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16:04: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商业银行行业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

篇1

二、商业银行的文化架构

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抓好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商业银行实力的必然要素,也是商业银行开拓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塑造良好的物质形象为基础,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

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有限的资金做到物质建设的整齐、朴实、统一性。按照总行统一规划的标识,进一步搞好营业网点建设,突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电子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做好广告宣传,为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突出经营业务重点,抓好业务经营管理,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这一核心工作。抓好存、贷款工作,尤其在贷款工作方面,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放谁收的原则保证清收责任目标的落实。

行为文化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第二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作为商业银行的主体,其广大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因此,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主要包括:

1、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激励员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2、通过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进而使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提高,使其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与时俱进。

3、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进而在共同的积极气氛下,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文化建设。企业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具体分为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银行要靠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用适宜的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员工,规范经营行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良好、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必然的。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级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把制度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项管理工程有章可循,使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其他文化组成部分的顺利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商业银行精神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内容和文化理念。它主要包括企业理念、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行为准则、企业道德、员工格言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企业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企业价值观。员工从进入商业银行开始,就不断被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所熏陶、影响,在经过同化、内化等过程,逐渐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趋于一致,并最终将企业价值观融合为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使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价值观优良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的结成及员工归属感的形成。进而使员工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绩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样,它给企业带来的

效益也是长远而巨大的。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核心文化的构建。核心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和经营发展战略。价值观主要由银行精神、银行经营宗旨、银行哲学、员工信条、职业道德等构成。银行精神是整个企业及其员工精神风貌的总体反映,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银行哲学是银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职业道德是调整员工与银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员工信条是倡导员工行为的标语或口号;经营宗旨是银行经营的最终追求。构建好核心文化,一是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经营宗旨、哲学、精神。二是要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营效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构建出具有导向、激励、规范、聚集、渗透五大功能的核心文化。

篇2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篇3

国外学者方面,罗伯?帕森认为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改革,进行转型性发展,探索多层面的经营策略,从而来应对多变的市场格局和激烈的行业竞争。国内学者方面,刘良认为在网点经营改制方面应该优化网点布局,改革网点管理制度,从而提升网点效能,促进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网点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对一些商业银行各个网点进行走访与调查,发现其网点的经营方面具有的主要问题如下:

1.网点布局不合理。网点的布局不太合理,从农业银行网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老商业区,老经济区等地方。然而近几年,城区发展的方向逐渐向外移动,边缘地区新建大量小区,但是网点的建设和调整却滞后于优质资源的整合步伐,与太原市的城区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导致新型的区域网点稀少。

2.网点人员配置不全面。部分营业网点没有设置业务咨询区域和配备专门相关的咨询人员。对于客户的相关咨询缺乏专业人士的解答与引导,使得客户在办理相关的业务中存在一些不便。经过走访与调查发现太原市农行小店区南内环网点没有配置大堂经理,导致缺乏对客户的有效识别与维护。

3.网点功能不高效。市内各个分行网点内部的自助机具,以及一些现代的金融服务性工具,如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其使用效率较低。据调查,农行2008年一季度共办理业务36964543745笔,其中柜台业务276845733895笔,占77.3%;自助业务82324545笔,占22.66%,其中:电子银行122869笔,电话银行545678笔、自助业务649586笔,分别仅占全行柜面交易业务量的3.2%、1.3%、18.2%。

三、营业网点的现存问题的原因探究

通过对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调查与走访,发现其网点经营方面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缺少有效监督内控机制。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层次的划分和具体分工有些不太合理,存在管理者不负责,不尽职,工作态度懒散的情况,从而使得单位的相应规章制度难以完全落实到位。

2.考核机制和惩处机制不完善。银行内部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与指标,相应的激励机制欠缺,物质精神奖励不足,惩处界定不清,动力推动的效应也发挥不够。经过调查发现太原市工行杏花岭区桃园北路支行在激励机制上有些不尽完善。

3.员工培育机制不完整。员工内部培训欠缺,员工形象塑造不足,致使网点员工工作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相关工作技能,服务质量欠缺。通过走访与调查发现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支行的实习员工并没有进行统一着装,影响了网点的外部形象,给顾客视觉上带来了一些杂乱的感觉。

四、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1.科学的进行网点布局与选址。商业银行网点的布局主要影响要素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观察到,多种综合要素都会影响到网点。以成本效益原则,网点精简原则为主要的行为指导标准来符合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客户需求。

2.注重网点员工素质培养。对网点员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有效培训,定期组织其进行业务学习与技能考核,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给员工提供充分发挥自我的平台与机会,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督促其不断进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

3.完善人员配置与管理。根据网点具体的业务性特征和服务的岗位设立相关的位置与岗位,明确具体的职责。其次每个网点相应的配置大堂经理和专业的业务询问人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