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程评价体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07-01

课程考核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业务水平和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驱动力。构建科学、规范且富有成效的课程考核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对课程考核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才能获得准确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背景

2011年,国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专业在学校领导下,深入贯彻教育部文件,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教改首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彻底改革。软件专业联合企业,按照职业的岗位要求,重新序列化出课程内容,并按照工作任务的复杂度,将对应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完整工作过程。每个阶段都先进行相应单门课程的学习,后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并结合职业认证考试要求配备阶段性模块综合理论考试,初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为了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切实、可行、有效、公平、公开、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案,从而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效,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程体系,构建一个适用、合理、有效、灵活、开放考核体系,让考试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测,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让学生查漏补缺,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让考试成为检验学生阶段性成绩的工具、学习提高的节点、学习积极性的驱动力、学习创新的源泉。同时对教学质量形成反馈,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行业认知和专业素养。

3 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

面向岗位需求,结合教改课程体系,将各阶段、各个课程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类别课程制定相应课程考核方式和细则。课程考核除了采用传统的学校考评的模式,还将引进企业参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学校考评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以督促学生持续学习提高为目标,面向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考核内容的专业化和系统全面。学校考评面向所有课程。

企业参评是从企业引进考评专员参与课程考评。企业考评专员由我专业优秀的毕业生担任,他们了解高职学生的学情,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想迫切接触企业的心理需求,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并成功实现了学校到企业角色的转变,并在企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所以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业的各个阶段提供有效指导。该方式适用于课程设计、阶段性综合项目实训课程以及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拟采用网络成果考评、远程答辩考评和现场考评等方式。网络成果考评是基于一套网上考评系统,学生完成阶段性成果或形成创新作品,将作品的综合演示放在网上,企业考评专员根据作品演示和本阶段的教学目标给出评价,并结合职场给予指导;远程答辩是基于网络,实时演示、提问、回答并实时给予评价和指导;现场考评是企业考评专员和学生面对面,通过参与学生的软件产品会或观看学生作品展示或者学生的一个周期内的现场工作表现给出评价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成绩替换课程成绩。

按照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将学生所有专业课程分为四类,普通课程类、综合实训课程类、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综合考核类,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类。本论文仅限于研究前三类课程考核方案,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不在该论文研究范围内。

各类课程考核方案研究。(1)普通课程类考核研究。普通课程由平时考核、重点章节考核、综合设计三个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从考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及课堂表现方面进行细化考核;重点章节考核是对各个重点章节进行过程考核;综合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按照题目或者根据兴趣完成一个小作品,然后将作品演示及功能简介放在网上,由老师和企业考评专员组成评定团,并根据本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评分或评定等级。

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用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成绩来置换。

(2)综合实训课程类考核研究。综合实训课程是每个阶段的模块学习结束后,结合行业能力要求,为学生定制的阶段性实训项目或工作项目。由平时考核、项目成绩和项目三个部分按照不同比例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团队合作、沟通、创新思维等方面;项目成绩由教师从项目功能实现、代码编写规范性、项目架构、用户界面等方面按照一定比例考评,项目成绩是学生将课程作品上传到网上,由企业考评专员评定成绩。

(3)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考核。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综合考核是防止漏掉交叉课程知识点,提高学生扎实的理论专业基础,让学生逐步过渡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而设置的。该部分强调理论综合性,拟采用在线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结束即得到个人考试成绩。

4 结语

基于现行的教改课程体系,采用校内考评、企业考评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过程考核和岗位能力考核,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加大了学校和企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了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龙伟.渐行渐近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4):1-3.

[2] 周广林,刘凤臣,韩鹏,等.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2):158-160.

[3] 杨正校,郑广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方案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6):67-69.

篇2

【中国分类号】G4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jsjyyb--150)

1.引言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素质教育的序幕,虽然素质教育已唱响多年,其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校的学生只是头戴“素教”的光环,仍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对于这种现状,究其原因,是缺乏与素质教育相应的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的评价机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步伐、制约了课改的深入!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它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弊端,致使我们的教学改革被引入迷途。建国以来的历次基础教育改革,皆因为没有把握住“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致使课改的效果打了折扣。

2.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看,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神意,而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导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2.1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观念转变不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仅仅关注了对知识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个性品质、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的评价.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都是教师,在评价中体现“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观念。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课堂,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评价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反应、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成果的参照物。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的特点,是有违新课程的理念的。

2.2教师的评价语言太单一,没有起到激励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表现为:单一、模糊、缺乏激励、引领、提升作用。我们教师课堂中用得最多的评价语是:“好”、“对”、“很好”、“不错”。可是学生好在哪里?对在哪里?一个简单的“好”字,“对”字是不能给学生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的。

2.3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老师等十分少见。即使偶尔有学生之间的互评,他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有的学生只挑同学的缺点,否定优点,这和上面说到的我们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3.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而教学评价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教学评价在新课程实施中不但具有激励作用和导向性作用,而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鲜明特点,我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应做以下改变:

3.1重新确立评价的立足点,评价的立足点从教师转向学生。

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习的。

3.2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评价形式从单一变为多元。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要求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重点必须由结果向过程、由成绩向态度、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规范、量化和评比,评价标准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构成。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不足,关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传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发展的机制,抓住了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描述性的发展性评价。质化评价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实的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人性化优点,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3.3改变评价的主体,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衡量,有必要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自我评价常常会有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偏高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会在内心上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和业绩,作出如何改进和如何完善的决策。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其实也是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评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实际上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

3.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 。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上,教师除了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须增加对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另外,教师还必须设计完美的提问,让思维延伸到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住本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它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和反思课堂评价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59-01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可以这样说,新课程实施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程度。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好课?”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使教师根据评价指标组织教学,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笔者就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希望与同仁一起讨论、商榷。

一、构建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意义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课堂教学现实进行客观测量、分析诊断、综合评定以及提出指导建议的价值评判过程,它是教学实践的一根指挥棒。通过课堂评价,以检验教学过程中课改理念是否得到贯彻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实践。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落实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构建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标,以教学目标和有关教学理论为依据,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评价,首先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对评价内容的界定,也是开展评价的依据。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课堂教学的规范和质量尺度,是教师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指针,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二)科学性原则。评价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目标的实现和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权重分配,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数据处理的方法必须科学合理,使评价结果可信、可靠。

(三)导向性原则。根据课改要求,选定评价指标,引导教学活动向正确方向转化。

(四)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确定,必须使评价可行,评分易操作。因此,指标体系中的要素多少,评分办法的粗细,必须从实际出发,便于评价人掌握与使用。

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新课程课堂评价指标,重点落实了“两个转变”,促进了“两个发展”。

(一)“两个转变”为:

1.从关注教师的“教”真正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真正体现“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新课程理念。

2.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传统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常常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是教材的重点是什么,教学的难点在哪里。思考的重点也常常是导语的设计,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作业的设计等一些教学的具体的细小环节。不难发现,这是一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做法,而学生经常被作为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的群体来认识。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独特的、活动的人。一节课,设计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就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课堂常常不是静态的,而是鲜活的;教学也往往不是预设的,而是创生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生活。教师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两个发展”为:

1.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关注学习发展性(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以及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这些改变对于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正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要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使之更客观、更实用、更完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