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腋窝体温(检测10min)超过37.4℃可定为发热。我科是封闭式管理的精神科男病房,于2013年12月~2014 年 1月发生一起群体性发热事件,经过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未出现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94例患者,入院时体温均正常,年龄22~48岁,于2013年12月25日出现2例发热,到2014年01月03日共出现21例。均行鼻咽部分泌物甲流、乙流病毒测试,测试排除甲型流感的可能。经积极治疗及有效护理后,多数4~5d体温降至37.3℃以下,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我院精神科封闭式病房原设有危重症、一级护理区域,二级护理区域,现加设发热区域,确保各区域均有独立的就餐、洗漱、排泄设施,不存在公共区域,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将发热患者置发热区内隔离,直至体温连续3d~37.3℃以下。发热区内进行每日两次紫外线空气消毒,30min/次,保证病室清洁通风。禁止探视住院患者。工作人员均戴口罩,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手消毒,督促病区所有患者勤洗手。对发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单独用1:200漂白粉消毒后丢弃。所有病房每日早晚各通风30min,紫外线消毒30min。
2.2 体温监测和发热的护理 按时监测体温,每4h监测体温并记录,体温39℃时,要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同时给予酒精擦浴或遵医嘱药物降温;如 果体温>39℃时,患者有明显畏寒,严禁物理降温,以免体温不下降反而升高,甚至诱发患者寒战导致体温过高[1],此时应请示医生给予药物降温,并观察患者出汗情况。患者高热伴大量出汗时,指导或协助其用温水擦身,及时更换干净、干燥的衣服及被褥。同时给其多饮淡盐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2.3 药物治疗 ①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bid,1颗/次。板兰根冲剂 3 次/d服用。②部分咳嗽、咳痰患者,加用头孢曲松钠和川贝枇杷膏,止咳排痰及预防肺部感染。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定要看服下肚,对有呕药行为患者,服药后,应予卧床休息30min,专人看护。④支持治疗。进食差,高热,大汗者补充水电解质。⑤预防性服药。病房其他患者板兰根冲剂 3 次/d服用。
2.4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质、清淡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饮食,督促多喝水(每日>3000ml),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精神症状致少食者给予劝食,拒食者给予鼻饲饮食或静脉补液,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份摄入。
2.5 心理护理 提供人性化护理,对患者态度和蔼,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变化,向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设立隔离区的原因及重要性,请其配合病区管理;讲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其转归,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分析 ①住院患者人数密集,空气质量偏差,致患者免疫力下降;②事件对象为精神病患者,病房环境相对封闭,空气不够流通,当出现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极易传染、扩散;③精神病患者意志行为和感知觉障碍,同时不能随着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④精神病患者对身体不适耐受力强,对身体异常反应感受减弱,当进行体格检查和问诊时,容易导致主诉症状与实际病症有出入,导致医护人员错误判断,不能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控制扩散。这些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群体性发热的几率。
3.2治疗护理难度大 首先病情观察难度大: 患者常不知道表达或者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躯体不适,造成护士对患者病情的忽略。另外疾病所致,患者自制力、合作度、依从性都差,对进食、测量体温、服药、打针这些基本的治疗都不能很好配合。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去做这些基础性的护理工作。
3.3隔离难度大 除严重言行紊乱,有严重自伤、伤人毁物(或潜在自伤、伤人毁物)及扰乱医疗秩序者置于单间管理外,其余患者均实行集中管理。患者长时间受封闭式管理,活动范围狭窄,且精神病患者合作程度低,很难使其仅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活动,致使有效隔离的难度大。
3.4 护理要点 ①有效执行药物治疗是护理的重点。尤其是控制精神症状,确保患者服药到肚,才能让患者有正常的思维和言行,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②做好消毒隔离,保护未感染人群,切断传播途径。隔离出独立的发热区,能解决患者的吃、喝、拉、撒、睡、洗问题未感染患者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预防性用中药以提高易感者对病毒的免疫能力,避免继续扩散。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首先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致病情观察难度大;其次精神科工作繁琐,环境吵闹,易致护士情绪烦躁,所以要求护士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高度负责的态度,用耐心和仁爱之心去仔细、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④心理护理。虽然给予多种途径进行降温,但体温仍会升高,同时因发热、大量出汗、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使患者舒适度降低,患者大多会对治疗抱有怀疑态度;另外板蓝根、柴胡这类中成药气味难闻、外观似农药,精神病患者的多疑症状会使其有种被害感,甚至导致拒绝治疗。这就要求我们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要贯彻发热的全过程。发热初期要提前告诉患者可能发生的症状和情况,使患者放心,能配合治疗。患者如出现各种不适,及时给予关心及安慰。在治疗期间,缩短巡视间隔时间,常询问患者的感受,使其有被重视感,从而拉近护患关系。分散患者注意力,可为其提供一些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看宣教材料等。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言行举止应亲切、和蔼、稳重,给患者安全感,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打消患者的疑虑、焦虑,从而将治疗护理措施更好的实施下去。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153-02发热门诊因为一场人类突发的烈性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大流行而设置。“非典”过后又发生甲型H1N1流感,由于它的重要性而保留至今。由于发热门诊的特殊性,目前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还是显得异常紧张。本文通过调查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其负性情绪进行分析,找出干预对策,帮助发热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发热这一首发症状,减少过度的负性情绪,以利于疾病的恢复和传染病的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发热门诊首次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7~70岁;另从本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抽样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加者意识清晰,能独立完成问卷。
1.2 方法
由发热门诊指派专门护士负责向两组发放医院HAD情绪自评表,包括ZUNG抑郁情绪评价(SDS)表和ZUNG焦虑情绪评价表(SAS)。共发放量表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均有效,有效率为100%。按照《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的有关方法,计算出各量表的粗分,换算成标准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0.0%、52.2%,对照组分别为43.3%、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
研究组焦虑与抑郁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x±s,分)
注:与研究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发热门诊患者抑郁与焦虑发生率均超过半数,明显高于普通门诊患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症状,通常会伴有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多数前来发热门诊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有调查显示,发热门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及个人防护认知不足[1]。许多患者缺乏对发热门诊性质的正确认识,担心被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或担心把自己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而被隔离起来[2]。已经参加工作的患者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发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打乱因而表现为面容紧张,情绪焦躁,甚至出现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加上发热门诊的患者被要求戴上口罩,医务人员身着防护服都夸大了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加重了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负担。
研究组焦虑的标准分均值为(47.26±11.63)分,对照组为(40.38±13.61)分;研究组抑郁的标准分均值为(43.82±13.60)分,对照组为(35.93±12.18)分;发热门诊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程度与普通门诊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热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普通门诊患者。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有很多是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的,焦虑紧张情绪更加明显;他们对传染病缺乏认识,对自己是否有传染病充满担心,能否救治而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又怕在发热门诊会被传染上疾病,以致部分患者不配合治疗和消毒隔离,急于离开。加上发热门诊与普通门诊隔离,周围人群所表现的恐慌、躲避行为或异样眼光使其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这些都加重了发热门诊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策:(1)帮助患者熟悉发热门诊的环境和就诊流程。热情接待每位患者,陪伴患者进入诊室,向其介绍发热门诊的环境。在测体温期间,了解患者的病史,缩短患者待诊时间。(2)对患者进行认真宣教。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传授发热的病因、病理与发热相关的疾病等医学知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人性化健康教育能显著减轻发热患者的负性情绪[3],护士要耐心讲解相关传染病的知识,向患者讲明“非典”、“禽流感”是可以防治的,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诊疗过程中解释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各种检查的重要性,可缓解发热患者就诊及治疗过程中的焦虑心理[4]。(3)要耐心倾听。医护人员要同情理解患者,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对患者心理、情感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用亲切的语言问候患者,与患者谈论轻松的话题,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面对疾病,使整个就医环境轻松愉快。
伴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来的是社会的恐慌,心理干预和医疗救治应同步进行[5]。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首要措施是监控首发病例,切断传播途径,发热门诊肩负着这个艰巨的重任。护士通过谈心和观察,在诊疗护理的全过程对患者进行有目的地心理干预,增强患者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安心地接受隔离治疗[6]。减少患者过度的负性情绪,认真对待发热这种常见但又不能轻视的症状,用平和、乐观积极的情绪主动配合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和隔离防护措施,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协助监控首发病例,防止患者流失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霞,吴琦琦,庄美平. 发热门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认知的调查分析[J]. 医药前沿,2011,1(20):90-91.
[2] 张秋林,徐海燕,周政,等. 发热门诊患者诊疗意识的调查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1):97-99.
[3] 邢竹云,陈春媚. 人性化健康教育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1,32(13):2689-2690.
[4] 陆茸茸,王少敏. 发热门诊病人心理状况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9):98-100.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0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68-01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人体没有特异免疫力,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强,致死率低,临床上以发热、咽痛、咳嗽为主要症状,重症病人可合并肺炎。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我院发热门诊共确诊并隔离治疗了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天,治愈出院14例,占100%,无死亡病例。针对确诊病例在进行及时报告、分开隔离、有效治疗同时并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确诊并留观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14例,其中男14例,女0例,最小20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25岁,体温>39℃的占50%,发热持续1-7天,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于正常。
1.2评估患者体温:高热病人及时给予药物退热或物理降温,呼吸重点评估呼吸次数、频率,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理方面: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减少因社会因素及隔离环境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营养方面: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
1.3护理评估:根据甲型H1N1流感患者症状、体征、临床特点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评价所取得的护理效果。
1.4临床症状和心理问题。
表1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症状与心理问题统计
由(上表)可得,发热是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主要症状,全部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约有90%的患者表现为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精神心理方面有35.7%患者出现恐惧、焦虑。
2.护理问题分析及措施
2.1体温过高。护理目标: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患者不适症状消失。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体温>39℃的患者,每30分钟测一次体温;体温在38-39℃之间,每1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详细记录。②降温处理:体温>38.5℃患者,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处理,体温过高患者,如不适症状明显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体温未能降至正常时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体温
2.2恐惧、焦虑症状。护理目标:患者恐惧、焦虑症状消失,心理压力缓解。
护理措施:①针对确诊并需要隔离治疗的患者,护理时需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因隔离治疗,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②认真做好宣教工作,详细讲解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该病是可防可控并能够治愈的疾病,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3营养支持。护理目标:患者体重未下降或增加。
护理措施:①患病早期多伴有发热、纳差,护理时饮食方面多给予软食或半流食为主,鼓励患者多进食。②恢复期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的水果及蔬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增强患者体质,促进疾病的恢复。③考虑到患者需隔离治疗,不能随便外出,同时没有家人陪护,护理人员要做好临时家属这份工作,满足患者饮食方面额为的正当要求[2]。
3.讨论
通过这阶段的护理工作,我科护理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我们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针对甲型H1N1流感这种特殊疾病,与普通疾病有很大的区别,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重视疾病的护理,同时要关注该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调整护理方案,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整体的护理,身体能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