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2 15:33: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众文化的性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81-02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文化与语言的教学被割裂开来。在涉及到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时往往避重就轻,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虽然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与语法知识,甚至超越了大纲规定的要求,但在语言写作与表达中他们常常从既有的国语文化思维中立足,语言表达与写作始终得不到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这是对异国文化无法理解与运用的结果。
一、背景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在日常英语阅读与写作交际中发现虽然没有不认识的词汇与不懂的语法,但是在理解上始终不到位,这其实是对异国文化知识缺乏的结果。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如果对背景了解不清楚,就很难灵活自如地使用英语。因此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与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
1.文化背景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文化背景知识带给学生崭新的认识体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兴趣激发作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欲望。而英语学习热情的调动能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学。我国大学英语课本选材对知识文化背景教学日益关注,在潜移默化的知识熏陶与感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氛围,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与水平提升。
2.文化背景的学习了解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英语的日常运用与表达,但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也使得中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忽视对背景文化差异的关注则往往在日常交往中出现尴尬。因此只有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日常的英语表达交流中不误用与误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见面交谈话题的差异,中国人更喜欢追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及收入,而这些正是西方所忌讳的,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很容易侵犯别人的隐私,导致话题矛盾的产生。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而大学英语教学背景文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元。例如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称谓,正确地使用问候与告别语,熟悉英语交际中的体态用语,学会选择不同性别的亲昵称呼,了解英语国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表达,学会正确地表扬赞美别人,理解英语国家中的日常缩略用语,了解不同节假日的表达与庆祝方式等,这些都是背景文化知识的细微层面,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关注,才能真正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才能做好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的灵活切换与表达自如。
1.以社交礼仪的学习促进文化背景的学习。在日常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检验英语学习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语言表达。而在与外族人进行语言表达时则需要掌握他们的基本社交礼仪,相较于语法表达的错误,社交礼仪的错误表达往往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带动文化背景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应以专题方式开展礼仪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真正置身于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通过练习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升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效果。
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实质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着眼培育全面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1]。武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它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无论从其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欣赏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学生索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武德
中华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武术有一种简单的生存格斗技能,吸收儒、道、阴阳、人文哲理等思想,形成富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拳术运动。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结晶。历代武术拳师都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德”字放在个人修炼武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德”行为主线和核心的道德规范。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千百年来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形成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行为准则。习武者按照武德来修养身心,规范言行举止,品评社会的善恶。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它根源于羞恶之心,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标准。同时,“义”也可理解为秩序、等级,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有胆量,不畏惧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武术界非常重视尊师重道、谨慎择徒、出恶扬善、勤修苦练、重义轻利的儒家仁学精神。而现代所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素质教育
学术界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理想人格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括。[2]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恧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息、有道德、寿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武德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武术既是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功能,而且还可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品质。这些意识形态的精神要素和内外兼修的运动特色,是其它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服从意识
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尊师”指的是尊敬师傅长辈,虚心求教;“道”的含义有三层,其一是涵养、道德、修养,其二是传授、教授,其三是练武规律。习武者必须在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前提下,接受师傅的传授,认真探索练武的规律,在师傅长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尊师敬长是武林中必遵的礼仪,不允许有违抗师长的言行。弟子在师长面前,言行非常恭敬、谨慎,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弟子日后技高艺精一筹,也不得狂傲无礼,否则,将遭到武林的指责和不容。对师兄、师弟、朋友也有必遵的礼仪以区别长幼、相互尊重。过去弟子拜见师傅要行叩头礼,拜见长辈行叩头礼,弟子不得违背师傅长辈之言,不得无礼犯上,不得违犯门规。这就是尊师重道的典型表现。在《武术汇宗》上篇曾有记述,少林寺要求门徒“各守规矩,苦磨功夫,执守遵照。尚有违犯,责打戒尺四十,晓众游擂,儆戒下次。如重犯者将三等责罚”。近代以来,各门各派的规矩礼数已不如旧时之严厉。但无论如何尊师重道仍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遵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并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行动指导的群体,因此,要尊敬党和人民群众;要遵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以高尚的德和神圣的法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锻炼,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真实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我们要借鉴武德中尊师重道的道德准则,对广大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尊师乃中华传统之美德,大学生要以尊师为礼仪,做到尊敬父母、师长、领导。另一方面,武林中尊师重道的另一层含义是遵守门规、听从师父教诲,其实质就是遵守服从四个字,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队伍,理应以遵守服从为天职,服从领导,服从安排[3]。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的最积极的观念文化,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过程中中华武术有着较大的用武之地,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在武林人士身上,这一优秀传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少林寺有歌诀道:“罚惩恶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洪门昭告成员:“吾宗之练习此术(指洪家拳),乃有爱国思想存于其问。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许多武林人士都是这样,象反秦复楚的项羽,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以及“灭洋”的众,均出身于武林,是武林爱国爱族的杰出英雄。他们既不畏惧凶恶的侵略者,也不畏惧残暴的统治者;既不畏惧恶霸地痞,也不畏惧土匪强盗。这种不畏牺牲、不畏强权,不畏压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嵌入了武术文化之中,在武术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将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效武术课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同时又何以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结的有效教育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武术课教学的重要任务。[4]
(三)可增强体质,磨练意志
要练好武术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而武术练习又可发展人体的灵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如武术长拳中有许多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等动作,经常练习,可有效地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能力。武术套路练习时要求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功力的密切配合,对神经的调节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武术动作的方向、结构、路线较复杂,还能有效地刺激和改善大脑的功能。长期的实践证明:练习武术对增强体质、改善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合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人选择,特别是在中小学推广有助于青少年儿童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自身身体素质,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习武者体悟武术真谛的保障。拳谚讲:“未习打,先练桩”,“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一日功夫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习武先练桩,习武要先练基本功,练基本功和站桩为学拳之始,练桩时间“由少至多,倦则稍息再站、酸苦至极点时才能休息”。武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好的,要从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坚持练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例如练长拳的腾空动作,必须持续练习,一旦停止一段时间训练,技术水平不但进步不了,还倒退至原来的水平,甚至比原先水平还差。经过长期的武术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经受得起各种挫折、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造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亚运武术套路等,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不仅包含丰富多彩的精湛技术,而且还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哲学、伦理学、军事学、中医、宗教等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如许多拳种强调的“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后发先至”和“内外兼修”等拳理要求,都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阴阳辨证”、“五行生克”、“八卦生化”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中国武术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及对习武者的“仁、义、礼、信、恭、俭、让”等要求更是中国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在传统武术中的深刻反映。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等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直接反映[5]。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自身人格修养等各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进行武德文化教育,让学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利斌,卢年桥,张建军,夏玲,李世生.高校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6,(2).
[2]曲宗湖,扬文轩.学提体育教学撂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积淀、流传,影响人们生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赋予了一个民族深厚而睿智的思想,民族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等都被涵盖其中,并且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在无形中受其支配。高等院校的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批判地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2.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改善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没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结合当前大学生道德现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如爱国主义情怀、诚信品质、艰苦奋斗精神等,应该将其中的精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校教育整个过程,用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内省式教育法、陶冶情操法、实践教育法等,可以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不断凝聚、更新、整合,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我们将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与时展、现实社会、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实践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的教育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提炼出了进取精神、包容精神、博爱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一系列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用这些民族精神武装头脑,可以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思想渗透
文化历来都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元的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由此带来很多的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涉世未深、信仰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而言,全球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熏陶感染,能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