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智慧交通的好处

智慧交通的好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42: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智慧交通的好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智慧交通的好处

篇1

“电子商务云”只是贵州“七朵云”里的其中“一朵”。依托大数据产业,贵州建立了“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并为这个平台精心打造了“七朵云”――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食品安全云、环保云。

如果把“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比作手机,那么“七朵云”就相当于手机的各类APP。

贵州省经信委信息产业发展处处长魏巍介绍,“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主要面向省内外政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云计算、云存储等服务。除特殊情况外,贵州省所有省级政务部门将不再自行购买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硬件设备,不再自建机房。政府数据统一存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这是贵州为推进政府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和利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而搭建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跨领域的数据交换。对数据的存储、计算、带宽实现集约管理,从而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除信息外,情况的上传下达,只需动动鼠标就可以完成政务内网传输。”省商务厅工作人员王女士说,再也不用担心临时下发的紧急通知不能第一时间传达到县区了。依靠“电子政务云”,全省的公务员可以在一个网络上进行日常办公,这将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打开“黔通图”,定位起点和终点后,系统会依次列出最畅通的行走路线。“买票不出门,一键搞定;出门不问路,交通引导;停车不找位,实时告知;事故不必慌,快处快赔……”随着“智能交通云”的建设,交通拥堵将得到极大缓解。

“‘工业云’就像企业的‘云超市’一样,利用这个‘超市’,企业成本降低了不少。”这是“工业云”带给私企老板李华的好处。“工业云”将软件和信息资源都存储在“云”端,可以满足企业从需求、设备、制造、交易等线上线下的云服务。

“云上贵州”系统平台的配置“七朵云”,朵朵缤纷。

记者在3月24日召开的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7+N”云工程观摩会上看到,一块蓝色区域里面装载着大大小小的屏幕,屏幕上正闪烁着各类数据。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直观看到大数据在平台上的各项活动。

“比如交通云就可以掌握每天车道的收费情况、人流量、车流量或者天气变化等各种详细数据。”魏巍说。

在观摩会上,省长陈敏尔提出要求:要注重大数据开发应用,注重政府带动,注重企业商用,注重社会应用。将大数据用于政府日常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切实为生产、生活、生态、生意服务,让更多老百姓分享“大数据红利”。

科技引领未来,智慧创造奇迹。依托大数据产业,贵州“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2012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签署《推进贵州省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到2015年,中国电信将投入100亿元,推动贵州省“智慧城市”建设。

放眼黔境,“智慧”建设朝气蓬勃。在大数据的沃土滋养下,“七朵云”竞相绽放在“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上。

漫步“云”端,贵州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建立起第一个省级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平台,第一个系统开放政府数据。

2014年,“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初步建成,“七朵云”示范项目开始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篇2

与此同时,浙江各地也在积极开展各城市的智慧交通建设。2012年宁波了《宁波市智慧交通建设规划》,以2015年为近期,2020年为远期,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和优化覆盖综合交通全行业的服务与管理,包括公路、水路、铁路、民航以及城市内部交通。

作为全国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杭州市提出“1+3+4”工程,计划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统一的智能交通网络和数据中心,形成面向管理和服务的跨部门平台,并形成一批重点应用,全面提高杭州交通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科技成就畅通宁波

1.74万人次进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9.74万人次通过铁路进出宁波,1274辆班车开往全国各地,200多万辆机动车行驶大街小巷,190万人次乘坐各类公交出行……这是宁波交通繁忙的一天。这一切对交通运行管理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确保全市公路水路、城市公交的安全高效运行,宁波以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为公众出行带来了全新体验。

目前,宁波以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城乡一体化拓展的“四车一体”公共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市民卡实现一卡通行“四车”,借助“宁波通”APP,市民账上统筹交通出行,实现“四车一体”的紧凑对接。

其中,“无线公交”查询信息覆盖市六区389条线路,为乘客实时提供“车辆实时到站、公交换乘方案”等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浙江省首创公交1小时换乘优惠,为市民节省出行成本2亿元;首创平价定制公交,东西向的定制1号线,速度比普通公交快30%~40%;城乡公交“一体化”重点突破,初步实现宁波市区与余、慈、奉的互联互通。

2015年,宁波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指数。路上堵不堵,哪里最堵,只要看一眼拥堵指数系统,就能一目了然。目前,系统已经实时采集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和鄞州中心区的主要道路、绕城高速和杭甬部分路段的实时路网数据,包括9条城市快速路段、88条城市主干路段和583条城市次干路段的信息,数据每5分钟更新一次。通过室外的LED大屏、宁波交警微信平台、宁波交警信息网、宁波通APP、畅行甬城网、广播电台等途径拥堵指数信息,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今年上半年,宁波市治堵办与市交警局分别与支付宝、高德地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274万驾驶人打造360°掌中服务环。如今,宁波市民可通过手机上的支付宝平台、微信平台以及高德地图,一键直达交通管理服务。至此,违法查询和处理、事故处理、占道移车、驾驶证补领、实时路况查询等公众服务项目,都可通过手机解决。

同时,宁波积极开展智慧交通停车诱导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已有20家停车场接入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主要分布在海曙区和江北区。市民可通过路面诱导屏、停车诱导网站、宁波通APP等多种方式查看。今后,停车诱导系统还将陆续扩大覆盖范围。通过实时采集、实时有效停车位数据,减少车主为找停车位而绕行的现象,从而改善局部交通微循环,缓解市区交通停车难、出行难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宁波智慧交通充分运用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管控和服务系统,进而有效提升现有交通设施效率、减少交通负荷、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能。

“十二五”期间,宁波交通智能化管理卓现成效,亮点纷呈。例如创新“治超”执法新模式。公路“治超”是政府部门保护公路、桥梁等公共设施,保障交通出行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2013年,宁波依托数字公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投用公路治超电子检测系统40套,在建21套,县(市)区非现场执法覆盖率达到100%。2016年1月至5月,市各部门查获公路超限超载车辆5592辆,其中通过非现场执法查获的就有 2274辆。

依托“治超”电子检测系统,传统的“人海战术型”执法理念向“科技高效型”转变,有效提升了执法效率;通过非现场执法模式的逐步推广,实现了由“突击执法”向“长效管控”执法机制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执法效能;在规模化布局监测点的同时与路政、交警、运管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末端执法”方式逐步向“立体执法”转变,有效提升了执法效果。

2012年宁波启动建设“两客一危”智能化监管平台。平台实时掌握1274辆客运班车,877辆客运包车,4329辆危化品车的运行情况,全面监控危险货物运输申报流程,实现了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监管和安全隐患的排查。

宁波从设施管理、规划决策、行业监管、运营调度、信息服务等环节着手,开展了智能调度系统、车联网技术应用、无线公交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果。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时掌控所有公交车辆的基础信息和运行状态;科学合理安排运力,生成的数据直接入库作为驾驶员的重要考核依据,真正将智能调度系统服务于生产;突发事件时(如交通管制、大型活动、地铁接驳等情况下)车辆与线路的对应关系临时调整,及时调度。并利用“车联网”技术,使所有车载终端有机联网、打破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形成一套对所有公交车进行精确监控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监控系统100%覆盖。同时,通过“车联网”技术采集车辆状态信息,用于超速报警、故障报警、开关门检测、转向灯检测、刹车检测等,实现了空调监控、自动报站、转向语音自动提示等功能,为市民安全出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截至目前,宁波“智慧交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以“智慧交警云中心”为核心,下属“智能高清视频综合信息采集系统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城市交通视频监控系统”、“道路交通监控卡口系统”、“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警力定位系统”、“互联网服务便民系统”、“交管业务综合信息系统”这系统。在畅通出行的目标中,信息系统功不可没。

杭州:智能交通“大”工程

如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从技术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渐过渡到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备的支撑下重新规划和设计的阶段,这意味着智能交通系统将大大提高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倚重比例。

在2015年出炉的《杭州市智慧交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杭州交通将全面开建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千黄高速、临金高速、杭绍甬高速和杭绍台高速联络线,基本建成“一绕、一环、十一射、三连”900公里高速公路骨架网络;继续改建和完善市域干线公路,完善提升7条国道、16条省道组成的2000余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深入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公路服务能力。

尤其在备受关注的在市区公共交通,杭州推出了“1+3+4”工程。 根据杭州市综合交通信息中心《智慧交通发展规划》对工程的解释,杭州市计划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建成统一的智能交通网络和数据中心,形成面向管理和服务的跨部门平台,并形成一批重点应用,全面提高杭州交通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1+3+4”的体系工程,是杭州“智慧交通”信息资源云平台的重点建设内容。其中“1”是指一个中心,即综合交通数据中心的建设;“3”是指三大平台,即通信网络平台、数据交换平台、T-GIS交通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4”是指辅助决策、综合管理、出行服务、仿真评估四大应用系统的建设。

其别值得强调的是,参与杭州“智慧交通”管理和服务的部门包括分管杭州市交通、交警、城管、建委、规划、旅游等各个单位,各部门都分别掌握一定的交通信息资源,各类交通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孤立分散,直接导致了信息资源共享难,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等问题。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的建设,旨在成为杭州交通各类信息资源的汇聚点,推进各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实现交通信息的综合和深层次的利用,为提供高质、高效的交通管理和服务提供后台支撑,尤其是可以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篇3

在他看来,智慧公交应包含以下3个方面:在运行方面,管理者能准确定位每辆公交车所在的位置,了解运营中的车辆状况如何,有无故障;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收集和处理信息,了解每条线路的过去和将来,科学地分配公交车的数量或增减站点;乘客能实时了解车辆到站的时间和载客数量,以便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减少盲目等车时间。“车的定位、车的状况、线路情况、线路的科学程度应成为判断公交是否智慧的标准。”李成名指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从郑州市的智慧公交项目启动以来,很多烦恼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记者:“通过GPS定位技术和车载传感器,我们就能够精确地知道每一辆车的位置和运行状态,如果车子出现临时抛锚状况或者公共安全问题,我们就能够及时采取救援措施。”此外,公交车上的刷卡器会记录下上车的乘客数量,再配合车内的前后摄像头,指挥中心就能够及时了解公交车的载客量,如果车内过于拥挤,就会给这条线路增加运营车辆,以缓解交通压力。

公交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还能帮助将来的公交规划。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公交管理部门就能够科学地规划公交线路、分配车辆,提高运营效率。因为现在的城市公交系统运营线路长,车辆数量庞大,每条路线车的数量也不相同,仅凭人的感官难以对运营的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如果只有5辆车,5条线路,人们可能完全掌握每辆车和线路的状况,但是现在的公交管理部门面对的可能是上百条线路,上万辆公交车,用传统的方式就很难弄清车的位置和车况了。

“如果把上述情况全部放在地图上就完全不一样了,地图可以放大,可以缩小,想关注细节的就放大,想了解宏观情况就缩小。”李成名告诉《经济》记者。通过颜色的标注还能掌握车辆运行状况,比方说图上的红色线路表示车辆满员,绿色表示速度小于20公里,黄色表示速度大于20公里。除此之外,车内温度,公交车的前后车距,指挥中心都能一目了然,驾驶员也可以在车载显示屏上看到这些信息。

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工作人员向《经济》记者表示,基于地理信息建立的智慧公交系统还实现了车辆运行信息的共享,乘客只需要登录手机客户端,输入需要乘坐的公交路线号,距离乘客当前位置较近的公交车信息就在图上显示出来。例如,最近的一辆还有5分钟到站,车上满员;下一辆公交车还有10分钟到站,车上有空座,可以选择乘坐这一辆。如果乘客下楼需要2分钟,走到站台需要1分钟,那就还剩下7分钟,这样乘客就可以安心地坐下来喝杯热茶。目前,郑州市的公交运行信息0.5秒更新一次,除了手机上网市民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子站牌掌握公交车到站的时间。

智慧公交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好处,信息传输设备将摄像头的录像信息同步上传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就可以提醒司乘人员注意一些可疑的人,一旦发生盗窃事件,公安人员就会根据定位信息及时赶到事发现场。“智慧公交有效地震慑了违法分子,让公交盗窃事件降低了,目前大约有300多辆车安装了智慧公交系统,占全市公交车数量的十分之一,现在普及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之中。”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工作人员指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