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6 09:52: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生儿护理及喂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摘 要】目的:分析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母婴同室产后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健康宣教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良好率、母乳喂养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反馈式健康宣教;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
反馈式健康宣教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母乳喂养能力,促进其产后恢复。为了研究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110 例母婴同室产后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与常规健康宣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母婴同室产后产妇110 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 例。观察组最大年龄38 岁, 最小年龄22 岁, 平均(27.5±2.8)岁;自然分娩38 例,剖宫产17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 例,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20 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30 例。对照组最大年龄37 岁,最小年龄22 岁,平均(27.8±2.6)岁;自然分娩35 例,剖宫产20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 例,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22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9 例。两组研究对象均无合并急慢性疾病、妊娠合并症、母婴喂养禁忌症;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口头宣教产后恢复注意事项、新生儿常规护理、母乳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观察组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产妇产后恢复。详细向产妇讲解缓解产后疼痛的方措施、自行排尿的重要性、促排尿方法、下床活动注意事项等,并教导产妇如何自我检查产后恶露排出情况。
(2)新生儿护理知识。护理人员亲自示范并同时指导产妇实施更换婴儿服、更换尿布以及脐带消毒、抚触等四项新生儿常规护理内容;并教导产妇如何正确观察新生儿面色、黄疸情况、溢奶情况、排便及肚脐变化情况。
(3)母乳喂养方面。积极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教导产妇哺乳喂养的正确方法、产后乳房护理等内容。
(4)出院后健康宣教。叮嘱产妇产后恢复注意事项,保证居住环境温湿度适宜、饮食均衡;判断产褥期体温、恶露异常现象,加强会阴清洁。
1.3 观察指标[1]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新生儿护理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新生儿护理情况。产妇能够独立完成上述至少三项新生儿常规护理,并掌握判断新生儿情况的方法,可视为良好;
不满足上述指标者,可视为一般。
(2)产妇能够独立哺乳,且未出现破溃、涨奶,或出现轻度涨奶、破溃,可视为良好;有严重涨奶现象出现,可视为一般。
(3)护理满意度。采用两端为0mm与100mm 的游离标尺进行测量。0 表示不满意,100 表示非常满意。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 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 )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为92.7%
(51/55 例),母乳喂养优良率为94.5%(52/55例);对照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为72.7%
(40/55 例),母乳喂养优良率为69.1%(38/55例)。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母乳喂养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1±2.9)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0.2±3.3)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建立母婴同室病房对于产后产妇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新生儿与母亲的交流,也有助于帮助产妇尽快转变角色,接受母亲这一新身份;同时还有利于整个家庭尽快适应新生儿的到来。但对于产褥期产妇来说,其生理与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且由于缺乏产后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新生儿喂养知识,因此易导致产妇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影响产后恢复[2]。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母乳喂养优良率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给予母婴同室产妇产后反馈式健康宣教,可显著改善其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其新生儿护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产妇社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产后产妇恢复。并且实施反馈式健康宣教还可有效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医院整体护理水平提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儿初离母体,往往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儿常规护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策略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龄
1.2 方法
(1)新生儿脐带护理: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在脐带未脱落前的沐浴注意保护,防水污染残端。(2)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3)新生儿腹泻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和星状情况。(4)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5)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应经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6)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各种调节中枢和各种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并且产妇经验不足,新生儿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5]。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简短后直径约有1cm,对于新生儿是较大的创伤,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常可能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通过3%碘伏消毒,换上无菌纱布,在12-24小时去除,如果包扎时间过长,纱布很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将尿布盖在脐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观察脐带有无出血、脐部清洁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6d常会出现生理黄疸期,新生儿黄疸常会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进而累及胎儿。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腹泻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粪便,颜色呈现深绿色,呈现黏糊状。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现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多是淡黄色、土黄色,糊状偏干,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略为黑褐色、糊状。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容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一般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发热:室温超过30℃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包裹过厚引起的,此时的体温可能达到38℃-40℃。人工喂养新生儿可能因牛奶过于稠密,水分总量较少,导致高蛋白脱水热,体温可能可能达到39℃-40℃。(2)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同时密切的观察新生儿临床发热症状,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泻、尿色变黄、全身有疹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发热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保暖、睡眠等,护理人员每次进行护理洗手消毒,从而防止手上的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用制霉菌素对口腔进行涂抹。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喂养时注意将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锥形,手掌根部将新生儿颈背部托起,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养母乳时将孩子抱起来进行喂养,一侧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养频率为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出生两周的新生儿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动导致溢奶,因此喂奶后应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的空气,早期吸吮练习、巩固吸吮反射,促进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从而增加子宫收缩,刺激乳腺腺泡发育,促进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常规护理和注意问题,耐心的讲解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腹泻、感染等症状,指导家属对产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加强健康宣教,增加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医药,2006,46(14):85.
[2] 王雪丽,于宏,张英伟,小儿常见病的家庭疗法及用药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8-169.
[3] 杨杰,杨彬,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项及策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2.
[4] 燕爱关,谷翠珍,新生儿常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48-1649.
[5] 徐小红,新生儿护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87.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新生儿临床资料,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结果: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结论: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儿初离母体,往往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儿常规护理对于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策略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龄
1.2 方法
(1)新生儿脐带护理: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在脐带未脱落前的沐浴注意保护,防水污染残端。(2)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3)新生儿腹泻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颜色和星状情况。(4)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5)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应经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6)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各种调节中枢和各种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并且产妇经验不足,新生儿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问题[5]。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简短后直径约有1cm,对于新生儿是较大的创伤,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常可能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首先保持断脐局部清洁卫生,通过3%碘伏消毒,换上无菌纱布,在12-24小时去除,如果包扎时间过长,纱布很容易被新生儿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将尿布盖在脐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观察脐带有无出血、脐部清洁情况。新生儿出生后3-6d常会出现生理黄疸期,新生儿黄疸常会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进而累及胎儿。新生儿黄疸出现后要进行密切的观察,了解黄疸色泽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难、抽搐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腹泻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开始排出粪便,颜色呈现深绿色,呈现黏糊状。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呈现黄色或金黄色,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多是淡黄色、土黄色,糊状偏干,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大便略为黑褐色、糊状。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容易失去平衡、体温易波动,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一般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发热:室温超过30℃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包裹过厚引起的,此时的体温可能达到38℃-40℃。人工喂养新生儿可能因牛奶过于稠密,水分总量较少,导致高蛋白脱水热,体温可能可能达到39℃-40℃。(2)感染性发热: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热。新生儿发热后一般不用药物治疗,首先尝试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冰枕的呢个作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电扇吹风。同时密切的观察新生儿临床发热症状,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泻、尿色变黄、全身有疹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发热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保暖、睡眠等,护理人员每次进行护理洗手消毒,从而防止手上的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着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用制霉菌素对口腔进行涂抹。喂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接触,对母亲进行吸吮,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喂养时注意将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锥形,手掌根部将新生儿颈背部托起,四指支撑婴儿头部。喂养母乳时将孩子抱起来进行喂养,一侧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养频率为每隔三小时喂养一次。出生两周的新生儿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动导致溢奶,因此喂奶后应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的空气,早期吸吮练习、巩固吸吮反射,促进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从而增加子宫收缩,刺激乳腺腺泡发育,促进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常规护理和注意问题,耐心的讲解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腹泻、感染等症状,指导家属对产妇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支持。加强健康宣教,增加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的认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通过实施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120例新生儿护理实施后,无新生儿黄疸、腹泻、感染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新生儿常规护理效果明显,无黄疸、腹泻、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医药,2006,46(14):85.
[2] 王雪丽,于宏,张英伟,小儿常见病的家庭疗法及用药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8-169.
[3] 杨杰,杨彬,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项及策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2.
摘 要: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的15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优质护理管理),各79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疾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新生儿护理中进行优质护理管理能预防护理缺陷事件,降低新生儿患病风险,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关键词:新生儿护理 优质护理管理 护理效果新生儿护理是产科护理中的重要组成,新生儿身体素质差,器官、组织发育未成熟,护理风险较多,且新生儿不能言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督[1]。在临床中若不能识别护理风险则可能增加护理缺陷事件风险,提高黄疸、感染等疾病患病效率[2]。此外在新生儿护理中部分产妇参与度不高,导致其对相关护理知识了解较少,护理能力较差,这一现象在初产妇中较为常见[3]。新生儿外界抵御能力较差,需予以精细的护理,不仅仅护理人员要实施全面的照护,还要提高家属护理能力,确保出院后新生儿能够得到悉心的护理[4]。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常规护理难以满足当下要求。优质护理管理以患者为对象全面深化护理内涵,提升护理质量,在临床中得到护士、医师、患者的肯定[5]。本研究应用优质护理管理,观察其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的15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79例。纳入标准:(1)单胎。(2)新生儿胎心正常。(3)产前检查无头盆不称。(4)阴道分娩。(5)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新生儿重要器官疾病功能不全。(2)合并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对照组男婴30例,女婴49例,日龄3~15 d,平均(6.37±2.45)d。研究组男婴31例,女婴48例,日龄3~16 d,平均(6.80±2.41)d。组间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根据新生儿病房各项工作开展护理活动,密切监护新生儿体征,进行喂养、脐部护理等,家属进行产科常规宣教。研究组进行优质护理管理:(1)护理:密切监督新生儿情况,帮助新生儿更换,交替平卧位、俯卧、侧卧位的摆放。新生儿床上用品选择舒适、柔软的材质,避免造成损伤。仰卧位时床头抬高15°,将毛巾垫于肩下,保持肩部与外耳道处于同一水平。俯卧位床头抬高,保持下肢、腹部、胸部以及头部呈三阶梯状。侧卧位用布卷成鸟巢状,用海绵作为底垫,柔软面部制成包套,将水枕垫置于幼儿头颈部。加强护理管理,每隔2 h更换一次,预防压力性损伤。(2)信任支持:我科收治生病的新生儿,新生儿住院没有母亲陪伴,跟产妇接触很少,因此产妇在分娩后往往担心新生儿状况。护理人员需向家属解释我院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获得家属的信任与理解。(3)饮食护理:进行健康宣教对家属普及母乳喂养的优势,积极鼓励母乳宣教,指导哺乳方式,母乳喂养时正确姿势、新生儿、哺乳技巧等。实施催乳确保新生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发育。(4)排便护理:观察新生儿出生后12 h排便情况,排便量、排便颜色,按摩腹部促进粪便排除,若24 h后新生儿迟迟不排便需进行检查。记录小便量,观察小便颜色,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清洗后擦干臀部,穿好纸尿裤。若为红臀患儿需待臀部自然晾干,涂抹护臀膏,穿好纸尿裤。(5)脐带护理:脐带脱落前需观察脐带状况,出生24 h内包扎脐带,24 h内后打开纱布,促进脐带干燥、脱落。洗净双手捏起脐带,棉棒蘸取75%酒精擦拭脐带根部周围,清洁分泌物及血迹,每日清洁两次。穿戴纸尿裤时勿遮盖脐带,避免被尿液污染。脐带脱落后时常有分泌物渗出,用棉棒蘸取75%酒精擦拭,消毒纱布遮盖脐带,在创面愈合前避免盆浴。(6)细节护理:保持新生儿床单整洁,病房空气良好,暖箱温度适宜,晨间、晚间加强护理,按时对新生儿肚脐、皮肤进行拼接,定时更换纸尿裤,避免臀红。新生儿喂养期间加强护理力度,预防呛奶、吐奶等。(7)疾病护理:护理期间密切注意患儿体温、皮肤状况、意识等变化,保持皮肤干燥,积极预防黄疸、湿疹。早开奶促进胎粪及时排尽,避免发生母乳喂养性黄疸。保持新生儿病房空气清新,家属探视时做好防护措施,谢绝患病人员的探视。(8)健康教育:对家属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强调家属参与新生儿护理的优势。宣讲母乳喂养优势,母乳喂养咨询师指导方法技巧。围绕脐带消毒、沐浴、穿衣等方面事项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同时护理人员在床旁进行一对一演示,手把手指导家属进行操作。定期组织座谈会,就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提高家属的理解。(9)延续性护理:出院后新生儿各项护理工作由家属进行,为了在院外予以悉心的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建立微信群,就饮食、洗浴、日常生活管理等事项发送推文至微信群,及时解答家属问题,及时通知预防接种事项。1.3 观察标准以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疾病发生率、家属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家属护理正确率为观察标准。(1)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常见缺陷事件为跌倒、坠床、延误检查、用药不当等,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护理缺陷事件例数/新生儿例数×100%。(2)疾病发生率。新生儿常见疾病为臀红、黄疸、湿疹、皮肤感染,疾病发生率=疾病发生例数/新生儿例数×100%。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对比[n(%)]2.2 疾病发生率研究组疾病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相比成人而言,新生儿的身体素质更差,身体调节中枢尚未成熟,对外界抵抗能力差。因此其护理工作质量对护理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6-8]。对新生儿实施细致的护理有利于正常发育,临床中多项研究证实护理质量是患者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提高护理质量尤为重要[9]。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在于护理人员较为被动,工作独立性差,且家属参与度不高[10]。在常规护理中新生儿护理工作存在一定风险性,且家属因护理知识的匮乏,护理技能的不熟练,出院后难免手忙脚乱[11]。由于人们医疗意识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有更严格要求,常规护理满足不了患者需求,若护理不当导致缺陷事件还会引起医疗纠纷。胡婉妮等[12]报道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法,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明显,缩短了新生儿在医院中的住院时间,新生儿家属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刘芳芳等[13]指出对新生儿实行护理时采用优质护理管理起到的效果更佳。在临床中多项研究对优质护理予以肯定态度,应用优质护理强化了护理人员责任,满足了护理需求[14]。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掌控新生儿护理风险,制定人性化、科学性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还能提高安全性[15]。在本试验中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更低,疾病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了优质护理为维护新生儿安全保驾护航。与葛文萍[16]报道一致。优质护理强调了家属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参与度,这一举措同时保证了新生儿在院内和院外的护理[17]。总而言之,在新生儿护理中进行优质护理管理能预防护理缺陷事件,降低新生儿患病风险,这一护理办法有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林小燕,邓小霞,李小妹.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9):105-106.[2]吴瑞.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31.[3]王静宜.全程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7):143-145.[4]杨静,顾娟娟.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7):84.[5]金二丽,邱卓华.全程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3):129-130.[6]陈建香,胡蓉.优质护理用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8):64-65.[7]丁磊.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0):123,126.[8]李桂琴.互联网平台健康教育联合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6):100-103.[9]付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z1):348.[10]韩学娟,户志银.优质护理干预对于初产妇保健能力和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2):230-232.[11]齐福莲.优质护理干预在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4):168-170.[12]胡婉妮,黄伊菊,廖锦文.基于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智慧健康,2020,6(14):84-85,93.[13]刘芳芳,罗旋旋,王辉,等.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5):92.[14]劳丽明.新生儿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5):185,198.[15]廖薇,林亚娟,赵杰.优质护理对初产妇新生儿护理及自我保健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0,34(2):315-317.[16]葛文萍.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5):84-85.[17]职晨阳,许斯,王敏.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6):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