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27 16:05: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效学习方法分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效学习方法分享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105-05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现有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涉及诸多影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还缺乏深入研究。[1-3]本文分析了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影响因素,采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识别了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因素,为改善多媒体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

1.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因素

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导者,对多媒体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因素包括:①多媒体教学主动性,即多媒体方式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态度。傅俭[4]调查发现,一些教师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将多媒体教学理解为将课本搬上屏幕,这种简单的替换使多媒体教学只能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②多媒体操作基本技能。一方面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多媒体课件开发软件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多媒体课件及设备应用技能,如投影仪的开机顺序、视频展示台上各个按钮的使用、控制台上各个设备的切换按钮的使用等。胡玲[5]认为很多课件属于文字的复制与粘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些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讲授时只顾操作,不能根据学生反应进行互动,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因素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它包括:①课件与板书的配合。王娟[6]认为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黑板教学,应该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内容的特殊性,将两者结合起来。②注重课堂互动。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没有进行积极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授课方式很难达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③把握课堂节奏。魏文忠[7]认为如果教师对教学节奏控制不好,容易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记笔记困难,课上只能听教师叙述一遍,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包括:①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减轻课上负担,提高学习效率。陈卫东[8]指出:学生提前做好预习,能够避免出现课堂上急着记笔记而影响听讲的问题,能够把握重点和难点,改善多媒体教学效果。②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内容在屏幕上得以生动地体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4)课程因素

多媒体教学效果与课程直接相关,有些课程适于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而有些课程并不适合多媒体授课方式。薛红肖等[9]认为一些基础理论类课程,由于蕴含着严谨的推理、缜密的思考、精确的演算和逻辑的判断过程,如果用屏幕显示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 就会显得机械、呆板,难以体现教师生动形象的引导思路,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

(5)课件因素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课件制作质量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金燕[10]经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课件的外观形式,如字型搭配、色彩搭配、图像搭配的评价和教学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黄秋生[11]指出: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需要、艺术效果、谋篇布局、形式多样、资源共享五个方面都会影响其应用效果。

(6)环境因素

影响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朱守业[12]研究指出:如果不及时更新与维护多媒体硬件设施,就容易造成屏幕不清楚、电脑突然死机或黑屏、话筒杂音较大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多数教师缺乏多媒体教学基本能力。建立健全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可以避免多媒体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进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从教师、教学设计、学生、课程、课件和环境6个维度选取17个因素,形成了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上页表1所示。

多媒体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DEMATEL分析

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以国内6所高校(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建筑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化工学院)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为85.2%,有效问卷169份,占回收总数的94.4%。

1.分析确定直接影响矩阵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得到直接影响矩阵(如上页表2)。

2.计算综合影响矩阵

运用MATLAB软件计算规范化矩阵G和综合影响矩阵,得到综合影响矩阵(如表3)。

3.计算影响度H、被影响度L、中心度M和原因度U

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H、被影响度L、中心度M和原因度U(如表4)。

4.绘制原因-结果图

根据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关系表,笔者应用Origin 8.0软件绘制出原因-结果图(如下页图)。

5.分析结果

由图中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有8个(位于0线以上),依次为教师教学培训(a16)、多媒体操作基本技能(a2)、多媒体准入与日常督导评价(a17)、多媒体设备的投入(a14)、多媒体教学主动性(a1)、设备日常维修及可靠性(a15)、课程类型(a8)和学生课前准备(a6),它们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主导因素。按影响度大小排在前四位的因素为教师教学培训、教师多媒体操作基本技能、多媒体准入与日常督导评价、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为了改善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对这些要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原因度小于0的影响因素(即结果因素)有学生学习兴趣(a7)、课堂节奏把握(a5)、注重课堂互动(a4)、课件表现形式多样化(a10)、课件整体设计规范且结构清晰(a11)、课件外观符合视觉效果(a9)、课件与板书配合(a3)、注重资源的扩展链接(a12)、课件与教材匹配(a13)。其中,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节奏把握、注重课堂互动、课件表现形式多样化位居影响因素的后四位,受其他因素影响最大,是多媒体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注重课堂互动(a4)、课件表现形式多样化(a10)和课件整体设计规范且结构清晰(a11)的中心度处于影响因素的前三位,是多媒体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1.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不能只是粗放式的操作技术培训,还应该在教学应用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下功夫,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使教师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需要加强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因为多媒体不论功能有多强大,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和局限性,而传统教学也仍然存在许多多媒体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专家个人体验、一线教师介绍个人经验等方式,介绍多媒体授课经验和技巧,真正提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

2.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

开课前根据课程特点、教师的授课经历、学生人数等来确定是否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避免由于课程内容不适合用多媒体、主讲教师缺乏多媒体教学能力等所带来的问题。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制定教学督导与评价制度,通过专家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方式及时发现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建立多媒体教学激励机制,通过多媒体教学大赛、多媒体教学改革专项基金等方式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

篇2

一、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定位

1.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普通高等学校也越来越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普通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个定位是科学合理的,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会对其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是普通高等学校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所处的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这需要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来加以解决。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便出现了继续教育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发展的新趋势。普通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能够解决在生产中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够开发出新产品,能够进一步提升生产与管理方面的效益,这使得继续教育与当地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和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形式,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继续教育所肩负的主要职能。继续教育只有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产业结构的布局情况和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进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充分肯定了继续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本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指的是终身化与社会化的教育,这种从学校不断地拓展到整个社会当中的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地通过教育来完善自己,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营造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然后进行定位。普通高等学校中蕴藏的数量可观的教学资源,能够在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中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对学习型社会的积极倡导及相关政策的推行,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背景,所以,普通高等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紧紧抓住自身的发展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积极促进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和谐互动。

3.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层次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够培养出社会不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立后,为了能够继续加强办学的适应性,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不断调整继续教育培养的具体目标。当前,高等教育处在一个大众化的阶段,市场上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随着生产方式逐渐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大量的就业岗位需要更多的专门型的人才,这是发展继续教育的动力所在。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普通高等学校要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要以社会需求作为中心,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的专门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的人才而言,专门的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其应用性与技能性。所以,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认清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变化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在所设立的课程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继续教育突出的标志是办学层次。办学层次主要是针对人才的培养层次来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其中的学历教育包括了高中起点的专科、本科、专升本以及在职的研究生等,而非学历教育的层次则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岗位的培训等。办学层次的定位,指在确定培养多种层次的人才结构并且给予较为合理的位置,也可以这样说,继续教育培养的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渐多样化,对继续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特色的要求,各个普通高校所承担的继续教育功能是有差别的。不同的普通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的不同差别,反映出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服务方式的不同。每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其办学层次不可能都那么完备,这需要确定好办学的层次,不断地积累办学经验,进一步完善办学的条件与水平,并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被社会认可。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办学层次不能和办学的质量、办学水平相一致,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由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二、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1.普通高等学校要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正式发展规划之中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摈弃过去那种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继续教育的观念,将继续教育看做是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来抓,使普通高等学校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实际上,继续教育为普通高等学校提供了很多的社会资源,是普通高校与社会进行连接的重要纽带。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将继续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将其视为高等教育向社会的延伸与继续,不断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这种延伸,普通高校深深扎根于社会当中,从而获取持久发展的生命活力。 转贴于

2.为给继续教育保驾护航,需要建立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开发专家团队和师资队伍

继续教育呈现出的基本特点是短、平、快。继续教育的课程与学习教育的课程在设置上有一定的区别,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学员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继续教育的专家队伍来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精心的策划编排,这些专家要具有自身的业务特长,并能够熟悉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与社会和生产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能够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还要积极创造多种条件,进一步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继续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教师不断改变原先的授课模式与思维模式,积极寻找适合专业技术人员所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最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信息充实到教学当中。教师还要善于积极收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将先进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并结合相关的科研课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应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面向各个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品牌方面的优势,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让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能够和企业、教育的对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培训活动,使继续教育能够进一步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在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普通高等学校要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的发展实际,大力加强和行业各界的联系,想方设法拓展办学的渠道与形式。

篇3

关键词 排球选项课 合班教学 影响因素

一、前言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男女合班上体育课在小学阶段出现.但随着学生的生长发育,男女青春期的先后到来,学生的性别意识进一步强化,在初高中阶段又采取分班授课的形式,有的学校虽仍采用合班上课,但学习的内容、组织安排等又严加区分,男女之间没有起码的交流与沟通.进入大学阶段,由于男女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兴趣、爱好、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两性差异,男女分班上课似乎成为高校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实践练习,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动作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锻炼能力,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实施。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各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造成学校师资不足,场地器材受到限制,势必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依照男女大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怎样上好男女生合班体育课,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分析和研究的一大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石河子大学排球选项课班级的同学分男、女、年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其中男生152名,女生137名,分别来自分班和合班上课的两个群体。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校排球教学、心理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有男女合班分班授课的相应研究做综述性分析。

2.数理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常规的分析处理和归类统计。

3.实验法

在教学实践中,将抽样对象分为男女合班和男女分班上课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排球选项课的考核中,学生的基本技术考核成绩,男女合班上课比男女分班上课有着明显的优势。男女和班上课的班级学习的积极性上也较男女分班上课的要高。合班上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在合分班两类授课形式下,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男生均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态度,但合班男生更为积极,男女生态度上均趋向于认为男女合班比分班上体育课利大于弊;在体育学习注意力的调查中,合班授课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注意水平明显高于同年级分班上课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

三、结果与分析

(一)合班教学的优点分析

如今,学生在各种活动尤其是体育比赛时,若女生在现场呐喊助威,便会在男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潜在的力量,使其信心、勇气、能力明显增强,比赛或考核成绩也会相应提高。虽然目前对于要求男女分班教学的做法引起一些争论,但对于教学资源不足还不能完全进行分班教学的学校来说,合班教学仍为大多学校所采用。因此,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高中阶段采用男女合班教学也是有其优势的。

1.自我意识的体现

由于大学生生理趋于成熟,异性的制约作用在心理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已不再像初中生和高中生那样好奇和盲动,更多的被自我意识所取代。在排球课上,讲究动作的质量与效果,不甘落后,追求动作的准确性和完美性。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只要把握住这一心理特点,把这种潜在的力量转移到课堂练习中去,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引导,就能在体育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排球教学中的侧重点应放在技术技能的指导上,不必在组织学生活动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体会与自我评价。

2.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合班教学,男、女生愿意表现自己,但又怕暴露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它的矛盾性。这往往被误认为练习的主动性差。一般在排球课教学中,男、女生项目的安排基本一样,只是要求和动作规格不同。在教学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已掌握动作的学生经常是反复练习,越练兴趣越高,自我意识很强。而动作未定型的学生则不愿在他人面前练习,而动作失败后心理上产生一种障碍,对以后的练习有一种惧怕心理。针对自我意识的矛盾性,教师应在组织教法上、场地的安排上多下功夫,运用启发、引导、循序渐近的教学原则,加以鼓励和帮助。

3.群体意识的体现

群体意识是自我作为群体成员后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无论班集体还是小集体的成员都具有义务感和责任感。分班教学中虽然教材内容与教法上能得到统一,且有一定的竞争性,但学生缺乏群体意识,总认为是两个班合并在一起,在其它体育活动中又须分开,不易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团结互助的品质。合班教学时,有些教师把男、女生的练习界限分得很清楚,女生不参加男生的活动,或男生比赛女生观看,导致女生缺乏竞争意识和群体意识。例如,在上排球课时,我曾把男、女生编在一组,比赛中男生则对女生产生特别的关照和爱护心理,得球后也不再单单表现自己,而是和女生有了组织配合后进攻扣球。女生在男生的影响下,充满自信心,掌握技术的程度相应提高,对比赛规则理解进一步加深。进而提高了自我意识的进步,推动了群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完善。

4.自我意识的再发展

进入大学阶段,男、女生心理和生理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体能、形态等方面出现较大的差异。男生能理解女生,关心照顾,注意自己的仪表,语言和行为;女生则多注意自己的参与性、能动性和群体意识。排球课上虽然男女生爱好不同,但是男女合班在交流上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排球课中在练习的时候,男女间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对各自的弱项可以互补,教师在教学组织上要做到有松有弛,有的放矢。应充分了解学生,经常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学生选择排球课有两种倾向,第一种是学生本身对该项目有兴趣,渴望进一步提高其技术水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刻苦地学习。而另一种选项倾向则是学生本身无任何运动特长,或由于受选项人数的限制,或受开设选项课程的约束,是被动的选择,因而这类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表现出技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由于男女合班上课,为他们提供了比平时其它科目所不能提供的表现机会,创造了一个充分展露自己运动能力和被外界认知的环境。采用合班教学形式首先可以提高男女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男生更易于接受合班上课形式,并在活动中表现更为积极,技能水平提高明显。同样,合班教学形式也有利于女生自身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尤其是教学内容与男生相同或相近的提高更为显著。其次,合班教学形式是现有体育教学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合班不能代替分班,分班也不能“一统天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男女组合形式,充分发挥合班与分班的优势与特点,教学效果更佳。这也为排球课的组织形式多元化并存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

由此看出,男女合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排球选项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教育,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

(二)合班教学的劣势分析

男女生身体形态的不同以及生理解剖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其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素质的不同。男女合班时,则可能出现某一内容或训练方法适合男生,却不适合女生;而迁就了女生就满足不了男生的运动负荷量,而且也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教师在男女生混合上课时,教师只能关注到男女生的差异,很少能够关注到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 而在男女生分开上课时,教师就可以关注到同性别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学对象单一,区别对待,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钻研教法,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这样就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会更多的技能技术知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排球教学大纲中,男女生要求的技术难度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一般女生动作较男生简单,难度小,要求低。如教学比赛和扣球练习。在教学中如果教法不妥,势必会导致项目安排上的矛盾和不协调,从而使得男生在某些项目上“吃不饱”,而女生在学习训练中“吃不消”,不利于整体教学的同步进行,直接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班时,在相互的注视下,他们不好意思做动作,担心动作错误或不协调而遭异性嘲笑。女生不好意思显露曲线,含差,希望表现出娇弱文静的形态;男生爱出风头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男、女生性格不同又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实际安排中,常会出现游戏中的“顾此失彼”。分班教学就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三)上好合班课应注意的教学方法

1.安排好教材内容

编定教学计划时,应争取在每节课安排男女生同类的教材内容,如果不能做到,也要避免一堂课同时出现三个以上不同类别的教材内容。

2.应照顾女生的特点

男女生合班上课,应充分考虑到女生的特点,既不能让女生 “男生化”,也要避免男生出现“吃不饱”现象。必须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加强对女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提高她们对排球的欣赏能力;消除女生思想顾虑,培养她们学习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3.采取分组轮换教学法

在男女生同堂的体育课中,尽量采取分组教学法。一般采取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的分组教学。如安排教学任务相同的课堂练习,在讲授方法上要区别对待,女生注重技术、技巧、协调的练习,男生注重技术、力量、速度的练习。同时,应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分组轮换的教学方法手段,便于教师全面的观察与指导。

4.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体育骨干在体育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于老师的讲解学习快、掌握快、身体素质好、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并能配合教师做示范性技术动作。所以,在体育课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积极分子的作用。在分组教学中当教师在指导另一组练习时,体育骨干可带领另一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四、结语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男女分班占主流的背景下,要驾驭好男女合班教学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应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同时在合班教学中要求教师备课细心充分,态度认真热情、技术全面等等,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合班“异性互注效应”和技术互补的优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MALLAT T, BODNAR Z, BAIKER A. Preparation of promoted platinum catalysts of designed geometry and the role of promoters in the liquid-phase oxidation of 1-methoxy-2-propanol[J]. J Catal. 1993.142(1):237-53.

[2] HAYASHI H, KIKAWA K, MURAI Y. Competitive oxidation of 1-and 2-propanol catalyzed by titanium silicalite-1 and the application for selection oxidation of 1-methoxy-2-propanol to 1-methoxy-2-propanone[J]. Catal Lett. 1996.36(1-2):99-102.

[3] 钱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