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4:50: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还记得刚放寒假,我就让妈妈带我去科技馆,看“话说低碳”展。在路上我产生了一个问题:低碳是什么?
到了科技馆,走进二厅映入眼帘的4个大字就是“话说低碳”前言介绍了二氧化碳在人为情况下缓缓添加,使温室效果加强,环境越来越差,全球变热,给人类带来很严峻的环境问题。碳是由6个中子和6个质子组成,常温下为固态物质。由于碳组成的不确定性,所以碳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烃类物质,比如汽油、塑料……比较常见的还有金刚石、石墨以及煤、石油、天然气……
大气中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增多呢?这些形式就可以说明:人体平均每年要排放416.1千克二氧化碳,电脑平均每年排放10.5千克二氧化碳,冰箱空调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6.3千克?事实上仅工业每年就排放二氧化碳220亿吨。光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是远远不够的。仅海洋浮游生物每年就能吸收100亿吨二氧化碳。
其实我们不能指望什么东西吸收几吨二氧化碳,而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据统计近100年来全球温度提高了0.48度。
我终于解开了低碳是什么这个问题。
一些地区性的交易计划也在酝酿或实施。如美国东北部的地区温室气体协议(RGGI),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证,等等。排放权交易机制将很快被引入美国、日本、新西兰和加拿大。
通过联结其他计划及纳入新的产业,欧盟排放配额交易制度可发展成为全球性制度。随着交易量的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正在成为能使投资者以较低的流动风险进行较大规模运作的市场。现在,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的日均成交额为2.5亿欧元。
前景广阔的投资产品
长远来看,气体排放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排放量会逐年增加,而减排第二阶段(2008年-2012年)内的配额量相对平稳。因此,减排配额的短缺情况就会加重,而对减排的需求则会增加。预计在第三阶段(2013年-2020年),二氧化碳价格水平将继续上涨,因为这一阶段排放配额将会收紧,并逐年减少,以便达到欧盟委员会在2020年实现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的目标(也可能是30%,这取决于在《京都议定书》后签订的国际协议)。
另外,最廉价的减排已经率先实现:用于减少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将逐年增加。综合这两种影响,我们预计到2010年,甚至更早,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价格可望超过30欧元/吨。
现在看来,有足够的理由促使投资者对二氧化碳进行投资,使其投资组合多样化。例如,二氧化碳资产与所有其他资产类别都具有低相关性,并且它能防御通货膨胀的冲击。分析显示,二氧化碳回报率与其他主要资产类别回报率的相关性是负相关或是相关性低于10%。
不过,市场上的二氧化碳相关金融产品,尚处于发展阶段。
首先,中国国内的大部分投资,均局限在几家主要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一小部分是投资以美元计价的产品。另一方面,二氧化碳相关投资,则是通过中期票据形式在零售/高净值市场进行的,而机构投资者更偏爱掉期和期权。
其次,尽管国际市场可投资标的甚多,但在中国发售最多的还是那些保本型、短期产品(一年至两年),视期限内二氧化碳配额价格表现获得回报。各类指数型产品也已发行,同属保本型,年化收益率为10%左右。在下一个阶段,正如在其他领域所看到的,我们希望极为关注二氧化碳市场的风险偏好型投资者,投资于具有更高收益预期的非保本型结构产品。
最后,投资者已经能够运用各种参考价格来评估二氧化碳市场。与传统的商品相关结构性产品一样,欧洲气候交易所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期货合约是主要的参考价格。而许多产品也可以与法兴创设的指数――SGI-ORBEO二氧化碳配额指数挂钩。该指数覆盖整个二氧化碳市场,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配额(EUA)和核证减排量(CER)。
SGI-ORBEO二氧化碳配额指数旨在对《京都议定书》下发出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市场表现发挥杠杆作用,其目标是超越单纯追踪二氧化碳排放配额EUA的各类指数。
在实践中,该指数复制了一个欧洲气候交易所排放配额期货合约(ECX EUA)和一个核证减排量期货合约(ECX CER)。该指数的初设权重(随时间调整)为50%EUA和50%CER,显示其目前倾重于核证减排量,旨在抓住核证减排量与排放配额相比估值偏低的获利机会。
核证减排量对排放配额的折价短期内将继续缩小,因为对于通用型买家来说,核证减排量与排放配额具有同等的经济价值,且目前处于短缺状态。再者,核证减排量将在不同的新兴交易计划中,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主要的二氧化碳通货使用。最后,核证减排量已被一再证明,它比排放配额更抗跌。因此,投资与SGI-ORBEO二氧化碳配额指数挂钩的结构性产品,比投资单纯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的产品收益更大。
迈向无二氧化碳型经济
二氧化碳也在吸引重视社会责任投资(SRI)的基金经理的兴趣,他们试图使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都达到最大化。社会责任投资的资产额已增长至约3万亿美元。
资产管理者可以将二氧化碳产品引入许多投资组合,以抵消其中的含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也可以引入一些现行的主流商品指数,使持有这类资产达到“二氧化碳中性”,并反映二氧化碳商品的日益重要性。今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将完成其二氧化碳排放的计量,它们现在已经开始进行一些诸如“二氧化碳披露项目”这样的工作。届时,有可能将基于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的产品加入任一股本投资组合之中,以确保其二氧化碳中性。
这种资产添加配置将首先受到SRI分析师的推动,并会因越来越多的股东和消费者在向企业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中包含了二氧化碳中性原则而发扬光大。如果其全部潜力得以实现,则正如有人曾预测的一样,二氧化碳市场将不再是一个被动符合性驱动的市场,而开始成为最大的商品市场之一。
作者为法国兴业银行大宗商品结构性产品主管
二氧化碳减排机制
《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京都签署, 签署的国家,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会受到限制(至2008月5月,全球签署的国家为181个)。受管制的国家分为欧盟国家和非欧盟国家, 它们的目标是要于2008年至2012年期间, 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水平的95%。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08-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02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不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1]。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或者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影响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需要正确认识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占2004年全球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3%[2]。中国的甲烷排放问题同样十分突出,仅考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不能全面代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3]。根据国家气候变化初始信息通报公布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清单,1994年中国甲烷排放总量为34 287 Gg,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计,不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二氧化碳排放)的23.4%[4]。据Zhang和Chen[3]的估计,在2007年中国经济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构成中,仅考虑甲烷一项,其当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989.8 Mt,这一数值均已远高于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考虑甲烷对于反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同等重要。
然而,尽管甲烷排放在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整体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尺度甲烷减排相关的政策研究仍然相对薄弱,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厘清。本文将从中国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出发,立足于甲烷排放的历史和现状,力图通过辨析甲烷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中国甲烷系统减排策略与措施、中国甲烷排放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国家立场等问题,系统阐述中国甲烷排放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1甲烷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战略
全球大气中的甲烷与二氧化碳相比,其浓度要低2个数量级,属于大气痕量气体,其排放量的微小增加将会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的明显升高。由于甲烷在大气中的寿命较短(12-17年),减缓甲烷排放对大气中甲烷的减少具有迅速的影响,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很长(50-200年),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见效。因此,大气中甲烷浓度可以相对迅速地对甲烷减排活动做出响应。虽然多数研究集中于中国二氧化碳的减排策略,然而在《京都议定书》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甲烷、氧化亚氮、氢氟化碳、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碳五种温室气体均在限制之列。显然,甲烷的纳入统计将拓宽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选择,甚至可以以最低的减排成本为目标实现优化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