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07 16:28: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

篇1

公元前5—6世纪,西方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当时的政治家伯里克利首次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思想家普鲁戈拉也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一种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些观点和主张,集中反映在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希腊文学中,比如《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破宗教神学对人的桎梏束缚,复兴古希腊文化对人的个性和人权的尊重。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人道主义,反对神权,争取人权,变“以神为本”为“以人为本”,响亮地提出了“人文主义”这一概念。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这个时期的文艺作品蒙上了人文主义的厚重色彩。如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诺的“大卫雕像”等。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延续的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纲领,从而将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文精神延伸到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律、宗教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人文精神”近些年在我国“隆重出场”,始发于上海。1993年至1994年,上海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年的“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经过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海纳百川、服务全国,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之后,他们制定了“城市精神八年行动计划”。今年,他们又从世界级大港“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中总结出一种“洋山精神”,即“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

还应当看到,全国出现培育和提炼“人文精神”的热潮,除了历史的影响、传统的影响、国外的影响、上海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党和国家的影响。比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及“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及时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起着领航导向的作用。

二、思辩——人文精神的深度透视

人文精神演进到今天,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固守精神家园。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动性,一方面由于物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使得许多人的道德失衡,出现了坑蒙拐骗行为和假冒伪劣商品等丑恶现象,甚至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空前的淡漠和复杂。如果长此下去,人类的精神家园就会杂草丛生、凋零破败,甚至轰然坍塌。而人文精神由于是人所派生的、人所向往的、人所期盼的,它可以引导人们去选择理性的行为、健康的情趣、正确的目标、高尚的境界。从而,建立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家园。

(二)人文精神催生物质能量。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说明,人文精神的每一次张扬,都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当地的经济繁荣。如首倡“人文”的周朝初期,通过礼乐教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重视“人文”的古希腊,由于人的个性和人权得到了尊重,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大力倡导的人文主义影响的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使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一大批欧洲国家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上海、江浙等地,由于释放了人文精神的巨大能量,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后劲十足。

(三)人文精神引领社会进步。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文精神的足迹前进的,而且人文精神每上一个层次,社会的发展就每上一个台阶。典型的例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巨大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巨人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比如,哥白尼、牛顿、哥伦布等。卢梭的“天赋人权”,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都是“人文主义”催生的明珠。

(四)人文精神切忌陷入误区。开展人文精神讨论是必要的。但当前有的讨论陷入了误区。突出的是喜欢用历史上的某一把尺子,丈量现在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于是,发现和惊呼某某人文精神“解释有误”,某某人文精神“跑题离轨”,以至各执牛耳、争论不休,难分伯仲、莫衷一是。其实,我们不需要按照历史的原样评判现在的版本、规范现在的版本、仿制现在的版本,只需要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从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只要有地域性、时代性、先进性的版本,就是好的版本;只要能振奋大家精神、规范公众行为、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版本,就是好的版本。

(五)人文精神必须三轮驱动。一是培养。人文精神能在客观的土壤中滋生,也能在主观的培养中成长;人文精神的形成固然不是一朝一夕,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人为的努力能够缩短周期。二是提炼。提炼人文精神,绝对不能陷于纯学术研究的窠臼之中,用许多纯学术的东西束缚我们的手脚,从而举棋不定,久拖不决,丧失机遇。三是弘扬。经过提炼的人文精神,绝不是简单的四言八句,而是事关人的素质的若干项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像上海制定“人文精神八年行动计划”一样,制定弘扬人文精神的总体规划、具体方案、目标任务、责任分解、保障措施,扎实有效地实施,坚持不懈地开展。

(六)人文精神必须与时俱进。无论人文精神提炼多么精当,都不能一劳永逸、恒久不变。重庆当今的人文精神,必须立足于重庆今天的实际,赋予与时代合拍、与实际吻合的新的内涵。

三、假定——人文精神的本土版本

我的学习体会是,提炼本土人文精神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传承历史精华。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时过境迁,但它毕竟是人文精神的根和源,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我们应恰到好处地“古为今用”。

二是要围绕时代主调。即要与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相结合,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结合,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市委提出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精神相结合。

三是要抓住本土特质。即重庆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两江环抱的山城,是三峡大坝的腹心库区,是中国年轻的直辖市,是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是二元结构突出的特大城市。

四是要善于逆向思维。比如充分看到,重庆人由于“耿直豪爽”,但有口无遮拦、出言不逊的一面;由于“刚烈火爆”,但有易于冲动、行为粗鲁的一面;由于“重情仗义”,但有感情用事、原则性不强的一面;由于“吃苦耐劳”,但有安于现状、不善开拓的一面,等等。而且应当看到,“耿直豪爽”、“刚烈火爆”、“重情仗义”、“吃苦耐劳”与人文精神是有区别的、有距离的,不能简单地引以自豪和固守。又比如我们渝北区,丢掉了长期抬不起头的“江老幺”的帽子,但一些人背上了“江老大”的自满包袱;许多农民进城成了市民,但离市民的素质还有相当的差距,等等。

根据这些原则,拟对重庆人文精神的版本做如下假定:

假定之一:“负重自强、坚毅奋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重庆是地位很高的直辖市,要实现中央设立直辖市的初衷,重庆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自加压力,真抓实干,大胆开拓,以巴渝人固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追赶先进,创造出与直辖市地位相称的业绩。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定位比较准确,用语比较朴实,内容比较严谨,但地域特色不够强,用语也不够新颖。

假定之二:传承刚毅勤劳的巴人性格,弘扬无私无畏的红岩精神,永葆开放包容的两江胸怀,不辱负重自强的直辖使命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刚毅勤劳是巴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磨砺出的优秀品质,我们应当传承;无私无畏是红岩英烈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弘扬;开放包容是长江、嘉陵江在重庆交汇形成的一种博大情怀,我们应当永葆;负重自强是基于重庆特殊的市情和直辖的使命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为之不懈奋斗。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抓住了重庆的基本特征,能够较好地凸显人文精神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但字数较多、句式较长。

假定之三:居安思危,负重自强,开拓开放,文明和谐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居安思危是重庆人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的一种境界,负重自强是重庆人不辱历史使命的一种精神,开拓开放是重庆人加快发展的一种战略,文明和谐是重庆人共同追求的一种目标。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紧扣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同志提出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这个主调,时刻警示我们不要为重庆的大好形势而陶醉自满,同时蕴含了中央所要求的、人民所期望的“文明和谐”的这一宏伟目标。但同样有地域性不强的弱点。

假定之四:志气、大气、正气、和气

篇2

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试图打破长期以来教育中不能有效贯彻人文教育的局面,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为主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培养目标中从总体上确立了人文教育的地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

除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现代化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课程标准》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突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气息,《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诸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素材。[1]

二、化学教材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也明显体现出了人文精神。譬如,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较之以前明显增多。化学史教育能够展现化学的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展现化学家的人文精神;化学理论和化学原理等都包含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化学平衡;新教材中随处可见环境保护教育的素材,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反面素材,也有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微型化要求等正面素材。同时,化学新课程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化学课程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渗透显现出了教育对人类自身的关怀。

三、化学学科特点决定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所直接面对的是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化学也是联系人类、自然和社会的一门科学。化学知识中随处可见人文主义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的由来、发展、用途、价值;化学家的坚强、执着等。化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主义教育素材,这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四、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也可以通过课外材料来进行。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如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等 。

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人类认识事物的次序是由个别、特殊上升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和个别。对于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发现就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一个鲜明的例子。人们对于元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开始是对单一的元素的认识,比如铜、锡、金等等,这是第一阶段。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开始研究元素之间的关系。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基础》中把已知元素进行了分类。之后,德贝莱纳发现了三元素组,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四元素组、五元素组,这就是第二阶段。再到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和迈尔发现了周期律,特别是门捷列夫,他在元素组的基础上,将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依据原子量的增加组成了元素周期律表,这就是第三阶段。最后,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预言了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是再从普遍到特殊和个别的一个过程。元素周期表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全面体现了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不但在化学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哲学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

科学知识的传授不能脱离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根据学习内容提到了很多化学家:舍勒、戴维、哈伯、门捷列夫、凯库勒等,每一个名字都有着耐人寻味、震撼心灵的故事。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述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更要表述他们的人文精神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在化学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是支持其进行科学活动的动力,更是人类财富中的瑰宝。

然而,化学家并不总是象我们看上去那样光辉、荣耀,他们也有遗憾、也有教训。化学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一方面是化学家,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的一份子,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倾向。可以说,他们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所以,化学家传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七、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策略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资源。微型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在选修6实验化学中对于氯气的生成及其性质的实验就采用了微型化实验的方式。利用表面皿与玻璃片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小气室,使生成的氯气在密闭空间扩散,与各试剂液滴迅速反应,现象明显,并可防止氯气泄漏。此实验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实验药品量,使实验小型化、微型化,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缩短了实验时间。所以,普及微型化学实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结束语: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对世界特别是自然界的探究中形成的,科学精神重在求真务实,探究万物之理。但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难以保证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正确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才能使学生的人格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克勇,蔡子华.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J].化学教学,2004(4)

篇3

中图分类号:B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萨特存在主义

萨特作为一个人本主义思想家,他始终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论题,尤其把人的自由当作自己思想的“主题”。在《存在与虚无》中,他通过对意识的描述演绎出人的自由绝对性,将自由提拔到一定的高度和地位,宣扬自由的绝对性并以此为根据,为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论点作为引证从而成为自己的理论系统

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则认为,“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头人是什么都说不上的。他所以说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是所有存在主义的起点。人愿意成为什么,他便是什么。许多评论家将之贬称为“主观性”。但其实萨特想要说明的是,人首先必须存在――必须先有意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将自己推向未来。在那之前,人处于无意识的自在状态中是不能取得存在的。

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的责任等等基本观点的提出都是与当时战争年代的背景离不开的。在战争中,人对自己生死的不可预测性感到恐惧,因而习惯性地向上帝求助,希望从上帝那里得到帮助。但是萨特却认为无论上帝怎么说,我们都应该找到我们自己,成为我们自己。于是就把上帝加在人身上的枷锁打碎了,然后宣布:我们自由了。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为我们是自由的。

二、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三点辩护

萨特存在主义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遭到批判和质疑,在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提出人们对存在主义的三种责难:一,“存在主义曾被曾被指责为诱导人们安于一种绝望的无为主义(quiet―ism)。”二,“我们被指责为偏重了人类处境中黯淡的一面,只看到下贱,卑鄙和低劣,而忽略了人性光明面中某些仁慈而美好的事物。”三,“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从以上我们不难得出三种指责可以简单概括为:存在主义是一种无为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违背基督教的虚假主义。针对这几点质疑,萨特进行了以下自我辩护

首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不是无为主义。存在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霍尔顿,丑恶现实与自我情感的相悖,而又身不由己的去堕落,在经历了种种毁灭和打击后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守望美好的东西。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男人内心深处对童年时期“梦魇”心理阴影的拜托和救赎。以上两个小说都受存在主义影响,讲述了人生的痛苦、荒诞、恐惧和不自由,但故事都以一种救赎的方式,关注人,探讨人与世界和自然,更好的去追求生活和生命,因此,存在主义不是绝望的无为主义,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的回归。

其次,萨特指出,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存在主义,不是消极主义。是因为“人有选择的可能性”。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提到:“然而,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咀嚼着这些丧气的老话,每当他们听到一些讨厌的行为时,就会说:多么象人性呀!就是这些重弹写实主义老调的人,在抱怨存在主义对事物的看法太过于阴郁。的确,他们那些过度的抗议倒使我怀疑触怒他们的不是我们的悲观,而是我们的乐观。”

萨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生现在面临着两个选择,第一是留下来照顾、陪伴在战争中失去了一个儿子并且对丈夫打算背叛祖国的行为感到痛苦的母亲;第二是参军替在战争中牺牲的兄长以及同胞报仇。“如果我和我的母亲呆在一起,我就是把她当作一个目的,而不是当作一个手段;但是根据同样的理由,那些为我战斗的人就有被我当作手段的危险;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我去帮助那些战士,我将是把他们当作目的,而犯了把我母亲当作手段的危险。”萨特的回答是:“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发明吧。”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做出选择,而你想要的答案在你选择要找什么人请教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你决定怎样你便去做好了,“决定我们存在的是我们自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