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德育的重点

幼儿德育的重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16:09: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幼儿德育的重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幼儿德育的重点

篇1

二、如何运用适当的方式来进行语言教学

(一)让语言在情境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和学习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通过周围可观的环境来获取学习,而幼儿实际的交流表达又是从人与人交流中实现的。让幼儿在一个活跃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沟通、获取、体验与家人、玩伴、老师,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就变得至关重要。让幼儿在各种情景中学会去表达,这就需要在家长和老师在其生活的家庭和学习的幼儿园里,提供更加真实的各种语言模拟环境,让幼儿可以在成人帮助下,运用他们所学习的语言。

(二)让游戏表演成为促进语言发展的动力

孩子在幼儿阶段有着超高的模仿表演能力,尽可能地让孩子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语言训练,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使其言语能力更加发达。例如:“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的游戏,让孩子们每人说出一句放学后或假期在家最想帮爸爸妈妈做的事情,让他们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还有“我会讲故事”让孩子们简单表述听过的故事,可能表达上不完整,意思不是很清晰,但是老师要鼓励大胆说出来,不仅可以让孩子自信,更愿意去表达。

(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原则

怎么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是针对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缩小幼儿之间的学习差异,但是我们对这种幼儿个体差异教学中做得不够细致。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差异去具体的由幼儿去交流,平时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自由交谈、互动等,让幼儿想说、敢说,从而提高语言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提升。

三、幼儿语言的特点分析

从现有的幼儿教育来看,如何找到适合幼儿学习语言的方式就必须针对幼儿语言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来满足幼儿语言教育的实际需要,幼儿语言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幼儿语言的不确定性

语言是人类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幼儿语言通过有目的性、有计划、有组织的熏陶,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具有交流能力,语言的规范为了幼儿今后的表达得到更系统的规范和学习。通过对周围成年人语言的规范,让孩子学会最简单明了的话语,更容易表达自己。幼儿由于年龄原因,不会懂得哪些语言适合他们,适合学习,家庭成员和幼儿园老师的语言规范就会给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二)幼儿对语言的表达欲望强,接收新词快

幼儿在表达上有着强烈欲望,他们愿意说、愿意去交流,学习新鲜的词汇特别快,模仿力强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愿意去模仿别人的话语,不会过滤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及语言,这就要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加强词汇语句的锻炼,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能力表达上,促使幼儿语言得到提升,由于孩子接受新鲜事物比承认要快得多,做好新词教学训练,在运用上融会贯通,促使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三)幼儿语言发音不清,表达含糊听不懂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幼儿言语表达上没问题,但是一些发音不清楚,很多语句听不清,孩子很迫切的表达,但是周围的家长和老师却不知道幼儿要表达的意思,这就要家长和老师配合,多去训练孩子的发声,一些重点词的读音,特意地训练幼儿的基本发音,达到准确的发音,让孩子有自信,敢说并勇于表达。

四、结论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语言是人与人实际生活和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幼儿语言的特点来分析,如何制定方案让幼儿语言的到更好的锻炼及表达,尽可能地摒除幼儿个体的差异,做到教学方案的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要随时改进优化,因材施教让幼儿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有效的语言表达是幼儿以后实际生活与人沟通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有着一定的影响,老师记得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挖掘幼儿身上的语言特点,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让幼儿语言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与运用。

参考文献

[1]江卫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1).

篇2

受“双基”教学的影响,不少幼儿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幼儿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意识不仅仅是会计算、会证明,更重要的是能推测、判断、主动发现、体会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能“数学化”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数学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服务。

幼儿数学意识的培养应从幼儿生活出发,尽可能挖掘和提供幼儿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幼儿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工具,从而培养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要结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幼儿在游戏、玩乐、生活中感知和应用数学。如通过观察,感知奶瓶、饮料瓶的不同形状;通过大人与小孩的比较,感知大小、差异、相似和分类;通过定时喝奶、吃饭、睡觉,知道日夜的交替;在玩水、玩沙和涂色的过程中,感知体积、面积的存在;通过在地上爬行、挪动物体的过程感知距离和重量的存在;在玩积木、堆房子的过程中建构空间观念;在准备生日晚会计算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的过程中,感受对应、数概念以及加减运算;在玩“大灰狼与小白兔”的游戏中,感受“1与多”以及数的合成与分解等。

二、注重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是通过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结构的发展。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建筑材料,那么数学思维就是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数学知识是固有不变的。而数学思维可以使其构建的建筑物千变万化。幼儿学习知识是难以穷尽的,而他们一旦具备了迁移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则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实现。例如:曾有一个幼儿在完成“给棒棒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而且每次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重来。到后一阶段,他开始用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的依次往下排,因为他知道,他每次拿的最短的棒棒一定比前面所有的长,同时必定比后面的短。这说明他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如果教师把排序的“正确”方法(每次找出最长或最短的排在前面)教给他,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序列的逻辑观念,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幼儿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某种知识或技能,而是要在充分的操作和尝试中有所领悟。

实际上,数学内容很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幼儿能找到那一发――数学的规律,那么,大部分的内容就可以通过推理而获得。例如:在学习“等分”这一内容中,幼儿从分饼(目测分)到分彩带(对折剪断分)再到用方形或圆形纸分(对折),幼儿在这一活动中理解了“二等分”的原理、规律,自然就能迁移出如何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等。幼儿探索、发现、总结和应用的全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运用操作法指导幼儿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因为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对数字3的认识,教师告诉幼儿这个数字是3,并出示3个实物,数给他看,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已经掌握了3的概念,幼儿只有在对3个物体的反复摆弄中才能把数字3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把3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理解3是所有3样东西的集合,真正理解3的含义。

在使用操作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正确地使用操作法。个别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操作法理解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他们的教学程序为:教师讲解――提问――幼儿动手操作练习。操作往往是在讲解知识之后出现,作为练习知识的手段,这恰恰颠倒了操作法的顺序,正确的教学程序应是:幼儿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形成概念,其次,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学具、材料,使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安排充分的操作时间,认真观察、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在幼儿操作之后,展开充分的讨论,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归纳。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不直接教幼儿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幼儿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

四、将幼儿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中,教师应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进而让幼儿理解数概念。

首先,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如:幼儿周围的人有“高”的、“矮”的;外出乘车有“大”的车、“小”的车;分点心可感受“1”和“许多”;分杯、勺时能感受一一对应:家中的衣服,有爸爸的、妈妈的、我的,有春季的衣服、夏季的衣服,有不同布料的衣服,可让幼儿感受分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增强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的意识,引导幼儿在无意、有意中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培养幼儿的数感。

其次,将教学过程生活化。由于幼儿乐于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我们就应尽量使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一要提供来自生活的学习材料,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为部分数学操作材料,既受幼儿的喜爱,又具有变通性。如:火柴梗、废旧纽扣、花生、玉米粒等,幼儿可以用来拼搭图形,进行点数、排序、比较、分类等;二要情节设计贴近生活,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情节引导下展开的。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情节是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幼儿的兴趣会更浓。如:请幼儿按穿鞋子的种类排队,进行分类、排序记数、比较、制作标记等训练。

再次,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与愉快。如:商店游戏“逛超市”,幼儿由认识超市物品――摆放超市物品――购物,从中可掌握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巩固加减运算知识。又如:“铺路”活动中,幼儿在完成“铺路”的过程中,可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幼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大大激发了其学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五、宽容幼儿“不正确”的学习行为

篇3

随着iPad、iPhone和Android终端等移动产品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儿童教育类应用越来越多地得到家长和商业公司的重视。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9月25日,苹果应用商店提供的应用为1,257,119个,其中教育类应用95065个,而教育类应用中约有80%是面向儿童使用而开发设计的。苹果软件中国市场top200的教育应用中,有112个为针对儿童开发的应用,并且以语言与阅读为主题的儿童教育类应用最多,占到了41.1%,其中又有一半为英语学习应用。

在这些针对儿童的英语学习应用中,绝大多数应用都植入了游戏的元素。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是语言学习的理想方式。本文以一款剑桥大学开发的iPhone软件“元音达人”为例,分析游戏元素在儿童英语学习软件中的应用。

“元音达人”的学习内容非常简单:判断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其操作也非常简单,小猫头顶有一个元音发音,用户在两个单词之间选择点击对应这个发音的正确单词。原本很枯燥的语音练习,在加入了游戏元素的设计下,变得非常吸引人持续学习。其不同于传统学习和测试的主要优点有:

一、抓住注意力

一只戴着红色围脖的小萌猫,在音乐中扭动屁股。每做对一题,小猫就欢快往上跳一个台阶,并且在头上出现星星光环。若答错,萌猫遭到电击,失去一条生命。电击时候有逼真的兹兹声,让人心惊胆战。每次通关过后,萌猫所在的背景环境都会变化,游戏场景会渐渐从地核进入到外太空,视觉上始终保持新鲜感。这种生动和新奇感,有利于持续抓住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儿童继续学习。

二、打分机制

传统的学习测验得分,都是围绕着错误扣分。标准满分是永远达不到的期望值,错误越多,就离满分越远。每一个错误都让人增加沮丧、打击积极性。而游戏得分恰恰相反,从零分开始,每答对一题就往上加分,过关级别越高,每道题的加分幅度越大。能让儿童始终处于不断加分的心理推动中。

三、限时奖惩

小猫的头上有一个甜甜圈,随着时间逐渐融化,直至小猫站立的台阶消失、小猫丧命一条。因此题目出现时,儿童需要在甜甜圈融化之前尽快做出反应;并且选择越快,得分越高。对差异的计分精确到零点几秒,激发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学习者在多次重复后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对语言学习的训练尤其关键。

四、闯关设置

小猫初始生命只有三条。答得太慢或答错,都会失去一条生命,生命用尽即游戏结束。连续答对10道题,或者通关一次,则会增加一条生命。每完成20道题,就通关一次晋升“等级”。这个“等级”就成了一个清晰且实际的努力目标。在一步步完成的进度中,给儿童即时的成就感。这种设计,将全部的学习任务整齐地分布在整个游戏中,然后让整部游戏引导学习者逐步达成一个大目标。

五、成绩排行榜

像其他的闯关游戏一样,游戏记录“玩家”的最好成绩,以及游戏分数排行榜。竞争机制本身是很难直接引入课堂教学的,而在游戏过程中能自然地实现,提供给学习者一种攀比的成就感。激发不断超越自己历史成绩和同伴成绩的愿望。

“元音达人”共设15关,每关20个单词,共计连续300个单词,其中有大量的重复单词,反复判断a、e、i、o、u五个元音字母的正确发音。这如果在一张试卷中,几乎无法坚持完成。而因为加入了以上游戏元素,儿童不但可以坚持完成,并且会高度集中注意力,不断提高判断速度。语言学习本身的特点,就是需要大量的简单重复和反复记忆。游戏的植入,让现实语言学习中大量枯燥重复的练习变得不再枯燥。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部分儿童语言学习的应用中,都会植入一些游戏元素的原因。

利用打分、闯关、排行榜等游戏机制,实现对学习者重复练习的激励。这只是发挥了游戏在外语学习应用中的一部分优势,游戏元素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语言学了需要重复简单练习和反复记忆外,另外一大特点是有高度的场景性,这恰恰是ARG(Alternate Reality Gaming)和RPG(Role-playing game)游戏机制可以满足的条件。类似的场景游戏完全可以应用在英语学习中。儿童作为游戏中的一个角色,用阅读、测验、对话等和小伙伴们查找问题、购买装备、商量策略等。用游戏的机制,边讲述情节边通关,学习者会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做练习。

对儿童外语学习类游戏应用发展趋势的展望:近年来,教育游戏在国外的学校中使用越来越普遍。通过良好的设计,充分利用游戏的特点,能把学习与兴趣和动机的激发机制相融合,从而能让传统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更吸引人。因此,语言学习与游戏的结合,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从市场的角度看,教育游戏实际上是游戏产业的拓展,教育类应用的付费意愿也很高。外语学习类的教育游戏应用既可作为传统语言教育方式的拓展和有效补充,或许也能为看似趋向饱和的游戏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