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

对生物化学的看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02 15:08: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生物化学的看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R3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3-103-01

生物医学是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综合工程学、医学以及生物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生物化学是我院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其科学体系庞大、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枯燥,其中的理论知识也比较抽象,专业性强。生物化学学科的这一系列特点,让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因此,一度被我医学生认为是一门难以学好的科目。同时,这也给生物化学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片面强调理论的传授,而缺乏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内在联系。这些都将为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和日后的学习带来阻碍。因而,如何有效的提升我院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我们教学者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在此提出一些对策以改善教学现状。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时,可适当引入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名人趣事。以这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同学建立对于关于相关专业知识的背景,在回忆相关知识时能够通过联想而得到加深。让同学们感觉生物化学并不是那么难以学习,从内心消除对这门课程的心理障碍。其实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因此,老师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内容在专业性的基础上尽量贴近生活。拉近生物化学同学生们的距离。比如,食品公共安全问题,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块热点问题。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对其内在知识的探索。简单的一例就是三聚氰胺问题,当时轰动全国,引发人们极大的讨论。通过添加大量含氮元素的三聚氰胺,来提升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这些不法商贩的做法,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三聚氰胺有很大的毒副作用,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引发结实,甚至诱发膀胱癌。相关的例子在医学、工业、农业方面也都发生。通过实例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设备能够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以动画、投影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使得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和突出。理解生物化学中的一些知识内容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如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多级结构,氨基酸的顺序,多糖等空间结构。此外,还有一些内容相对难以理解,如酶促反应动力学、三大代谢等。因此,依靠动画的表达方式则显得更加直观易懂。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铺垫,针对不同章节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辅以Flas演示,能够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图。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3、应用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课堂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的转化。对于案例教学,首先是关于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要和课本内容想贴近,同时还要注意与实际的联系程度。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确定主题。对于选定的案例,教师应充分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其次,就是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在课堂之上,首先让学生进行观看,阅读和分析,建立对案例的初步了解和一些个人的见解。随后进入讨论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分组的形式,发表个人的看法,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最后通过教师专业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4、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对一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够给学生省去很多的无用功。第一、传授学生巧用记忆法。生物化学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相对难以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学生常常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足。但是通过编制口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内容体系。继而通过日后的学习不断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如“乙酰草酰成柠檬, 柠檬又成α-酮, 琥酰琥酸延胡索, 苹果落在草丛中”,这一口诀有助于学生快速、牢固的将新陈代谢的途径记住。我们老师要善于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转化为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将生物化学中抽象的概念通俗易懂化,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运用比较的方法增进理解。生物化学内容繁杂,体系庞大,应利用比较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例如,复制和转录过程。复制需要RNA引物,而转录不需要。所需要的酶和最终产物也不同。通过对比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加以记忆。此外,糖酵解和糖异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异同等,都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模式。

5、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知识和理论。因此,现代生物化学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补充一些课堂之外的前沿研究成果。让教学不断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哲学和人文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既有科学头脑又有人文情怀的学生。

我院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化改革。教学改革应以实验教学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教学技术为手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希望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我院生物化学这一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蕾. 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05)

篇2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了生物化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和办法,是教师选编教材及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生物化学课程组根据本课程的专业特点,从地方院校的实际出发,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以课程与就业出口之间的联系为依据,重新制定了园林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理解并掌握组成生物有机体的组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等。教学过程中,以讲清基本理论、传授基本技能和联系实际应用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物科技开发等工作建立牢固的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新教学大纲中减少了理论课时量,增加了实验课时量,理论学时由以前的80学时改为64学时,实验学时由16学时增至32学时。

1.2课程内容的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难度较大。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即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生物大分子的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以上模块的基础知识仍然重点讲解,但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基础知识与时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介绍生物化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尤其是用园林研究(如植物生理学、病虫害、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林植物栽培及植物育种等方面)中生化问题的解释,来帮助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结构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大米和糯米为什么有不同的黏性;再例如吃菠萝时常用淡盐水浸泡一下,其原理主要是破坏菠萝中的蛋白酶,进而解释蛋白酶的催化作用。通过上述做法,使某些使抽象和枯燥的内容的变得更加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对于园林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课程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

1.3.1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园林专业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在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封闭、灌输式讲解”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讲解”“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和形式。每节课的结束都要给学生留下讨论题目及预习题目,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重点讲解,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

1.3.2多种教学手段联合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象及动画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原来难理解的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精美、生动。“多媒体投影+黑板”的综合运用加速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了课堂讲解的表现力,生物化学课程组集体制作了精美适用的《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连续用于4届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效果显著。生物化学课程在每学期开课之前都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大纲、实验计划和课后辅导方案等课程信息录入临沂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这有利于合理地组织丰富的教学素材,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3.3传统授课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授课方式通常是教师讲解、黑板板书和学生听记,这种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大。临沂大学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进行了一些尝试:

①采用双向讨论式教学,教师根据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补充,讨论结束后要求各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并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双向讨论式教学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②对于氨基酸及糖的结构等内容,学生在高中以及有机化学课程中已初步学习,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讲解进一步补充,在让学生体验授课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采用研究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去发现生物化学学习规律,提高生物化学学习能力。

1.4实验体系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实验项目,实行“3+1”模式。“3”指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3个层次,其中,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不得少于总实验的60%,“1”指开放性实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综合性实验主要以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为主。研究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制定操作步骤,自主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每学期生物化学课程组都组织相应的开发性实验,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体系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了求知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1.5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7]。从2008年,临沂大学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业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副卷成绩(30%)和主卷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勤成绩、平时测验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分别占平时成绩的20%、40%和40%;副卷成绩由实验成绩构成,包括实验考勤、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实验技能考试成绩3部分,分别占实验成绩的20%、40%和40%;主卷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题型设置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60%和40%。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了生物化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和办法,是教师选编教材及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生物化学课程组根据本课程的专业特点,从地方院校的实际出发,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以课程与就业出口之间的联系为依据,重新制定了园林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理解并掌握组成生物有机体的组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等。教学过程中,以讲清基本理论、传授基本技能和联系实际应用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物科技开发等工作建立牢固的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新教学大纲中减少了理论课时量,增加了实验课时量,理论学时由以前的80学时改为64学时,实验学时由16学时增至32学时。

1.2课程内容的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难度较大。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即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生物大分子的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以上模块的基础知识仍然重点讲解,但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基础知识与时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介绍生物化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尤其是用园林研究(如植物生理学、病虫害、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林植物栽培及植物育种等方面)中生化问题的解释,来帮助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结构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大米和糯米为什么有不同的黏性;再例如吃菠萝时常用淡盐水浸泡一下,其原理主要是破坏菠萝中的蛋白酶,进而解释蛋白酶的催化作用。通过上述做法,使某些使抽象和枯燥的内容的变得更加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对于园林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课程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

1.3.1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园林专业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在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封闭、灌输式讲解”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讲解”“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和形式。每节课的结束都要给学生留下讨论题目及预习题目,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重点讲解,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

1.3.2多种教学手段联合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象及动画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原来难理解的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精美、生动。“多媒体投影+黑板”的综合运用加速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了课堂讲解的表现力,生物化学课程组集体制作了精美适用的《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连续用于4届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效果显著。生物化学课程在每学期开课之前都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大纲、实验计划和课后辅导方案等课程信息录入临沂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这有利于合理地组织丰富的教学素材,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3.3传统授课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授课方式通常是教师讲解、黑板板书和学生听记,这种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大。临沂大学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进行了一些尝试:①采用双向讨论式教学,教师根据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补充,讨论结束后要求各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并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双向讨论式教学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对于氨基酸及糖的结构等内容,学生在高中以及有机化学课程中已初步学习,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讲解进一步补充,在让学生体验授课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采用研究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去发现生物化学学习规律,提高生物化学学习能力。

1.4实验体系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实验项目,实行“3+1”模式。“3”指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3个层次,其中,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不得少于总实验的60%,“1”指开放性实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综合性实验主要以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为主。研究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制定操作步骤,自主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每学期生物化学课程组都组织相应的开发性实验,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体系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了求知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1.5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从2008年,临沂大学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业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副卷成绩(30%)和主卷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勤成绩、平时测验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分别占平时成绩的20%、40%和40%;副卷成绩由实验成绩构成,包括实验考勤、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实验技能考试成绩3部分,分别占实验成绩的20%、40%和40%;主卷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题型设置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60%和40%。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