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11 15:55: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物理基本公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

篇1

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的公式和基本概念非常多而且重要,各种公式加上变形转换,更是多达上百个。我们很多初中生对物理望而生畏,主要就是对公式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试想如果完全靠死记硬背,就算能做几道题目,但对包罗万象的物理现象是没办法一一解决的,因此在物理的学习中要掌握有效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这里我们对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方法进行总结,希望有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学生公式概念理解困难的原因

学生感觉公式概念难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去体会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含义。一是没有找到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它不是抽象的数学不能单纯的靠题海战术,每一个公式概念的背后都有无数科学家和物理学研究者的汗水,公式规律是各种生活现象的物理总结,特别是物理公式是对物理现象、规律研究的量化结果,用它们来定义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确定物理量的度量方法等等。物理科学家们往往经常长时间的实验才得出这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因此物理的每一个定义都是非常严谨的。【例题1】:用50N的推力,推着一个80N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前进了10m,推力做的功为,重力做的功为。解析:本题要理解好机械功的概念,公式W=Fs很简单,但必须理解是什么力做功,s代表距离,是什么距离,如果不好好理解,看上去懂了,但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陷阱。比如本题中推力做的功应该是推力50N乘以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10m,做功为500J;而重力虽然是80N,但因为是水平方向上运动,s可以理解为0,所以重力没有做功,或者做功为0。对公式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缺少对每个物理量进行理解与分析是无法学好物理的。二是知识面窄,缺乏生活常识和一定的科学素养。物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科学,并且初中物理注重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一般没有复杂的计算,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认真体会观察,只是死读书,是没办法学好物理的。并且很多公式概念联系生活很容易理解,如果单纯的看成是数学公式或背诵的内容则记起来困难,用起来也难。【例题2】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我们在门和门框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以上现象。解析:本题应用到了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相关知识。如果单从题目本身很多同学根本摸不着头脑,但只要老师一点拨马上就想到了摩擦力,主要原因就是知道摩擦力的理论,但平常缺少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物理的思考。可以说物理公式概念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物理学科教学的成败。初中物理不难,难在学生要把数学和物理区分开,难在要多观察生活,打开知识面,这也是学生感到难的真正原因。

2提高学生理解公式概念能力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与生活联系起来,物理课堂要有鲜明的物理特点,对待公式概念不是一味的做题讲解,教学中要注意揭示公式所包含的物理意义,物理不是简单的数学,要讲清推导公式、变形公式和基本公式的联系和区别。在公式变形的教学中要注意数学变换赋予的物理内容。比如初中物理学习的第一个公式———速度公式:v=s/t,这个公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七年级和小学的数学课中曾经用它来解题。但对于这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我们主要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作为运动学的重要公式,要理解速度的含义,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像数学课那样,仅仅把它作为计算速度的公式,那么,物理教学的任务没有完成,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会认为,这个公式在小学里就学过了,没什么新花样。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平常要多通过一些多媒体如视频,音频和生活物品等展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我们要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感受多动手操作,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懂得学习物理要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最终目的是要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比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就很注重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进行组织教学,随手拿一个饮料瓶,我们利用它为道具做很多实验举很多的物理事例:瓶盖条纹,增加摩擦力;圆弧形瓶身,水透镜;装水后研究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等等,还有比如教室的门,扫把,风扇等利用起来都是很好的素材,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概念很有帮助,同时这样打开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窗口,有利于他们多用物理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精讲精练,提高公式概念的应用能力

篇2

初中物理中电学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电路计算题的解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物理思维和解题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物理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是重点的教学内容,又是难点的教学要求。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上讲,很有必要对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掌握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的重要性

初中电学教学的目的上,要求学生不仅对电路有着清楚的认识,还要对电学定律有着深刻的掌握。学生通过掌握电学计算题的模式化解法, 可在逻辑思维以及推理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电学试题中,电路计算的题目种类繁多,题型多样,再加之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不是很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经常会感到解题无从下手,或是对欧姆定律理解不清的情况,而通过电学模式化解法的掌握,就能够对电学习题的解答有着清楚的思路,有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实现解题的模式化与提高效率。

二、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成为教学重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公式多,基本公式有:I=U/R、Q=I2Rt、W=UIt、P=UI,由这基本公式变形的公式就更多了。如求功率就有四个公式,P=UI、P=W/t、P=I2R、P=U2/R,在实际计算时,学生感到头疼;二是看不懂电路图,不能将题意用图像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表达;三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将数据乱代入。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对一些法则、定律等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计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电学计算题模式化解法的培养,提高其计算的正确率,是初中物理教学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分析

1.模式化解题法有基本的解题思路。一是要认真分析电路,在做初中电学题时,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画电路图,要让学生分析电流走向,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绘画,元器件应该画成长方形,画法要求横平竖直,不能有任何的曲线,元件的四条边框要均匀分布。二是要再对题中电压以及电流的情况进行分析,如要看电压表断开或连接时的状态,要分析电路中串并联的情况,要看电压表与谁并联就是测谁的电压等等。

2.模式化解题法需要区分物理量的关系。电学模式化解题,需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物理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同时,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实现这种逻辑分析,就必须运用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和通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建立起物理量方面的联系。

3.模式化解题法的“三板斧”程序。第一是系统掌握基本公式和简化基本公式,研究表明所有的电学公式其实有三个特性:公式是一个整体,公式可以变形公式都有已知条件。第二是善于简化复杂电路,构造基本电路模型,如分析初中阶段电学电路模型主要有三种:简单电路、两个电阻的串联、两个电阻的并联。路。第三是对于串并联电路可以使用“表格法”帮助整理解题思路和书写解题步骤。

四、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实践技巧

初中电学模式化解题法的具体做法是:走好两大步,完成计算题。

第一大步:准备阶段。认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中所述电路的状态。没有电路图的画出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电路共有几种状态。

第二大步:解答计算阶段。

1.找出电源并分出电源的正极。顺次标出电流的流向。标电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电路中的电流表视为一根导线,电压表看为断路(电阻很大);二是要注意各个电键当前是处于断开还是闭合;三是若电流有分支,要特别注明电流是在什么地方分支,又是在什么地方汇合。

2.判断电路的联接方式。一般分为串联和并联,但也有些电路是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联电路。若不是串联的,一定要理清是哪几个用电器并联,如果还是混联的,还要分清是以串联为主体的混联,还是以并联为主体的混联。

3.写出电路的外部关系图,既我们平时所说的电路特点。要求写出连入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及整个电路的电压、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若电路中连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判断它们分别是测什么地方的电压和电流强度,分别对应于外部关系图中的哪个物理量。

篇3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二是加强直观教学。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是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3、联系实际,帮助理解。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

“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