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8 15:12: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互联网思维的本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互联网思维”饱受抨击和质疑,有人唱衰它、攻击它,甚至有人说互联网思维就是一个营销骗局。我想,无论什么样的评判,都得建立在事物的本质之上。那么首先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雷军说互联网思维是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和快。周鸿则推崇免费的商业模式和极致的产品体验。一时间颇有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不可否认,七字诀和免费模式都是互联网人在不断的商业探索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还有很多本文未提及的理论,都非常有价值和分量,在商业战争中屡试不爽。
但是,我以为,这些都是在术的层面,都是方法,或者称之为战术。那么在更深的一层,道的层面,互联网思维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无往不胜的战术理论背后的统一逻辑是什么呢?事实上,无论是商业战争,时代与时代的战争,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很多时候成败都出自一条简单的逻辑:信与不信。信与不信更先进的技术或者理念。从起中国经历了长达一百年的屈辱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我们不相信技术,不相信变革。今天在商业上也是一样的,互联网对商业逻辑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如果你相信,那么就有机会壮大,如果不信而故步自封沉浸于昔日的辉煌,那么或许危险已经来临。
百度本质上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广告公司。腾讯本质上也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通讯公司。就好像一百年前用电量巨大的福特公司不是电力公司一样。只是互联网孕育了它们,改变了它们。接下来,互联网也会像影响它们一样影响各行各业,渗透进各行各业最细小的脉络。
所以,我所坚持的互联网思维就是把互联网当作水电空气的思维,通俗些讲就是认为没有互联网就没法活下去的思维。从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去真正重视互联网的存在。回到方法的层面,从本质看回现象,互联网思维就是那些把互联网当作水电空气并且获得成功的公司的普遍行为方式和逻辑。
互联网为新企业创造了三大机遇
回到一年前,我们为什么会来做西少爷呢?有三点原因:第一,餐饮是人类社会不老的刚性需求;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麦当劳、肯德基的扩张算是一种文化入侵,而其背后的支撑是经济的落差);第三,互联网为新的企业创造了机会。把第三点展开来讲,这个机会来自:品牌、体验重构、商业模式。
先谈谈品牌的机遇。从WEB1.0到2.0再到3.0,从门户到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在一步一步打破媒体的垄断,每一个社会单元都变成信息的中心。在这场变革中,会有无数的互联网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产品,或是一种服务,都将拥有自己的品牌。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因为互联网的透明会让二八定律更加彻底。
除了品牌的机遇,消费体验同样不可忽略。我们都知道诺基亚陨落了,摩托罗拉也是,但究其原因却鲜有人知道。诺基亚CEO在将公司卖给微软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坦诚地讲,作为一名诺基亚粉丝我也感到非常遗憾。但是,时代不再需要以待机时间和坚固作为代表的功能型手机了,时代需要的是智能与万物的联通。这时一切针对原有价值观体系的产品优化都成了浪费时间。当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发生改变,当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的需求会随之改变,这时我们得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定下的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
我听过一个有趣的问题:黄太吉好不好吃重要吗?这个问题不必回答,我也没有答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思路,提供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所谓的传统行业者,还是所谓的互联网行业者,都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和之后,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
最后还有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少有听说过免费的东西,而现在如果一家网站要和你收钱你一定恨得咬牙切齿,这是商业上的创新。互联网的改变不仅仅于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介质,通过实现社会单元(企业、组织、个人)之间的联通而实现商业单元之间的整合,从而创造出无数新的商业模式。单从免费这一点来说,大胆地预测,无数的前端收费企业都会面临危机,这也就是所谓的降维竞争。
互联网人不一定懂互联网思维
很多互联网人的意识形态其实依然在工业时代。在创业之前,我曾就职于腾讯和百度,也曾参与过当下最时髦的微信与种种,我的朋友有七成都在从事互联网。但我发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行业,能看到也愿意去看到事物本质的人总是少数。只有少数的人能够理清头绪作出判断,更少数的人付诸行动。
所以,互联网是所有人的,是属于时代的,而非一小撮人。每个生活在此的人都可以去发现自己的机会。传统行业的人不必恐慌,互联网行业的人也不必骄傲。当然,我认为互联网人是有一点点优势的,那就是他们更相信互联网。
西少爷是互联网公司
这个命题有无数人争论过,但看到这里,应该也不会有疑惑了。一家公司看起来如何并能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它的基因和它要去的方向。
周鸿祎说,最近中国很多企业家得了互联网焦虑症。过去传统企业看不上互联网,特别是主流企业,觉得互联网都是神神叨叨胡说八道的疯子,乱收钱。最近一年,他们忽然感觉互联网对很多行业带来了一种颠覆。突然看到前十个首富里,一大堆都是互联网出来的。原来对互联网是看不起,后来是看不清,后来又发现看不懂,所以他们很焦虑,担心过几年看不见了。因为互联网已经绝沉而去了。
但是传统企业应对互联网的时候,经常会被误导,“把很多术的东西说成道。”周鸿祎分析,这里有4个误区。
第一,一讲起互联网,很多公司的CIO、CTO会说,我们用了互联网的语言,我们用了互联网的大数据,我们用了互联网开源技术。这是不是叫互联网化呢?其实这些技术就是一个术,一个手段。
第二,很多企业说,我们知道互联网是新媒体,我们早已不在传统媒体打广告了,我们把预算全都用在互联网上。但是今天都在互联网上打广告。这只是把互联网当成一种新的传播渠道也不是道。
第三,还有互联网思维教传统企业搞饥饿营销,在互联网上发动水军,炒作,大家印象中以互联网为首的一帮人无底线无节操,但这也不是真实的互联网。
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我们正置身网络革命中,但究竟什么是互联网的本质,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正是导致焦虑的不确定性。从产品创新、技术迭代、传播模式、人才结构、资本募集乃至组织体系,互联网的冲击,是根本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创造了新名词“互联网+”。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必须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和互联网思维再造你的企业,是确定的,但加什么、怎么加、谁来加,则充满了想象空间。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互联网+”是双向的,互联网企业也必须想办法加,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传统企业加上互联网。
从确定的“互联网化”着手。既然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企业,必须着手加上互联网。无论互联网如何进步,互联网的基础本质仍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公用化的过程。互联网带来的本质变化,就是信息逐渐由不对称变为对称。因此,所谓互联网化,就是对传统经济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与重构及创造新的价值链。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包括从战略规划到品牌建设、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推广的所有方面,有“取势、明道、优术”三个层面和“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四个维度。“优术”阶段主要是产品模式与营销模式,本质上是把互联网当工具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案是“在线、互动、联网”三部曲。“明道”阶段,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精神来改造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的上下游价值链,企业平台化、组织扁平化、员工创客化,用户全程参与倒逼管理升级、考核去KPI、全员客服,最终为企业全面导入“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