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免疫学的认识

免疫学的认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26 15:01: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免疫学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R25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37-01

失眠,中医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现代中医多称之为“不寐”,也称之为“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1中医失眠症病因病机研究

1.1先秦时期

《内经》中把失眠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明确指出“阳不入阴”是失眠症的总病机,“气血虚弱”是失眠症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导致失眠的外部条件;“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是治疗失眠的总则。

1.2汉隋唐时期 东汉末年,张仲景将失眠称为“不得眠”、“不得卧”,并创立了多首延用至今的名方,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的黄连阿胶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的酸枣仁汤等。

1.3宋金元时期祖国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治疗方剂日渐增多。在《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定立化痰清热、化痰镇惊、养心安神等治法,药用温胆汤、益荣汤、心丹、寿星丸等治疗。金代刘河间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懊惯虚烦不得眠》篇中指出“懊懊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佛郁于内而气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或凉膈散;口燥,错语不得眠,五苓散、黄连解毒汤;烦心者凉膈散”。元代朱震亨在《丹溪手镜·不得眠卧三十七》篇说“胃虚则不得眠。心虚则不得卧。汗吐下后不得眠,栀豉主之。日烦夜静,姜、附主之……不眠。少阴病,心烦不得眠,宜黄连阿胶汤。大热错语不眠,宜黄连解毒汤。下利而渴不眠,宜猪苓汤利其水。吐下后,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导其热”。

1.4明清时代

如明代戴元礼在《证治要诀》中独设“不寐”篇云:“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伤寒不寐,当于活人书中自惊悸以后诸证,亦可用温胆汤加或同金银煎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去取之,导痰汤加石菖蒲半钱尤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不寐》篇指出不寐分为“无邪而不寐者”和“有邪而不寐者”,并提出以“养营养气”和“去其邪”为主治,随证采用“半夏汤、三阴煎、补中益气汤、五福饮,七福饮,天王补心丹、归脾汤,寿脾煎。张璐于《张氏医通》中云“不寐有二。有病后虚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人不寐。虚者,六君子加枣仁。痰者,灵枢半夏汤。虚劳烦热不得眠,酸枣汤,或酸枣仁一两炒研,水煎绞取汁,下米二合煮糜,以生地五钱捣汁入,更煮过,时时服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竹叶石膏汤。水停心下不得眠,茯苓甘草汤。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从郁结痰火治。大抵胆气宜静,浊气痰火扰之则不眠,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三钱,炒枣仁一钱五分,立效。

2现代中医研究

王睿认为肝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肝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肝藏血和肝主疏泄,两个生理功能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许红l。’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失眠患者多有急躁易怒、易激惹、心中烦乱不安等情志障碍,并且从肝论治失眠后症状有明显好转。黄晓辉等认为肺的功能失调也可引起失眠,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神,亦可以间接通过影响肝、脾的功能而致心神不安或失养,最后导致失眠。此外,失眠症还与五神的病理改变及情志过极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导致失眠的病因主要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劳倦过度。其中尤以情志所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

篇2

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之一,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其最重要、最突出的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对已患冠心病者,高脂血症可促进冠心病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的发生。我国人群血脂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其升高幅度却很惊人。因此,积极预防、治疗和控制血脂异常已成为心血管病预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研究指出,尽管很多人都听说过血脂异常,但在血脂异常者中能早发现、坚持治疗、并治疗达标者仅占10%;特别是冠心病患者中达到治疗目标值的更低,只有5%[1]。由此可见,公众乃至一些医务人员在血脂异常的认识上的确还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1 片面性地认为血脂异常就是高血脂

很多人认为血脂异常就是高血脂(即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实际上并不准确。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转,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由于后来逐渐认识到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称为血脂异常更为全面准确。

2 片面性地认为没有症状就没病

很多患者只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症状就没病,但是血脂异常素有“隐身杀手”之称,这是由于其临床表现隐匿,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症状,不易被人们觉察,故而才有如此“酷称”,这才是它最大的危险性。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两方面,即脂质在真皮内沉积引起黄色瘤以及脂质在血管内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但除眼睑处的黄色瘤易被发现外,其他的临床表现均不易被察觉。其最重要、最突出的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对已患冠心病者,高脂血症可促进冠心病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的发生。因此专家建议:凡是成年人在体检时都应注意有无黄色瘤、角膜环和高脂血症眼底改变,最好每年进行1次空腹血脂谱检查,至少应每5年进行1次,以便早发现,早防治[2]。

3 片面性地认为1次血脂化验结果升高就是血脂异常

实际上影响血脂化验检查结果的因素很多,到医院化验前务必注意下述的几种情况,才能保证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如果第1次化验检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应当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血脂,最后请医生帮助确定高脂血症的诊断。

血脂化验前必须注意的以下几点[3]:

3.1 禁食 采血前1 d晚10∶00开始禁食,次日早上9∶00~10∶00采取静脉血,即空腹12 h以上晨间取血。

3.2 取血化验前的最后一餐应注意 忌用高脂食物;不饮酒, 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血浆富含三酰甘油(TG)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导致化验结果有误差。

3.3 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 血脂水平可随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如:创伤、急性感染、发热、心肌梗死、妇女月经、妊娠等。

3.4 不要服用某些药物时检查 如避孕药、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氯噻酮)、激素类药物等可影响血脂水平,导致检验的误差。

4 片面性地认为调脂对人体有害,弊大于利

社会上曾经盛行过“胆固醇浓度过低可减少冠心病,但可增加出血性脑卒中,也可能诱发癌症”的说法。这种说法纯属空穴来风,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后来大量的临床试验彻底了这一谬论。调脂药(如: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也称为他汀类药)的作用机理为:减少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加速循环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或中等密度脂蛋白(I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清除,此外还可抑制肝内VLDL的合成。试验证明:这类药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明显,同时也降低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因而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 但不会增加脑卒中,长期用药也不会增加癌症危险[4],使用者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5 片面性地认为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不需要治疗

很多人片面性地认为只要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结果正常就不需要治疗,这是一个认识上的大错误。在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往往是“一刀切”――只把TC高于6.24 mmol/L(240 mg/dl)标为胆固醇升高。研究表明:不同人群胆固醇升高的诊断标准及所应降至水平不同,如:患过心肌梗死、糖尿病或做过冠脉搭桥的患者应把LDL-C降至2.60 mmol/L(100 mg/dl)以下,而危险性较低的人群则为3.12 mmol/L(120 mg/dl)或更高[5]。总之,患者人群不同,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和调脂的目标水平就不同,了解调脂治疗的理想目标和控制水平,争取血脂水平达标才是调脂的主要目的。因此患者是否需要调脂,要因人而异,应该按照专科医生的医嘱执行。

6 片面性地认为血脂化验正常后即可停药

临床调查显示,血脂化验正常后,如果患者减少调脂药的用量或停药,往往引起血脂再次上升,不利于稳定疗效。因此,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低于50 mg/dl,患者不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少用药的剂量或停药,应坚持长期综合治疗。目前高血脂还不能根治,患者一般需要终生服药[1]。首次服药6~8周检查1次,其后每2~3个月检查1次;若血脂已降至并保持在理想水平,可每半年至1年检查1次。活动性肝病不能服用他汀类药物,若是有因饮食过量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则应控制饮食、保肝治疗、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同时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2003,7(25):169-175.

2 庞文跃. 冠心病高危患者强化降脂治疗的临床意义―IDEAL试验的启示.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6.

3 赵水平. 临床血脂100问.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2-106.

篇3

一、教材分析

《人体的免疫防线》是九年义务教育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人体对疾病的抵御》第1节的内容。第1节内容较多且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可按内容分成3课时。本节课从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苹果皮对细菌的防腐作用,来模拟人的皮肤对疾病的抵御,使学生直观而形象地了解了人体的免疫防线,并通过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组讨论与反馈矫正,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节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本章知识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免疫防线、抗原、抗体等知识,再通过阅读“计划免疫”的资料,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民族主义自豪感,使之成为一个在知识、能力和情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皮肤、呼吸道与消化道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眼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经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精神;通过日常卫生常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人体的免疫防线。

四、教学难点

理解免疫的发生机理。

五、教学过程

在课前,老师要准备好苹果等实验材料,将学生5~6人分成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

1.交流展示

老师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所做的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人体的免疫防线》。

2.互动探究

(1)用4个苹果分别模拟人体皮肤的不同状况,使学生直观了解免疫防线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人体的免疫防线。

(2)通过学生对问题“这个探究能验证你的假设吗?这个实验能说明皮肤是人体的免疫防线吗?”等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都相对简单,学生都能轻易答出。

(3)学生观察课本第43页“图23-1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结构示意图”后,让学生讨论人体除了皮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防御措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不但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而且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还具有杀菌作用。

3.学中质疑

学生对皮肤是人体的免疫防线很容易接受,但消化道、呼吸道看起来在人体内部,为什么跟皮肤一样也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呢?

4.精讲点拨

教师出示一根空心管,问:空心管的内外壁都跟外界接触了吗?学生很容易回答:是!教师再讲解:如果把空心管比作人体,那么空心管的内壁相当于人体的什么结构呢?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空心管内壁相当于人体的消化道与呼吸道内壁,都能与外界来的物质直接接触,所以都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5.互动探究

如果细菌等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人体还有抵御措施吗?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但对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疑问。

6.学中质疑

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是由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它们在什么时候起作用,如何起作用的?

7.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第45页“炎症与发烧”的资料,学生就理解了上面的问题。

8.反馈矫正

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将第一道防线中的皮肤与消化道分泌的杀菌物质与第二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混为一谈,事实上二者是不相同的,这一点虽不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但有必要交代清楚。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杀菌物质一定是第二道免疫防线产生的吗?学生通过讨论后,可得出结论:杀菌物质有的是第一道免疫防线中的皮肤与消化道黏膜产生的,有的是第二道防线中一些组织器官产生的。

9.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即人体共有两道免疫防线,第一道由皮肤、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组成,第二道由存在于体液中的蛋白质和血液中的白细胞组成。

10.迁移应用

(1)人体的眼睛看起来很脆弱,为什么很少生病?

答:眼睛分泌的泪液中含有溶菌酶,能够杀死细菌。

(2)如果皮肤受伤,有人喜欢用唾液进行清理,这样做科学吗?为什么?

答:当然是科学的,皮肤可以分泌一些杀菌物质,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能够杀死细菌!

(3)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和第二道免疫防线,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答:①注意卫生,防止病原体侵入;②加强个人锻炼,提高人体免疫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