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免疫学概论

免疫学概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14:55: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免疫学概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免疫学概论

篇1

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高中生物和化学知识作为学习基础,而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文理兼收,这就导致入学的很多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难度。

1.2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模式单一,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讲授知识,在课堂中出现概念、知识点堆砌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差,学生难以理解免疫学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与“满堂灌”讲授不同,课堂讨论重视师生互动、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种获得外界信息的内驱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好奇心的常用方法[2]。在免疫学课堂讨论之前,需提前向各个小组的学生告知问题情境。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确定讨论的问题,且在确定讨论的问题时,需把握问题的难度,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若课堂讨论的问题过难,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基于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难度要层层递进,并根据讨论的问题,结合所教专业创设问题情境。以I型超敏反应为例创设问题情境。I型超敏反应是免疫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该部分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首先应确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即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对于这些重难点内容,我们设置的问题难度需要层层递进,要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对于I型超敏反应的课堂讨论,可通过雾霾天气或PM2.5这一热点词语引入过敏性哮喘,继而由过敏性哮喘引导学生联想讨论过敏性哮喘为什么发生,讨论该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个教学重点,即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当发生机制讨论结束后,可紧接着再次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过敏性哮喘应该如何防治,最后再由过敏性哮喘发散性讨论I型超敏反应的其他临床常见疾病。

2.2引导讨论,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好讨论,把握讨论的开始、论题中心、讨论的深入、时间的控制等,从而保证讨论能有序进行,让学生简述讨论的观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若学生讨论重点偏离预先设计的讨论中心,应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将讨论焦点转移到预先设计的重点问题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讨论之外,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讨论是否积极、讨论内容是否切题等,这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讨论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教学重难点,应予以补充讲解。为了提高后续内容的课堂讨论质量,教师还可适当指出本次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篇2

关键词:药学;高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对药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医药类高职大专人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大有可为,尤其是各制药企业及各基层医疗机构中。传统的本科教学注重理论学习,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为此,对我院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和免疫学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收到了初步成效,现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旨在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背景分析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药学专业一年级的基础课,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很难和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尝试。

二、开设两周的岗位体验周

学期开始,进行两周的岗位体验周。学生到医院去,到药厂去,实际体验工作岗位。学生通过岗位体验,看到了实际的工作环境,不再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高中的毕业生上,看到了药学岗位对微生物、对环境的粉尘的各种严格的要求,树立好自己的角色目标。通过岗位体验,再进入正式的理论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带着兴趣和问题的,不再觉得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比如说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对洁净度的要求,对微生物指标的要求,药品片剂对大肠杆菌的要求。学生学习这些的时候不再觉得是和自己无关的知识,而是觉得这是自己以后工作中会涉及的,会更加的专心和认真。而岗位体验周的经验不只停留在两周,学生回学校以后要一直探讨下去、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对各门课的学习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有益的。

三、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个组6名同学,组内又分成3个小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一个向导,准备好了各种学习材料,列出了各种需要探讨的问题。学生采用分组对学、小组和小组之间讨论、各大组之间交流展示的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学习交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学生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化成了自己内化的知识。最后教师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总结该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和重点。这样一来,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教师提出的和临床及职业考试息息相关的问题,也包括学生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有了大的进步。

四、理论倾向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同时社会也需要上岗即为骨干的人才。为此,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理论必然要倾向实用。在平时的理论课教学中也要时刻灌输实用性原则。拿很多案例来说明,比如最近的恒天然奶粉实践中存在肉毒杆菌的示例,某中学食堂出现食物中毒感染的事例等。还可以让学生去搜索往年的一些大的与微生物有关的事件,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而且交流后,请学生回家的时候对家人宣传微生物和人们的关系,加强药品和食品的卫生工作宣传,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五、就业结合教学,给予压力与动力

对于现代的大学生,就业是一道人生的门槛,大家都非常重视。在课堂和课间,经常和同学们交流沟通,让教师听听同学的想法,让同学听听药学专业的最新信息,了解工作中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重要性,了解就业的压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由于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职医药教育和本科医药教育之间,使医药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制药企业和基层医疗机构及社会药房,培养具备药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制药企业及基层机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从一个学习者变成一个探索者,以就业后的岗位责任和目标来要求自己,增加了对知识的适用性的认识。以上是我对我院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方法改进的一点心得。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德良,程荣福.整合课程,强化实训,创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8):42-43.

[5]王锦倩,祁国明.关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1-2.

篇3

【关键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所有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之上获得全面发展,并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根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新课标精神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化学课教学中探索出几条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 培养化学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1.1 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1.2 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使其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1.3 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号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4 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单位,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关心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知识思考很少。因此,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学习,而且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改实验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2.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2.2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教学中老师演示实验多,而学生实验少。过去教师教学时大都按“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教师讲结论———学生记结论”这种模式教学,这样学生学会了应试,但学生的能力却不得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就要突出学生动手。笔者设计了以下学生实验操作流程:“ 提出问题———给出反应原理———学生选择器材药品———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学生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得出结论”。实验中即使有学生的实验失败,教师也要及时引导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的严密的研究问题的态度。2.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在教学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见解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引导他们对待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在解题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寻找多种解题方法。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