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7 16:01: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初中生物课程这门实验性学科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与改革上,没有固定什么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思路。只要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能更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都是成功的方式。所以,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师,应该是不拘一格、各尽其能地对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究,才能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得到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继飞.解读香港《生物课程指引(中四至中五)》[J].生物学教学,2005,(03).
[2]王哲学.生物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分析及建议[J].中学生物学,2004,(03).
[3]赵占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一)[J].生物学杂志,2002,(04).
[4]赵占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二)[J].生物学杂志,2002,(05).
[5]刘丽平.生物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6]黄经伦.农村中学如何挖掘生物课程资源[J].贵州教育,2003,(10).
[7]赵吉华.初探生物课程目标的检测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所以有必要比较我们传统的教学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找出差异,区分优劣。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首先要认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教学的价值取向,实现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增强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其实践能力。
一、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渴望了解科学的奥秘是中学生的特性,不断探索陌生的事物是他们的本能。生动曲折的故事和奇异的实验以及似是而非的问题都可以引起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此在讲课的开头,就应用问题,故事和实验来吸引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这一点体现得很明显,教材的开头都有一个问题探讨,例如《从生物圈到细胞》首次探讨的是非细胞结构生物SARS病毒,让学生知道它必须依赖活细胞生存繁殖后,导入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样引入新课是生动的,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调动中学生脑中已有的信息,让他们思考也是个好办法。例如同样的在《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中,后面讲到有HIV病毒,在前面以经讲到过SARS病毒,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它是不是细胞?”“依赖什么生存繁殖?”等,学生就会思考:这两种病毒的结构一样吗?有什么异同点。这样的课程远比直接告诉学生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生存繁殖要生动形象得多,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得到满足。不但有了兴趣,而且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
二、加强生物教学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激发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最好是诱发中学生自己去探索,找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学生视之如鸡肋,食之无味。在讲课中主要采用介绍一些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的简易实验来引导他们探索原理。这些实验,利用身边的东西就可以做,可以揭示某些基本规律。例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等试验,简单易行,但效果显著,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还让学生学会了联系生活,练习了在理论指导下的动手能力。有些原理很难用身边的简易实验来证实。这就要引导中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必要时采用比较、分类、类比、推理等方法,诱发中学生去想。如果能用观察来解决,还可以介绍一些观察的方法。例如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自己得出主要区别是“核”。也可以向学生提供阅读提纲,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例如在学习体液免疫过程和细胞免疫过程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什么是体液免疫?体液免疫过程是怎么样的?病原体进入细胞后还能体液免疫嘛?细胞免疫是什么?细胞免疫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上课时把提纲写在黑板上,让中学生根据提纲去阅读、讨论,并得出答案,最后由教师做出针对性的讲授和总结,并对比两种免疫的异同点。也就是说,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处理知识的能力。
三、强化生物知识生活运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命科学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能够用它去分析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更重要的是能应用生命科学概念从事推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时,先学习完概念后,把一只乌龟的例子换成一只草履虫,或者一个树让学生自己分别描述它们的结构层次,然后得出区别,进而让它们理解整个池塘中的鲫鱼是一个种群,所以鱼加起来是一个群落。
介绍一些小制作也是一个办法。讲解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水生生态系统让学生自己说出制作作品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样,方法也可以引导中学生应用所学的生命科学知识。也就达到了技术和科学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去探求技术上或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难题更是个办法。生物学科中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大脑的奥秘,在讲完神经调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脑科学的文献,然后让学生说出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例如,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因为每次课外活动和实验几乎都包括观察、回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因此,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不但记忆深刻,而且还有主动思考的过程。一次好的实验胜过多次重复的讲授。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生物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新教程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才能彰显学科特色,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