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世界遗产文化

世界遗产文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5-15 16:30: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世界遗产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世界遗产文化

篇1

在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立项重点课题“依托北京世界遗产,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十二五”立项课题“在课程中进行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视野聚焦在世界遗产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相结合,依托学校周边世界遗产地故宫等教育资源,用北京的世界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我们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中融入世界遗产教育,在校本课程中积极开发了多门类的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积极建设三级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进行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

1.学科教学渗透

通过培训与指导,我校有23位涉及13门不同学科的老师在本学科的授课中进行了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例如:化学老师在讲解《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青铜器、陶瓷、景泰蓝等国宝的主要成分和加工工艺为媒介,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宝贵历史遗产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并通过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会给世界遗产造成损害的化学过程和化学原理,初步了解相关的文物修复、保护方法,增强保护世界遗产的使命感。物理老师在讲解“气化和液化”知识点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前探究作业“了解故宫宫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和其外形、选材”,提出了问题:“古代宫殿中没有空调,为什么还能使人感到凉爽?”

此外,我校还举行了“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多学科综合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初二全体学生在各科教师的协助下,成功地将课堂移到故宫,进行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走进文化大课堂――故宫》的活动。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语文课文《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任务,而且进行了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地理等多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在课程中进行世界遗产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2.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依托周边文化遗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例如:以“我身边的历史――65中校园周边文化遗产探究”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理论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学生围绕故宫、故宫外八庙、皇城根遗址公园、北大红楼、皇史晟等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知名人物和周边年长的居民进行采访。最后,学生们将调研结果整理,制作成展板在学校展出,并为学校其他学生进行了讲解。

在社区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小组走进社区,耐心辅导居民制作中国结,进行茶艺表演等。世界遗产小组的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王府井等热闹的街头发放自制的世界遗产知识宣传单,向公众宣传世界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加入到保护世界遗产的行列。

3.地方课程

在地方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校依托周边的世界遗产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活动,如:北京世界遗产地实践活动,故宫研究性学习,故宫外八庙探究学习,故宫、北大红楼中英双语义务讲解活动,等等。

开发校本课程,探讨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途径

1.校本选修课

目前,我校已开设多门世界遗产教育校本课程,如“我们的世界遗产”“剪纸”“中国结”“世界遗产教育与故宫双语导游”“世界遗产教育与国学”“世界遗产教育与故宫实践活动”“对联赏析”“茶文化与修养”等。校本选修课纳入课表,每周五下午校本选修课时间定时开课。

我校教师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初、高中学生的校本教材,如《我们的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国结》等。“十二五”期间,我校教师编写了《世界遗产教育――故宫实践活动》《世界遗产教育――故宫双语导游》《茶文化与修养》等世界遗产教育的校本教材。

学生们说:“通过对文化遗产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仅使我对国内外的名胜之景有所熟悉,更增进了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希望我国的这些文化精髓得以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会肩负起把它传承下去的这份责任。运用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去发现更多值得保护的、珍贵的遗产痕迹,使我国的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2.遗产地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经过较长时间的故宫义务讲解员培训学习后,到故宫做义务讲解员,向游客讲解故宫,宣传中国的文化遗产。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小组成员参加故宫博物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到遗产地当志愿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故宫义务讲解服务。

通过遗产地实践活动,同学们从最初对文化遗产的懵懂理解到热情投入的宣传,从面对同学羞涩地不敢张口到站在故宫的大殿前,充满热情地面对众多的中外游客侃侃而谈,他们经历了很多,也在活动中长大成熟,成为我国遗产与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同学们在学习体会中写道:“当讲解完成之后,看到游客们满意的笑容,听着他们的称赞,那种从未有过的强烈的成就感,永生难忘!听着他们说一定会保护世界遗产的承诺,我觉得自己尽了身为志愿者的义务。”

设立中学生世界遗产日,形成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为了广大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我校将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中学生世界遗产日,自2007年至今,我们已经成功地举办了7届中学生世界遗产日。每年的遗产日都会精心确定主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争当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传承世界遗产,践行人文奥运”“探寻文明根源,传承民族文化”等,并根据当年主题组织全校范围的世界遗产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开展的活动有:征集我校“中学生世界遗产日主题、口号”;世界遗产知识竞赛;世界遗产知识讲座;绘制“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条幅长卷;昆曲、古琴欣赏;编织中国结、剪纸;故宫义务讲解员实践;“博物馆进校园”展板展示;学生自制展板――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宣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旅――故宫综合实践探究”的综合实践课展示;在学校操场组织世界遗产游园会活动,模拟故宫、鼓楼、北大红楼、宣仁庙、凝和庙、普度寺、皇城根遗址公园七个文化遗产地的讲解宣传和遗产地绿色环保的宣传;全校世界遗产教育主题中英双语演讲比赛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园活动,等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园活动中,我们根据中学生特点,挑选学生容易动手操作、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如面人、脸谱、风筝、毛猴、烙画、泥人、吹糖人等,请北京非遗促进会艺术大师现场表演、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师生们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体验互动活动。通过我校中学生世界遗产日活动,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受益匪浅,实现了对全校普及文化遗产教育的目的。利用本土文化遗产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成为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使者。我校的世界遗产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了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收获

1.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世界遗产教育讲座、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宣传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的意义,从内心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价值。中学生是未来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他们的世界遗产保护意识增强了,才能带动整个社会保护传承世界遗产。学生在学习文化遗产特别是本土文化遗产时,从中感受到先人的伟大和睿智、历史的荣辱以及人类文明的足迹,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诚和历史责任感,从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2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one of th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factors of the heritage city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carrying. The related work on the research of NDVI is summarized at first. Then, we give a NDVI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regions and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The primary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 the NDVI in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reg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when the studied regional radius is from 20km to 60km, and the NDVI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regions when the studied regional radius is from 60km to 200km;the NDVI of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regions is more discrete, and the NDVI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is more concentrated.

Key words:heritage city;city region;environmental background;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1-21(7)

环境是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环境研究关注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综合体,本文将考察两类遗产城市即世界遗产城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外部世界,并比较两者环境背景的异同,本次研究选取的环境背景要素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被定义为近红外波段与可见红光波段数值之差和这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值,即NDVI=(IR-R)/(IR+R),是指示大尺度植被覆盖和植被生产力的良好指标。根据李双成对相关研究的分类,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关于地表植被覆盖时间变化的趋势分析,以像元、区域抑或类型的一元回归的斜率表征植被是否“变绿”的研究;关于植被特征反演和估算,获得植被覆盖度、净第一性生产力、生物量和物候期的特征值的研究以及关于NDVI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用相关分析定量表达NDVI与气温、降水等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1]。其中关于地表植被覆盖时间变化趋势的研究如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主要植被类型NDVI变化规律研究[2];关于1983—1992年中国陆地植被NDVI演变特征的变化矢量分析研究[3];关于1981-2001年中国西北干旱区NDVI变化分析研究[4]等。关于植被特征反演和估算的研究如基于NDVI的中国天然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研究[5];关于利用NOAA AVHRR植被指数数据集分析黑河流域季候特征研究[6];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7]等。关于NDVI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如关于AVHRR 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研究[8];关于中国西北地区NDVI变化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研究[9];基于小波变换的NDVI与地形因子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研究[10]等。从理论上来讲,“NDVI 变动于-1-1 之间,NDVI 数值越大,表明植被的覆盖程度越高,植被活动越强,在冰雪覆盖的地区,NDVI 常常为负值,在戈壁沙漠地区,受下垫面信息的影响较大,其值不稳定,常常不能真实反映植被的覆盖状况”[11]。

1 方法与结果

1.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世界遗产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分布数据,数据根据世界遗产城市联盟官方网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站以及GOOGLE EARTH等资料整理而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研究采用比利时VITO研究所提供的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SPOT VEGETATION NDVI),其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旬,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是1999-2008年间的数据。在研究之初,首先对1999-2008年间比利时VITO研究所提供的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整理出来的数据成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全球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和全球年内各月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其中前者是10年间全球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平均值,而后者则是根据10年间对应月份全球归一化植被指数整理出来的平均值,共计12各月。为消除地表非植被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将定义NDVI值大于 0.1 的地区为有植被覆盖地区,而NDVI值小于0.1 的地区为植被稀少地区,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合适的NDVI值进行取舍。

关于遗产城市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的采集,主要涉及到面数据,以我国的世界遗产城市苏州为例,如图1所示,本次地域研究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20-200km,共计10个,这里只选取其中三个,图中1为20km地域半径时的苏州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图中2为100km地域半径时的苏州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图中3为200km地域半径时的苏州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本次研究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

1.2 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

全球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总的来说,赤道两侧是全球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最高的地区,其次为西欧、北美东南部、东亚地区以及大洋洲东部沿海地区,本次研究选取了不同地域范围(20-200km)来研究世界遗产城市地区的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数据采集并整理的成果如图2所示,格网中数值是世界遗产城市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空间统计平均值,在后续的研究中不做说明即指这些研究地域范围的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值,格网颜色深度代表了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高低,颜色越深表示所代表的植被情况越好。

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内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柱状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致来看,随地域研究半径的增加,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柱状图正态分布的特征也越明显。

将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情况的相关统计量整理如表1,具体包括算术平均值(MEAN)、均值标准误差(S.E.MEAN)、置信上限(U.C.E.MEAN)、置信下限(L.C.E.MEAN)、中位数(MEDIAN)、最大值(MAXIMUM)、最小值(MINIMUM)、全距(RANGE)、标准差(STD.DEVIATION)、方差(VARIANCE)、峰度(KURTOSIS)以及偏度(SKEWNESS)等十二项内容。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随地域研究半径的增加,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算术平均值由20km时的0.368下降至200km时的0.291;标准差由20km时的0.152上升至40km时的0.164,此后开始下降,直至200km时的0.158;峰度值为负,其由20km时的-0.594下降至200km时的-0.840;偏度值也为负,其由20km时的-0.434上升至200km时的-0.182。此外,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中位数及四位分布整体趋势如上所示,随地域研究半径增加,由20km时的0.397下降至200km时的0.297。

1.3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

总的来说,西南省份、东南省份、华中省份以及大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比较高的地区,而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西北省份在内的地区是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比较低的地区,其他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同样,本次研究选取了不同地域范围(20-200km)来研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数据采集并整理的结果如图4所示,格网中数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值。

与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同样,研究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内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地域研究范围内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柱状分布图如图5所示:

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情况的相关统计量整理如表2所示: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随地域研究半径的增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算术平均值由20km时的0.335上升至200km时的0.342;标准差由20km时的0.099上升至200km时的0.109;峰度值由20km时的正值0.232下降至200km时的负值-0.182;偏度值为负,其由20km时的-0.203下降至200km时的-0.700。此外,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中位数及四位分布整体趋势如上所示,随地域研究半径的增加,由20km时的0.337突变至40km时的0.360,此后基本维持不变,稍有增加。

2 比较与结论

根据上述关于遗产城市地区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研究成果,可以对世界遗产城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环境背景做初步了解,两者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算术平均值的比较当中。如图6所示,整体来看,以60km半径为分界点,小于60km半径的研究范围区间世界遗产城市地区植被情况整体高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大于60km半径的研究范围区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植被情况整体高于世界遗产城市地区。

世界遗产城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中位数及四位分布情况比较如图7所示,总体来说,世界遗产城市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更为离散,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更为集中。

遗产城市地区是人类文明的空间简史,本次研究比较了世界遗产城市地区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环境背景要素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情况,以期从全球视角对我国国情尤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环境背景情况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 李双成,赵志强,高阳,等.城市植被覆盖变化可预测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定量递归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8,(6):1243-1251.

[2] 李晓兵,史培军.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主要植被类型NDVI变化规律研究[J].植物学报,1999,(3):314-324.

[3] 朱文泉,潘耀忠,龙中华,等.基于GIS和RS的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以中国内蒙古为例[J].遥感学报,2005,(3):1-10.

[4] 李秀花.西北干旱区LUCC与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能值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5] 郑元润,周广胜.基于NDVI的中国天然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J].植物生态学报,2000,(1):9-12.

[6] 卢玲,李新,程国栋.利用NOAA AVHRR植被指数数据集分析黑河流域季候特征[J].中国沙漠,2002,(2):187-191.

[7] 李正国,杨鹏,周清波,等.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J].生态学报,2009,(11):6216-6226.

[8] 李本纲,陶澍.AVHRR 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J].生态学报,2000,(5):898-902.

篇3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