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媒介融合基本特征

媒介融合基本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31 15:25: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媒介融合基本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有人认为:绘画主要是表达他的艺术性、审美意志和相关的个人关照世界的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无所谓艺术家用何种媒介材料来表达其意图。他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或多种是以的媒材随心所欲地宣泄。是指绘画这种平面型的艺术渐渐与空间的雕塑、装置或与实践性的影像、电子媒介相结合。艺术越来越没有清晰的分界,一切只为意图服务,但各画种分类依旧存在。

既然有分类,相应的各画种的媒介材料,并由此产生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就是他们存在的主要的依据。正确理解一个画种的概念既不是单纯地以不同的工具来加以区分的,而是主要依据在通过特殊的思维方式下,运用能体现媒材性能的操作方式,表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性即一种绘画艺术的新格调,一种独特的“味”。其中对媒材的挖掘、开拓、利用也都是根据这一艺术格调的要求来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各画种的固有特征的重要性。水彩绘画亦是如此。水彩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方式或形式技巧,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的固有特征。在历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有的追求油画的厚重,有的追求挂画的韵味,但都是在水彩的本身的基础上,有“度”的借鉴。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的金奖作品《天使餐厅》给遗失在使人眼花缭乱的水彩样式中的画者以极大的启示。这幅作品充分的体现了水彩的特色:透明、水分、清灵等等,是对当下轻视水彩特征现象的纠正。它让我们思考我们究竟在用什么作画?水彩在绘画中的独立价值是什么?水彩的固有特征是我们不断研究、探索的对象,对其的把握也应是画家最关键的创作能力之一。

一、水彩材料的特质

任何画种的材料和媒介,限定它的绘画特性,并由此外化出特定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支撑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点。

正因为水彩颜料的透明性,所以在条配颜料颜色时,除了混合的方法之外,透叠成为重要的调色手段。直接调出的颜色与透叠后产生的颜色也许在色相上趋于一致,但所表现出的质感、量感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涂层与涂层之间的错落搭配会产生微妙的视觉,乃至心理上的丰富的感受。洁白的基底透过薄厚不同的涂层视乎是深邃永恒的光芒所在。

对于画笔,重要的是要看笔的储水力和湿润后的弹性。这与色彩的饱和度、水分的控制以及作画时留到画面的笔触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画家的艺术风格。

水彩画纸会对创作和作品的最终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19世纪初,水彩画的创作的兴盛是与纸制造工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比过去那些粗糙、质地不匀的纸,该时期的制造的纸,更利于颜色的薄涂。这对早期的现代水彩画大师们的风格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鲜明的色彩、绝妙的薄涂成为诸如透纳这样的艺术家的独有特色。水彩纸的质地(纹理)不同也会产生丰富的肌理变化。如何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肌理效果已成为许多画家的现实命题。现代的水彩纸有各种品牌,因为制作工艺的差别,不同品牌的水彩纸会有不同的特性。这给现代水彩的探索和发展留有很大的余地,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应与这些纸的特性相得益彰,以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意图。

水彩材质的特性导致水彩艺术的特殊性。水与色相互交融,在水彩纸上形成了水与彩的斑迹与色痕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与抒情性,形成着奇妙的变奏关系,沉声了酣畅、淋漓、清新的视觉效果,与自然保持了和谐的灵动之美,构成了水彩画的个性特征,产生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水彩艺术。这也是它存在了500多年并依旧有其探索空间的理由。

二、水彩的艺术特性

1、水色结合

水彩除了在一些基本的绘画规律和油画有共同之处外,它应该归属于水彩自身的表现手法和欣赏趣味,有着水彩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画种的独特特征。17~18世纪的英国风景画,它的源头是16世纪的英国地形图。尽管地形图形成简单,色彩单一,但因为它是用水做媒介来绘制成的图画,所以成了今后水彩画的发展的基础。水彩画也是正是在特殊的媒介物——水的伴随下,开始了它漫长的历程。

古典时期的水彩画一直是按照油画的模式来绘制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看,水彩的独特性并不十分明显。水作为水彩画中的特殊媒介,它的特性还没充分的得到发挥,反而只是单纯地作为调和剂来调和颜色,采用层层叠加颜色的技法,像油画那样来描绘对象。但就其充分发挥水的特质,突出水彩画的鲜明个性来说,它还是处于萌芽时期。不能否认的是以水做媒介,水的一些特征在水彩画中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透明、淡雅是这一时期水彩中最显著的特征。在水的其他特质——渗透、流动、融合还未在画面显示以前,透明,作为水的一种基本特征,一直在支撑着水彩画的发展。也正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得早期的水彩画和油画有着分别存在的审美价值。

篇2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F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

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篇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对当代儿童文学来说,杨红樱无疑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数据显示: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有作品的销售量已达2600万到3000万册之间。在2008年前六个月,少儿畅销图书前180个席位中,杨红樱一个人独据71席。

事实上,儿童读者对作品的热捧,往往与其所处的媒介环境、儿童教育、儿童伦理等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新媒介环境人手,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儿童文学内部的一些基本变化,探究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呈现的基本特征。

一、媒介变革与儿童文学转型

随着传媒社会的到来,媒介力量正以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推动社会发展,裹挟着人类生活前进。新媒介不仅“为我们创造了幻觉世界,它们还是新的语言,具有崭新而独特的表现力量”。媒介的意义不再只是在于它的工具性,媒介正在参与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及其生活方式。在媒介的冲击下,文学形态、文学格局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摄影、网络等新电子媒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些新媒介很快成为文学的重要载体。新媒介在改变文学传播方式的同时,也逐步改变文学的形态和基本格局。新媒介不仅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内容,同时也给整个文学活动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全德尔(MarciaKinder)在提及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时,说道:“自从电视开始在美国家庭普及,这项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儿童步于叙事便扮演起重要的角色。”WCBS的教育关系部主任杰克布莱辛顿(JackBlessington)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以电子为中心的社会。印刷品会使一切事情的速度减慢下来。”。事实上,新媒介对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它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就文学创作主体而言,新媒介时代打破了已有的文学体制,消解了传统的文学等级制度,降低了以往文学资质认证的门槛,破除了文学发表、传播的所有壁垒,使“人人都能当作家”成为可能。在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作家数量成倍地增加,各种校园写作、网络写作层出不穷;原本存在于电影、广告、电子游戏中的技巧、方法、内容等,也都进入了儿童文学的视野,并在逐步地改变儿童文学的基本面貌。

二、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特征

传统的儿童文学是一门正宗的语言艺术,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表情达意的。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和呈现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今天的儿童文学,借助的媒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新媒介载体已经成为包含图像、声音、音乐、文字等在内的综合载体。因此,在媒介的冲击下,儿童文学的存在本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文学意象、文学结构、文学语言都呈现以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1、多样化的文学意象

儿童文学意象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形态之一,也是儿童文学创作者寄寓情思的心灵创造。在儿童文学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创作主体的艺术感觉和思维方式等面临新媒介带来的冲击时,儿童文学意象也在转型中呈现出与传统儿童文学差异巨大的表征。

首先,儿童文学意象的跳跃性。在新媒介时代,由于节奏的加快,出版周期的缩短,作家的创作过程,更加随性。创作者往往抓住一个偶然闪现的意象快速地写下去,什么时候卡住了再换新的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承接更加富有跳跃性。无论是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五三班的坏小子》、《笑猫日记系列》,还是伍美珍的《同桌冤家》、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这些作品中文学意象几乎没有心灵的推敲和打磨,也没有经过刻意地布局谋篇,在意象和故事的选择上,极富有跳跃性。有些作品在意象与意象链接之间还缺乏最基本的情感逻辑。例如,在《淘气包马小跳》小说中,作者为了突出马小跳的调皮、勇敢、聪明的形象,讲述了发生在马小跳身上的许多事件,但是,有些事件却相互矛盾。对儿童文学意象的随性和跳跃性,引发了人们对其文学价值的重新思考,人们担心这种随性和跳跃会影响到儿童文学的文学价值。这也是今后儿童文学将继续探索、讨论的新课题。

其次,儿童文学意象的反复性。在电影电视技术、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文学作品的出版周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读者的消费倾向与心理仿佛一只无形的巨手,操纵着文学艺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对儿童读者而言,他们一旦熟悉文学作品的某一角色之后,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那些角色有关的新书。所以,儿童的这一特殊需求使得儿童文学作者对文学意象、文学主题处理上,都具有反复性。作为新媒介时代的特殊现象之一,就是儿童文学系列书的出版。无论是全球最畅销、印刷就超过了一亿册《哈利波特》,还是印刷超过3000万册的杨红樱儿童小说,这些持续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采取系列书的形式,对其塑造的经典意象、文学主题进行反复地描写、叙述。儿童文学作家桑达克在评论他自己的作品时说:“重点不是我是否有原创的想法,而是我善于拿着相同的想法反复变化……那是一种艺术的需要,一种为力量驱使的幻想着迷,而且要聪明到会作变化,就像莫扎特的变奏曲,曲子好像你浑然忘了那些变奏曲其实都是同一个主题。”

2、交互式的文学结构

在文学结构上,新的儿童文学结构正在形成并影响着今天的儿童读者。如果说印刷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是一种线性的文学结构,按照一字一句、一句一段排列的顺序,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的逻辑序列,平铺直叙地构建文学作品本身的话,那么,今天的儿童文学则是一种多元、交互式的文学结构。对电影而言,“将故事发生的顺序打乱,摒弃线性时间,根据需要对情节进行拼贴和重组,使得整个叙事,过程类似于拼图,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这种打破了传统印刷书籍的固化、线性的顺序,采用非线性的、块状结构,组成一个多元、重叠的多重时空的电影叙事手法,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已经被作家广泛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并且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知识结构,对故事情节随时进行非线性的重新组合。因此,当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结构呈现这种交互式结构时,看过电影、动画的儿童读者,在阅读文

学作品时会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作品也因此与儿童读者迅速建立起一种阅读的亲近感。例如,在杨红樱的小说中,作品很多都采取这种交互式叙事结构。在《淘气包马小跳之名叫牛皮的插班生》一书中,在讲到“取一个中国名字叫牛皮”这一章节时,作者叙述给外国插班生取名的时候,又同时穿插了丁文涛想免费陪练英语、安琪儿出水痘等故事,这些故事既是穿插其中,又可以独立成章,作者随时进入其中的章节,都不会受到前面故事情节太大的影响。这种叙事效果类似于拼贴画的组合,随时撕去一张,不影响整体画的效果。

受到网络文学影响,新的儿童文学结构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它借鉴了网络文学“在多个维面的交叉点上,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和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开放的写作姿态,消解了传统儿童文学的边界,打破传统儿童文学的封闭结构,呈现一种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在文学结构中,它有着众多的交互式开放节点,可以伸向其他任何地方的相关文本。这种结构特征,使得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读者阅读时,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这种个性化阅读贴近了成长于新媒介时代的儿童读者需求。

3、图像化的文学语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