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8 18:35: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产业链分析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粮食产业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价值链分析是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最早提出的方法。价值链是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相互连接构成的一个动态的运动系统。而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以价值链为研究对象,分析价值链的构成、价值链上每项价值活动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价值链上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及其成本动因、占用的资产、盈利状况等,以期发现企业价值链及价值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价值链的途径,从而使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产生于粮食生产、收购、储备、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活动称之为粮食安全价值增值活动。这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即构成粮食产业价值链,每一项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这些活动可以划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增值活动两大类。粮食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粮食产业价值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下半部分为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增值活动,包括粮食产能建设、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运输、粮食加工、粮食销售等。这些活动都与粮食商品实体的生产和流通直接相关。上半部是粮食安全保障的辅助增值活动,包括产业政策的制定、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科学研究、粮食对外贸易、政府行政干预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保障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比如,增加粮食综合产能建设投入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粮食收购价格。虽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关,但是一个环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则与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根据粮食商品实体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流转程序,我们可以将粮食产业价值活动划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类。
二、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方法
1、识别粮食产业价值链
识别粮食产业价值链的主要内容是划分粮食产业的主要价值活动,在纵向上构成粮食产业活动的价值传递系统。在识别粮食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中,既不能分得过细,也不能过于笼统。比如对于图1中“粮食销售”活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营销组织、广告宣传、销售业务、促销等价值活动。我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这些活动都直接作为价值链分析过程中的单独价值活动来展开分析。在识别粮食产业价值链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如果有关价值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之一,则将有关活动作为一项单独的价值活动:其一,在粮食安全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二,该活动的成本动因与其他活动有显著差异;其三,该活动的成本功能与他活动有显著差异。根据上述原则,将粮食产业价值链分为粮食产能建设、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七个环节。粮食产能建设是起点,销售是终点,其他环节是连接产销的中间环节。
2、识别成本动因
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挖掘降低和优化粮食安全成本的途径。成本动因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者作业。粮食安全成本动因支配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成本优化的依据。成本动因可以分为宏观成本动因和微观成本动因。所谓微观成本动因是指与农户、粮食流通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的成本动因,如生产经营规模、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科技水平、运输距离等。这些成本动因主要涉及农户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产生成本的有关因素。宏观成本动因是与粮食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活动相联系的成:本动因,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其一,这些因素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因此对粮食安全成本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其二,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经济活动开始之前,其支出属资本性支出,构成以后的粮食安全活动的约束成本;其三,这些成本动因多属于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在具体分析时难以量化;其四,这些因素决定了粮食安全成本水平的高低,也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方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3、识别战略环节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有许多环节构成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把价值链理论的这一思想应用到粮食产业价值活动的分析上来,我们把必须由政府控制关键环节称为“战略环节”,这些环节决定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高低和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一些非战略性的活动则可以尽量利用市场以降低成本。以下四个方面是粮食安全的战略环节。其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其二,粮食收购环节粮农利益的保障;其三,粮食专项储备的丰吞欠吐;其四,粮食运输环节的紧急调运等。
三、粮食产业价值链的优化路径
1、整合物流链
整合粮食物流链应重视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突出整链协调运作意识。只有整个粮食产业价值链协作互动,每个环节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因此,要强化整链运作意识,产业链的各行为主体应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确保粮食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大于各参与者的局部利益,使上下游各环节利益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紧联结起来。应根据客观形成的粮食产销布局,科学筹划主要粮食品种(小麦、水稻、玉米)的基本物流走向和产销平衡体系。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不断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从原粮收购到成品销售全过程相关的运输、库存、包装、装卸、销售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第二,不断完善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中国从1998年开始的大规模国家储备粮库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全国粮食总仓容已基本满足需要。今后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上。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散”上,在国家储备粮库和流通中转库之间,粮食流通要相互衔接,理顺流向;在储备库和流通中转库之间,在粮库铁路、水路之间,加强符合散装运输作业的设施建设,加快铁路专用线、散装车辆、码头及粮食接发散粮设施建设,做到中转库与储备库之间,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方式之间散粮运输的无缝连接,实现三种运输方式的连接和互动,为实现粮食流通“四散”作业提供设施保证。第三,提高粮食加工增值水平。粮食加工增值是粮食物流环节的内容,也是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向多层次精深加工发展。要制定鼓励政策,扶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粮食购销企业向生产领域延伸,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家庭
生产为基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通过“企业+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把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2、贯通组织链
(1)在粮食生产环节,应改变分散的农户为粮食产业链起点的现状,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覆盖范围,从起点上消除粮食物流的杂乱无序状态。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组织规划、协调沟通等手段将分散的农户、专业协会、合作社、企业等组成粮食产业链组织,实现粮食生产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这种产业链组织可以是紧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
(2)在粮食流通环节,着力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仓储、装卸、搬运、加工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中心。粮食流通组织的创新应致力于在规模和功能上的突破,粮食流通企业应积极谋求与上下游交易伙伴的合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目前“小而散”的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改组、改制、兼并和调整,形成“大而强”与“小而专”并存的粮食组织结构模式,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企业集团,逐步形成粮食产业联盟。
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的基础,农业产业链上的众多主体组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在产业体系的形成和演进同时提高了农业产业链的效益。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业产业链是我国石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对提高石榴企业及石榴种植户的收入有积极意义。
一、国外相关产业链研究动态
产业链的思想最早来自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有关分工的论断。1958年赫希曼首先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向前关联和向后联系的视角阐述了产业链的概念,这也是产业链思想的首次提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产业组织理论(Wlliamson,1981;Nathan,2001)对产业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解释了产业链上各厂商实施纵向控制从而扩张市场实力的策略行为。斯蒂文斯(Stevens,1989)提出,产业链是由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相互连接形成的一个系统,同时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贯穿在这整个系统当中。
20世纪50年代,农业产业链这个思想最早是在美国产生的,然后传播到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这个领域的研究比较早,Mighelletal早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农业应沿着“纵向协调”这个路径来发展,他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包括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以及销售等活动。
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上侧重于对其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以及农产品质量控制这些方面的研究。罗斯(Ross J.E,1995)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行为方法,在此基础上,斯特让伯格(P. Sterrenburg)等学者提出了建立了一种作用和目的在于维护产业链的声誉和消费者信心的农产品质量预警系统;1998年,巴西经济学家Decio Zybersztajn通过对甘蔗、水果、蔬菜等农业产业链中信息、物流管理以及农业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市场渠道等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才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霍夫曼(Wout J.Hofman,2001)提出,信息和交流技术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还有助于企业获得市场份额增加的机会;拉丁费伊斯(Paul H.W.M Oude Luttighuis,2000)提出,信息和交流技术可以为整个农业产业链甚至更多部门服务,降低产业链中信息搜寻等成本,因此政府应该承担其投资建设的成本费用;戴姆(2000)也认为应积极实施推进交流技术和农业信息链管理的建设。斯迟拜(W.Schiebel,2002)从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农业产业链,并进一步阐明了采用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方法,具有降低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成本、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等显著功效。Starbird(2005)提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虽然在供应链上的分布不均匀,但是通过精细设计的食品供应链契约制度能够有效的分离质量安全和质量不安全的生产者。Warcosp.Karipidisa等(2009)研究了消费者因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而对小规模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
目前,国外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很多,并且他们侧重于对农业产业链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农产品质量控制这些方面的研究,国外农业产业链在物流、信息化等方面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但是国外对于具体某一果品产业链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石榴产业链及其产业链优化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没有。
二、国内石榴产业链的研究动态
(一)产业链研究动态
“产业链”概念可以说是源于国外而兴于国内。根据蒋国俊考证,我国首次提出“产业链”这个词是在姚齐源、宋伍生(1985)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这篇文章中。正式提出产业链的概念是傅国华(1996),之后蔡宇(200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链的理论构架与产业链形成、产业链绩效、产业链运行三个核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国栋、王宁(2006)以博弈论为基础,研究了产业链的稳定性问题,主要从利益分配是否合理这个视角研究的,并对产业链中各成员企业间的收益问题提出了分配方法。产业链作为一个中国化的名词,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很多,但对产业链的涵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们主要是从产业集聚、价值链等方面来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关于产业链内涵的观点如下表(表1)所示:
表1:产业链的内涵
目标成本管理是在企业预算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它以管理为核心、核算为手段、效益为目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形成一个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通过提高企业管理素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做到少投入多产出、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管理办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实行有效控制。
一、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意义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为在竞争的浪潮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应同时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向市场提供高质量、多品种、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降低产品的消耗和成本。从微观角度看,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主要靠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材料消耗及各项费用,即进行成本管理。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对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起指导作用,真正做到事前规划有目标、过程控制有依据、成本分析有标准;而且成本责任区域明晰后,便于落实责任人并考核责任人的绩效。最重要的是,面对压价让利白热化的市场环境,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有利于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把握项目投入产出的全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
目标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成本控制的方法,而是一种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综合的方法。不论是在制造还是在服务成本方面,可进一步得到效率的提升。
二、目标成本的制定
目标成本法引入市场价格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对产品利润进行计划和成本管理,所以大多目标成本以售价和产品毛利之差来固定产品目标成本,售格通常由市场上的竞争情况决定,而目标利润则由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财务状况决定,即:目标成本控制额=产品售价—预期的毛利额,这比较适用于成熟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只能用控制一定毛利额的方法来确保企业正常运转。
另一种则是通过控制产品成本以达到控制目标成本来实现产品毛利额的方法,即:预期的毛利额=产品售价—目标成本控制额,这适用于产品开发期、发展期,产品盈利能力较强,企业一般不担心产品盈利能力差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及发展。
目标成本控制额一旦确定,企业必须保证实施,全员全过程参与实施是控制完成的重要手段及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如:经过努力控制2008年、2009年集团圆满完成目标成本控制8000万元指标,为公司完成国资委目标利润做出贡献。
三、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及途径
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为起点,确定产品的一个容许成本,产品和过程设计被用来降低成本,从而达到目标成本。它在关注内部成本效率的同时,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将成本管理活动延伸到整个价值链,由此可见,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管理。
(一)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
1、产品市场行情引导的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往往通过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减去期望利润来确定成本目标,价格通常由市场上的竞争情况决定,而目标利润则由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财务状况决定。
2、关注市场导向、顾客需求
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由市场驱动。顾客对质量、成本、时间的要求在产品及流程设计决策中应同时考虑,并以此引导成本分析,这也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一大亮点。
3、关注产品与流程设计
在设计阶段投入更多的时间,消除那些昂贵而又费时的暂时不必要的改动,可以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争取到时间就是控制目标成本的有效方法。
4、生命周期成本削减、效益最大化
目标成本管理关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格、使用成本、维护、修理成本以及处置成本。它的目标是生产者和后续拥有者对产品生命周期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实现双赢。
6、产业链分析
对产品进行产业链分析,特别是集团企业,产业链分析显得特别有意义,有时候单看中间一个产品,产品已无盈利能力,但从产业链总价值分析,还是具有生产的可行性,如:用氯仿生产F22产业链,由于今年市场行情不好,化工产品售价一降再降,氯仿产品毛利已是负数,如用简单的毛利额进行决策,氯仿产品已不需要生产,但如从产业链总体效益分析,总体效益还是不错的,正常生产整个产业链产品有利于提升集团效益。
(二)目标成本的途径
目标成本既然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控制管理方法,必然注定控制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主要执行途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