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0 10:58: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移动支付包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央行公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当季国内移动支付业务量增幅惊人,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62.45亿笔,金额251.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1%和24.62%。移动支付已然在国内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13年8月9日,微信5.0版上线,推出了微信支付功能。目前包括微团购、麦当劳、QQ充值等微信公众号已可通过微信支付进行交易,机票预订、网购、电影票团购、交通卡充值等商品和服务也可通过微信支付实现购买。
2014年1月7日,新浪与支付宝宣布全面打通微博与支付宝账号,联手推出微博支付。今后,微博平台上的在线交易和线下商家的日常消费均可用微博客户端直接付款。
电信运营商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具有支付功能的手机业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相继推出了具有近场支付功能的手机钱包。中国电信的表现更为积极,表示将从2014年1月起,新上市的3G终端逐步实现全部机型支持近场支付功能,4G终端将全部具备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功能。
然而在移动支付日益火热的同时,其背后的隐患也不可忽视。
移动支付发展瓶颈与忧虑
首先,运营商和金融机构间缺乏合作。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不同商业模式并存,运营商、金融机构、移动支付第三方虽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合作关系,但总的来看,主导者、合作方以及运营模式不统一,为国内移动支付更快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其次,交易的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移动支付能否快速推广的一个瓶颈。
最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从国内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展情况看,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被广泛认可的支付安全标准。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无非是消费和财产的安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确保这样的安全呢?
应对措施
第一,二维码看准再扫。现在用手机客户端扫二维码便能直接完成付款,然而,专家提醒,手机用户不要随意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二维码不是绝对安全的,其中也可能包含手机病毒。
【关键词】
移动支付 NFC RF-SIM 电信运营商
1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支付业务最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非洲的肯尼亚等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到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无论从用户量还是交易额来看,规模均较小。2011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移动支付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移动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双方以移动设备为工具进行货币支付从而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方式。一般来说利用短信、移动网络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无线方式来完成支付过程。所使用的移动设备集中于手机、PAD等手持设备,其中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设备。因此,也有人习惯把移动支付称为手机支付[1]。面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支付交易的便利性[2]。在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支付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用户会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进行权衡,故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简单方便的操作及较多的应用场景都会对市场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决定用户的使用意愿[3]。虽然金融机构(如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推出各具特色的移动支付业务,但消费者仍然愿意看到一个能够兼容多方技术、标准统一的移动支付系统[4]。由于移动支付的主要媒介为手机,对于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发展移动支付将比其他机构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艾瑞咨询集团数据(注:统计企业类型中不包含银行、银联,仅指第三支付企业)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 729.8亿元,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 197.4亿元;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80 767.0亿元,同比增速为50.3%。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5 924.7亿元,同比增速为391.3%,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支付(不包含移动支付)及移动支付作为整体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较2013年增速为10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整体增速较快,但移动支付的增速远远大于互联网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对传统的互联网支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逐渐形成取代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势头。2013年和2014年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占比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支付方式,具体实现方式分别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软件(APP)等。近场支付主要指利用NFC手机支付(或RF-SIM支付)等近距离通信技术进行支付的方式。2014年,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近场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整体行业的占比为1.3%,NFC近场支付普及率较低,市场份额有限。但当近场支付突破终端环境等多方面限制后,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仍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因具有大量的手机用户资源,故在近场支付业务方面占据巨大的优势,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2 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介绍
2011年12月13日,央行颁发了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联通沃支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均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电信运营商拥有大量宝贵的用户资源,运营商与支付业务的交集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移动支付”领域。
三大运营商由于具备发展近场支付的巨大优势,故其重点投入在近场支付领域,由于近场支付在移动支付中所占比例较低,故在目前阶段,三大运营商并没有对传统的支付公司造成大的冲击。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均包括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两类使用场景。
2.1 远程支付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电脑上网、营业厅等方式开通手机支付账户,实现远程支付,如短信缴水费、上网购买商品等。远程支付又包括自有账号的支付、快捷支付、银行网关支付。
(1)自有账户支付:用户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申请账号,将资金存入该账号中,利用该账号进行转账、消费(例如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等支付行为,在该种方式中,用户将资金存入运营商,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开展其他金融业务。
(2)快捷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用户手机绑定银行卡,通过输入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对银行卡进行快速的支付行为,该种方式即将银行卡绑定手机号码,使得支付更加快捷。
(3)银行网关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提供一个可以跳转至银行网银系统的界面,跳转至网银后,用户所有的操作均是在网银中操作,运营商的支付系统只是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2.2 近场支付
用户通过更换SIM卡为NFC卡或RF-SIM卡的方式,开通近场支付功能,近场支付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公交一卡通、企业一卡通(校园一卡通)、手机钱包等。
结合公交卡功能,可以作为公交卡刷卡使用,里面的资金与公交卡相同,都由公交公司所有,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为集团客户提供的集门禁、考勤、内部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可以细化为“校园一卡通”、“单位一卡通”等,典型的应用如内部消费,为近场支付功能,在一卡通中可供消费的资金为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充值与消费,与公交一卡通一样,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手机钱包是将银行卡的钱转到手机钱包中,手机钱包可以当作现金来使用以进行小额支付,手机钱包中的资金在运营商的账户中,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进行其他金融业务。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
2.3 近场支付技术的选择
在三大运营商的近场支付所使用的技术中,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采用的是NFC卡方式,中国电信则采用的是RF-SIM卡方式。NFC方式是银联倡导的标准,RF-SIM方式是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倡导的标准,该标准之争在2012年底以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妥协,承认银联提出的标准而告终,但目前仍有运营商使用除NFC之外的其他标准作为过渡。表1是NFC与RF-SIM在技术指标上的比较:
表1 NFC与RF-SIM的比较
NFC RF-SIM
工作频率 13.56MHz 2.4GHz
天线尺寸 较大,需要特殊工艺集成在设备中 3.1cm,很容易集成在卡中
终端 特定终端 不限
工作距离 5~10cm 1~500cm,可调整
工作模式 被动、主动、点对点 被动
支持机构/企业 银联 运营商
稳定性 天线内置手机中,稳定性较高 载波可穿过电池和后盖,稳定性较高
在技术方面,RF-SIM存在标准不公开、安全性欠缺、成熟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与NFC相比缺少主动工作模式和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另外,其通信距离较长,如果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刷卡距离控制在近场通信范围内,还会导致稳定性不高。近年来NFC获得了包括银联、芯片制造厂商、手机设备生产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产业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加之其技术成熟度高等诸多技术优点,NFC在近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优势愈加明显。
在市场方面,RF-SIM使用的频率为2.4GHz,其与银联以及一卡通公司等要求的13.56MHz不匹配,市面上几乎没有2.4GHz的终端POS机,导致合作难度较大,如需推广,则需要运营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POS机的更新或改造。
从移动终端来看,由于频率的不同,NFC卡需要有特定的终端支持,而RF-SIM卡本身可以集成天线,不需要特定终端支持,从该角度来说,运营商主推RF-SIM对其自身是有利的。一旦形成较大规模或行业标准,技术上的缺陷可通过产业链上各环节厂商共同努力克服。
近场支付的标准之争也是个博弈的过程,主要的利益方都希望自己在该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对近场支付不同的实现方案也都各有所侧重。日本移动支付发展快、市场份额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信息化技术成熟、国内金融管制宽松以及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在中国如果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会导致运营商与银联形成强大的竞争。银联在支付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会极力推行对它有利的标准来压制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发展。由于RF-SIM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技术上的小缺陷此时可以忽略),而NFC则需要在特定的支持NFC功能的终端上使用,目前支持NFC功能的终端种类较少,并且手机生产厂商生产该类手机的意愿也不强烈,这无形中便给使用者增加了门槛,故银联主推NFC标准来阻止运营商移动支付的发展。而三大运营商如果用RF-SIM作为近场支付的标准,则可以通过换SIM的方式即实现近场支付,并不需要终端的支持,这样有利地降低了用户使用近场支付的门槛(有了大量的终端用户后,则市面没有相应POS机的问题,运营商可以通过与商户合作、提供优惠政策等来开展)。以上即为近场支付技术的标准之争的核心所在,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放弃了RF-SIM标准,向银联NFC标准靠拢。
3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及发展建议
3.1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
(1)业务种类
三大运营商支付业务种类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除目前预付费卡只有中国电信有之外,其余的远程支付、近场支付,各个公司全部具备,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近场支付使用的是NFC卡,而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的是RF-SIM卡。
从资金沉淀的角度来看,远程支付中的自有账号支付、近场支付中的电子钱包以及预付费卡,能使运营商产生资金沉淀,而由于这几种业务会产生资金沉淀,故对银行、银联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造成较大冲击。
(2)安全性
远程支付:三大运营商流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登录中国电信翼支付网站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下载安全控件的窗口,提示安装安全控件,另外两家运营商没有。
近场支付:近场支付如前文分析,NFC的安全性要较RF-SIM卡稍好,但在支付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在刷卡后需要输入密码,另外两家运营商则不用。
综上,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用户“看得见”的安全性方面,中国电信要比另外两家运营商做得好,故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使用。
(3)市场份额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4年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占比(包含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中国移动0.3%,中国电信0.2%,中国联通0.4%。2014年中国移动用户8亿2千万,中国联通2亿9千9百万,中国电信1亿8千6百万。为说明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强弱,定义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为平均每亿个用户能够占有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比例。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用户数/亿人 8.20 2.99 1.86
移动支付市场份额/% 0.3 0.2 0.4
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 0.037 0.067 0.220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使其在移动支付中的份额最大,但从每亿个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来看,中国电信为0.22%,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3倍以上。中国联通,由于其用户数较中国移动少,并且没有中国电信每亿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大,故导致其在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的占比最低。
结合业务种类、安全性、市场份额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之所以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高,取决于其业务的多样化和高安全性,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RF-SIM卡,不需要更换手机即可使用(只更换SIM卡即可),故可快速吸纳用户。这也从某种角度印证了在近场支付标准之争中,RF-SIM卡方式是有利于运营商发展其近场支付的。
综上,中国电信在业务种类多样性、安全性、市场份额(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方面都占据优势,为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发展较好的一家。
3.2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为了使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尽快发展,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相关政策
要推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推出各种相关政策。具体建议如下:借鉴日本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经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立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业务的地位,以快速促进移动支付发展;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设立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课题,对移动支付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与支持;确立近场支付的技术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产业链各方积极合作,共同分担及降低推广成本;协调移动支付各利益方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移动支付发展。希望政府推动公共事业、公共交通、金融机构,使其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使产业各方形成合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2)运营商策略
在国家层面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后,运营商应抓住时机审时度势,积极制定发展对策。建议如下:在远程支付领域运营商很难与支付宝、财付通等开展远程支付业务较早的的公司相抗衡,但运营商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必须品的现在,运营商在近场支付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近场支付的安全性及便捷性留住客户,逐步向远程支付渗透,是运营商移动支付领域的一个核心对策;利用多种优惠促销活动来进行引导,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吸引商户参与;多做正面宣传,改变运营商在部分民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以此消除用户使用疑虑;提高管理水平与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辛勤工作、创新工作;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移动支付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客户使用。
相信随着手机钱包安全性的逐步提升、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地被改变,运营商主导的近场支付会成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较快、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业务。进而,带动运营商主导的自有账号的远程支付,在运营商逐步沦为“管道”的形势下,在移动金融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4 结束语
本文对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其各自的优点及不足,通过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因素,对运营商关于移动支付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 刘博,孙锁宏. 移动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 区域金融研究, 2012(11): 38-41.
[3] 叶云. 基于感知价值的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2.
[4] 黄岚,蒋侃. 消费者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J]. 社会科学家, 2013(3): 76-79.
[5] 钱峰.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6): 15-20.
[6] Alfahl H, Sanzogni L, Houghton L. Mobile Commerce Adoption inOrganiza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 (JECO), 2012,10(2): 61-78.
[7] Chong A Y L. A Two-staged SEM-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commerce Adop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3,40(4): 1240-124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68-01
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这一时尚、便捷、智能的支付方式,给消费者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其存在的移动支付风险也不容小觑。2013年5月发现一款名为“支付鬼手”的手机木马,该木马伪装成淘宝,意图盗窃用户账号和密码。据分析,该木马会将淘宝账号、密码以及支付密码通过短信暗中发送至目标手机,同时诱导用户安装木马子包,劫持用户收到的包含验证码在内的所有短信,一旦掌握了这些数据,用户支付宝内的财产将盗号者被洗劫一空。“支付鬼手”事件,再次为移动支付在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资金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敲响了警钟,值得深入探讨。
一、移动支付安全现状
1.信息安全方面
2014年3月11日,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4年第一期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支付及购物类恶意程序2962个。其中假冒类木马为最常见的移动支付恶意程序,占总比约74%。如今手机用户最担心的并不是手机被盗而是手机木马,而移动支付木马更是被称为手机界的第三只手,有着神出鬼没、偷天换日的功夫,手机钱包不知不觉被洗劫一空。除了恶意程序的攻击外,手机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也是造成移动支付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此前360曾手机安全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市场主流品牌的手机均普遍存在安全漏洞。并且,70%的漏洞由厂商定制开发产生,难以修复。而正由于手机存在这类漏洞,才使得恶意程序能够轻易入侵网民手机,威胁网民移动支付安全。
2.资金安全方面
“微信红包”成为移动支付代表者,其背后无不是大型互联网通讯公司的操控支持,而互联网通讯公司在行使支付或借贷中介职能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巨额的沉淀资金。在消费信息化、支付虚拟化、经营国际化的趋势下,移动支付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监管政策、法律法规却没能跟上其发展的步伐。除了第三方支付之外,许多移动支付行为并未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移动支付涉及的平台、客户等多方面,没有有效的监管规划,必定无法有效协调移动支付与传统金融、移动支付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必然导致移动支付的混乱发展。如移动支付所沉淀资金的安全性仅仅依靠没有流动性管理、风险防控的互联网通讯公司的内部控制,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存在一定隐患。
3.信誉安全方面
对支持移动支付业务的银行来说,除了提供一个可靠的服务平台之外,还需要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能否持续的提供安全、及时的服务,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将影响到相关机构的信誉口碑,如果客户访问其资金或进行移动支付操作时候遭遇严重通讯故障,必然会导致客户对手机移动支付的不信任,引发信誉风险。现行移动支付政策还不完善,市场管理相对混乱,使得消费者难以对移动支付消费权益进行有效保障,严重影响移动支付发展。
二、对移动支付安全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1.加强消费者安全意识教育,保护个人信息
由于移动支付的基础是借助于移动设备及通讯网络,而这些软硬件的各个环节很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技术漏洞,同时,移动支付在实现用户便捷的基础上必然导致交易的非面对面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恶意软件、系统漏洞盗取用户个人交易信息。因此,涉及移动支付的相关机构,在向用户推荐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加大交易系统的安全措施开发,及时进行系统安全性运维,对发现的技术漏洞及时打补丁,全方位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在用户交易时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引导用户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支付习惯,将移动支付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2.延伸移动支付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保护资金安全
建议移动支付运营商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切实维护客户利益,向用户明确行使移动支付或借贷中介职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巨额沉淀资金去向,合理规划使用沉淀资金,进行沉淀资金的安全性风险防控,确保用户的知情权。
3.构建移动支付金融监管标准,健全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