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5:00: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旅游开发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研究背景
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是在20世纪末大众旅游迅速发展背景下,为解决既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又不允许破坏和污染自然、文化及环境,使两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平衡这一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于198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探讨了生态旅游发展模式[1]。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其对环境的关注,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得到了广大认同,被看作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更加珍惜和爱护生态环境,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有助于提高人们回归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生态旅游产品从开发到投入市场一直遵循着保护环境、突出本土特点、表现文化内涵的原则,从包装到实物直接承担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任务[2]。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基础,只有大量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二、近年来漾濞核桃开发状况
(一)漾濞核桃产量
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2001年至今核桃加工及深加工获得长足发展,相继成立了核桃仁、核桃休闲食品、核桃乳等一系列的核桃深加工企业,且随着核桃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县内建立了大规模的核桃基地,核桃种植实现规模化,核桃产业链初步形成。尤其是2002年,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遏制,是核桃价格的最高时期,核桃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二)漾濞核桃资源及分布状况
漾濞核桃经济价值高且产量稳定,是种植面积最广的核桃品种。漾濞县核桃树龄结构是盛果树和衰老树所占比例小,初果树和幼树所占比例大。即盛果树和衰老树少,初果树和幼树多。由于近几年的积极发展,大面积的荒山的开发与利用,使得幼苗的种植数量直线增加。是近几年来漾濞县积极发展核桃产业的结果。
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82万亩,产量2.7万吨,核桃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1979年的14.9倍和17.8倍。全县9个乡镇65个村委会都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村民小组有607个,占全县村民小组的95.4%,种植核桃农户18270户,占全县农户数的84.6%,农民人均有核桃近7亩。核桃收入1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0户,10―15万元的有34户,5―10万的有120户,1―5万的有12000户以上。核桃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支柱,一些农户率先进入了小康行列。
(三)漾濞核桃开发状况
漾濞县的核桃生产大多是个体作坊的初加工户。漾濞县进行核桃深加工年产值5O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其中产值最大的是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植物核桃蛋白饮料、核桃乳和核桃油。该公司生产的 “漾宝” 牌核桃乳,荣获国家级2项金奖、1项银奖和1个推荐奖。随着该公司3 O00吨脱脂核桃乳、3 O00吨低脂无糖核桃乳、500吨核桃胶囊的开发投产,2009年产值达1亿元;核桃工艺品加工企业预计到2010年加工铁核桃果500吨以上。工艺品7万件以上。实现产值1千万元以上。漾濞核桃目前主要是以加工核桃仁销售为主。目前,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O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其中除加工本县自产的核桃外,还加工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的,以及来自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I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1600多万元。为解决闲散剩余劳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苍山西镇下街村328户村民经营核桃加工,占全村农户的57%。该镇上街村有条闻名大理州的农民街,街上74户居民户户从事核桃加工。全县核桃精加工企业6户,初加工企业达55户,年加工、销售核桃7000吨,全县通过核桃加工每年实现产值近亿元,每年解决1万多人近4个月的劳动力就业,全县城乡居民每年可通过核桃初加工获取劳务费4000多万元……”。
三、总结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趋严峻,人们对生态旅游产品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注意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实现旅游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策略,努力做到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另外一方面,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又具有旅游纪念意义的功能,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发展前景广阔。而云南省漾濞县核桃种植业历史悠久,境内核桃遍布四野,规模宏大,品质优良,是著名的“核桃之乡”。漾濞核桃以其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和出仁率高而誉满中外,是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产品。本文在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当前漾濞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中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开发机遇与挑战,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品牌的建设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对漾濞核桃的开发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为本县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这种具开发潜力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本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划开发能够使本县的农民真正受益,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解决好长期困扰农民的“卖难”、“卖亏”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建立起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打开市场,走上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前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出现在国际上并且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它的优势体现在不仅不拿环境的破坏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代价,还在旅游的过程中使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浏览建立起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林业生态工作的开展。但是,我国的林业生态旅游现状不佳,使得林业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违背了初衷。为了使林业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发更加具有科学性,笔者选择林业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现存问题分析
1.1 生态旅游规划建设不合理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建筑工作对于我国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发挥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到生态旅游规划建设工作质量的影响,许多林业生态旅游资源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性。就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现状来看,许多生态旅游资源都因为建筑规划的缺乏与不合理而被破坏。拿我国的首个森林公园业举例说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建设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造成许多植被因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惨遭破坏,这对当地的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来造成了不利影响。一部分风景区的管理者对于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并不重视,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一切建设工作都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规划工作也成为他们向上级申请资金的一种凭借,景区的升级化使得林业生态景区的建设具有城市化的风格,造成生态旅游开发质量的下降。
1.2 生态旅游管理方式不合理 一些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不到位,往往使得旅游人数超过了景区本身的承载能力。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他们将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图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经济收益。一些景区的管理者与经营者对于旅游资源的管理认识不足,使得旅游资源被粗放的开发。这样的管理方法与模式大大损害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不仅影响了景区的旅游质量,更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另外,一些旅游景区的负责人为了提高经济收益,对于旅游者可谓是来者不拒,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
1.3 生态旅游利用方式不合理 选择生态旅游的人对于自然都有一种真心的向往,这就使得许多不是林业生态旅游的景区将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绿色标签进行使用,加大其景区的吸引力。一些旅游中介机构更是如此,在自己都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林业生态旅游之时,就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营销,吸引许多消费者选择林业生态旅游路线。更有一些旅游景区,对于景区内部没有进行任何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就称这里是林业生态旅游景区,乱收门票,使得消费者对于林业生态旅游产生误解。
2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改进对策分析
2.1 加大森林公园建设力度 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来讲,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森林在陆地上是规模最大的生态系统,更是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与物质的转换场所。因此,森林公园不仅是自然保护的重点,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出发点。所以,作为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点,要认识到森林公园对于生态旅游开发事业的重要作用,加强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使更多的旅游者可以正确认识与欣赏大自然的美。
2.2 加大统一规划开发力度 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之时,要对旅游景区当地的生物资源、地质条件以及环境水平等多种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林业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影响。对于可能产生的破坏性事件,要先进行解决对策的制定,争取在最小的环境代价基础之上,完成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其次,为了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较高,旅游景区要按照适度、有层次、有顺序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多多开发那些对于自然环境没有不良影响的项目,使得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3 加强生态旅游认证力度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需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鉴定,这一工作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来讲是一项重要的限制条件。因此,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质量,就要加强分立与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旅游相关部门要制定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的标准与原则,只有符合相关标准的林业生态旅游项目才能得到批准。在生态旅游认证力度加强的情况之下,林业生态旅游市场会得到规范,旅游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也会得到控制。加上生态旅游信息反馈机制的健全,国家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控制力度也会加强,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只有加强环境立法力度与环境管理力度,才能提高林业生态旅游工作的科学性。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者要尊重国家的相关法律,比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等。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在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之上制定更多的法律条文,对那些恶意破坏环境的开发商进行严肃处理,追究其民事与刑事责任。
3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旅游形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旅游业的期待,也满足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需求。林业生态旅游是将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和谐统一的重要方式。面对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行为的规范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希望林业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可以规范自己的开发行为,利用林业生态旅游来引导当代大众正确认识与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继梅,党恒邦.海东地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18+321.
[2] 王亦秋.关于昭通市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的讨论[J].思想战线,2011,S1:59-60.
[3] 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
09:25-3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80-02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定义的分析
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是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其本质是以开发旅游为目的的可持续性发展示,伴随着民众对可持续性发展更加地了解,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从概念上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之间的区别混淆,造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定义的错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原有的优质生态人文环境以主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旅游人员对优质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旅游者得到更深层次方面的生态人文体验,从心出发回归自然,全身心得到净化,提升旅游者的心理水平以及调整更加平衡健康的心态。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概念理解的泛化
当今生态文明旅游产业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现在旅游业的重点开发内容,各个传统与新开发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规划、设计中都添加了自认为的“原生态自然开发”的旅游概念,打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幌子,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意义是贴近人与大自然,保持自然保护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旅游者与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与教育的宗旨,旅游业的开发只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有重要意义,失去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内在强调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内涵。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人才的断层和规划的落后
我国旅游业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之间的区别从本质上划分不清,其特征与性质理解不全面细致,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工作不深入,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科学理论体系,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进度缓慢,因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是必要的,如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专业知识的培训,对自然保护区人文生态保护的培训等一系列的旅游开发流程,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以科学为依据,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的规划与建设的深入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避免开发商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随意粗暴的开发,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资源上遭到不可修复的、严重的破坏,开发相关产品不全面深入,宣传力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者社区有效参与度低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持人文生态环境造福于当地社区,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建立在保持增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对未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及各相关机构参于的积极性与相关的利益,尤其是偏远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当地政府对生态旅游开发资金的不足,一心想思变求富的及个人政绩利益下对开发商不正当开发不断地做出让步,而疏忽带动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开发及建设。
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3.1 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线路
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制定应利用实际考察与相关部门对保护区的航拍影像相结合,利用立体镜观察自然景点与实际考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来科学合理的确定具体的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
3.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
对于不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地区的环境各自拥有不同的特殊状况,当地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相关法律,来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规章制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相关保护自然的相关立法现在有虽然有许多,但一旦出现问题各相关部分没发明确的分工责任之间的相互推卸,未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以上政府应对相关单位建立起分工明确细致划分,相互监督举报等良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全方面的有效管理。
3.3 对游客开展宣传教育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宣传教育工作,应首先在旅游者住宿餐饮区建立起一个专门针对该旅游区内国家保护动植物及有害植物及害虫标本照片资料的展览馆,并标注其名称及所属科目、特征等信息,并重点标注有害植物与害虫有生活习性及危害并说明防治方法,并针对防治害虫采用以物治物的思想,利用害虫的天敌鸟类,来控制其数量与危害程度。通过专门宣传展览,提高旅游者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及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的加强,了解到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3.4 进行杂灌改造
对自然保护意识的缺乏,林区采伐基本上都是皆伐的方式,容易造成水土的流失,应在采伐地植树造林,防止下层的小乔木和灌木及杂草疯狂生长,使高乔木生长缓慢稀少,逐渐演变成了典型的灌木林在冬季增加易燃危害,在雨季增加因水土流失行成山洪泥石流的安全隐患,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植树造林,栽种生长速度快树冠较大的高于灌木的乔木苗,栽植密度以3~5年能将整个灌木林地覆盖为宜,还有就是旅游线路远离灌木林,防止对消防工作带来的潜在危险。
3.5 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发展筹资,加强科技投入力度
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应的管理规划人员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但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而言单方面依靠国家及地方政府或单纯依靠市场是不现实的,应动员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及各方面组织共同开发管理,资金的投入和相关人员技术的开发建设,所以,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则需要所有人员提供的大量研发资金的推动。
4 结语
此文中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定义,症结及对策等各方面做了深入阐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利于旅游产业的长期持续性的发展,并可以同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政府旅游经济及旅游经济的有效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