该产品特别针对孕期的母婴设计,不仅涵盖怀孕期女性高发的羊水栓塞、胎盘早期脱离、恶性葡萄胎、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多种疾病,还包括新生儿易患的胎儿唇腭裂、脊柱裂或颅裂、先天性脑积水等8类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母婴保险一般都要在被保险人怀孕28周前投保,保险期间可通过双方约定,通常是从收到保费的次日开始保障,直至产后的7天、15天或30天,因此“保险空窗期”问题并不突出。即便如此,投保人还需趁早入手,以免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0~6岁:意外险+健康险组合保障
0~6岁的孩子处于学龄前阶段,既活泼好动,抵抗能力又不强,这个阶段,家长可以为孩子购买一份医疗保险加意外险的组合。
少儿意外险的保障范围包括意外身故、意外残疾以及意外医疗,市场上的儿童意外险价格在几十到上百元不等,以消费型居多。少儿健康险则分为两种,一是报销医疗费用的类型,一种是返还型的产品。
新生儿出生7天后,就可以购买意外险了。目前,市场上的少儿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住院费用医疗保险往往是以附加险的形式销售,相关专家建议投资者可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作为主险,同时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住院费用医疗保险。
健康险购买上,可选择作为主险单独投保的消费型健康险产品,这类产品保障责任清晰明了,保费低廉,一年费用支出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保障金额达到10万元。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投资者可以为孩子选择返还型的健康险,一方面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保障,一方面可以享受到相关保费的返还。
6~12岁:教育金保险配医疗保险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受教育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医疗保障险仍不能少,同时选择相应的教育金保险作为匹配,一方面继续给孩子提供健康保障,一方面为孩子的教育资金进行储备。少儿教育金保险是针对少年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险金。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少儿教育保险,除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几个时期的教育基金以外,还包括了参加工作以后的创业基金、婚假基金及退休后的养老金。除此之外,一些险企推出的教育金保险附带重疾险。
记者通过登录淘宝发现,在售的保险多以分红险为主。以安联保险的某款教育金分红险为例,被保人保险年龄为11周岁即可购买,保费一年缴纳5452.06元,交满5年,每年保费不变,从投保的第二年开始至17岁每年领取基本保额的10%。18~21周岁,连续4年,每年领取100%的保额,助力孩子大学。待被保人年龄满30岁时,险企将会给付10倍基本保险金额,累计增额红利和满期终了红利。
12岁以后:学平险+重疾险
对于12岁以后的孩子,购买教育金保险有些稍迟,但是学平险和重疾险仍可购买。相关专家认为,少儿期是最应该投保的,由于目前很多重疾险都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重疾险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