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生儿科护理总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 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 既可以是生理现象, 又可为病理表现。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 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 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死亡率高, 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 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光照疗法( 简称光疗) 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 主要作用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 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1]。本文回顾性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3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资料, 应用光照疗法治疗, 经过精心的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123例, 其中男67例, 女56例, 孕周36~40周, 体重2.1~4.6 kg, 年龄12 h~30 d。入院时总胆红素210.3~369.4 μmol /L。主要病因:感染因素47例, 围产因素38例, 溶血性黄胆20例, 母乳性黄疸18例。
1. 2 仪器和方法 使用的仪器是宁波戴维医疗公司生产的双面照光新生儿黄疸治疗暖机箱, 其中蓝光灯管的波长425 ~475 nm。对123例患儿均进行光照疗法, 1次/d, 8 h/次。同时根据患儿的病因及病情, 给予相应的病因治疗。
2 结果
12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经过光照疗法和精心的护理, 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 均好转出院。期间未发生医患纠纷, 家属对我们的护理均很满意。
3 护理
3. 1 光疗前护理
3. 1. 1 环境及光疗箱的准备 保持环境清洁, 室温25℃左右。彻底消洁与消毒光照暖箱, 尤其是灯管的清洁, 避免因灰尘而影响光疗效果。同时检查灯管是否正常, 不亮时或超过1000 h要及时更换。预热光照箱, 将箱内湿化箱加水至2/3满, 箱温设置 30~32℃, 相对湿度55%~65%[2]。
3. 1. 2 患儿的准备 注意检查患儿的皮肤, 有无破损, 有无硬肿, 有无红臀,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无损;剪短患儿的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必要时给予患儿带上婴儿棉质手套和小袜;为患儿戴上黑色眼罩防止视网膜损伤;用尿布遮盖会或阴囊防止生殖器受损。常规检测患儿的体温, 喂饱后入箱光照治疗。
3. 2 光疗期间的护理
3. 2. 1 患儿生命体征的护理 将患儿裸放在光疗箱中能获得最佳光照的箱内中央位置, 并记录进箱时间。每小时检测箱温、婴儿体温并记录, 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调节箱温, 控制婴儿温度 36~37 ℃[1], 如体温超过37.8℃或低于35℃, 则应停止光疗[2], 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定时观察婴儿的生命体征, 大小便颜色及性状, 皮肤有无发红、皮疹, 有无烦躁, 嗜睡, 呼吸暂停, 腹胀, 呕吐, 惊厥, 吸吮力, 哭声等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 2. 2 喂养护理 由光照管散热, 使箱内温度升高, 尤其是夏天, 婴儿易出汗, 哭闹, 婴儿的失水就会增加, 及时补充水分, 防止高钠、脱水现象加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早期热量摄入不足, 可增加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从而使胆红素浓度增高, 加速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和发展[3]。因此, 合理喂养, 供给热量很重要。每2小时喂一次, 喂奶时注意保暖。喂奶后让患儿取侧卧位防止发生溢乳和窒息。
3. 2. 3 婴儿心理护理 婴儿全身, 孤独的躺在光疗箱内, 会没有安全感, 就会哭闹不止。护理人员要给予适当温和的触摸, 亲切的微笑和语言, 让婴儿感受到亲人的, 有安全感, 使其安静下来。定时更换尿布, 防止红臀的发生。
3. 3 光疗后护理
3. 3. 1 患儿的护理 检查患儿的皮肤有无破损, 黄疸有无消退, 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让患儿穿上已经预热的衣服, 并注意保暖, 防止患儿受凉, 引发并发症。记录光疗起始及停止时间。
3. 3. 2 光疗箱的护理 关闭电源, 清除湿化箱剩余水。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将光疗箱放置干燥、通风处, 专人看管维护, 随时备用。
4 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光照疗法及换血治疗。其中光照疗法是最简单、最经济实惠易行的方法, 患儿痛苦小, 且能有效的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在光照疗法中, 护理人员密切注意患儿变化, 保持患儿的体温, 满足患儿的需要, 合理喂养, 及时补充水份,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提高光照疗法的疗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93-02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危区,本院由于地震而建立板房医院,结合本院板房医院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新生儿院感的发生。现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儿科,受条件限制为板房医院。本科分为新生儿科和普儿科,新生儿科为有陪伴病房,设床位20张。地震后2008年9 月~2009年12 月共收治的新生儿458 例(观察组)。其中,新生儿肺炎24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50例,早产儿28例,新生儿窒息(轻度)30例,新生儿脐炎5例,新生儿低血糖2例。地震前同期2006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378例(对照组),其中,新生儿肺炎1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37例,早产儿35例,新生儿窒息(轻度)27例,新生儿脐炎5例,新生儿低血糖2例。
1.2 方法
1.2.1 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由护士长全面负责,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建立健全了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每个月进行消毒工作的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
1.2.2 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新生儿病房与普儿病房隔开,形成相对独立区域。新生儿室分为感染间和非感染间,相对隔离。一旦发现患有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患儿时,及时将患儿安置到隔离病室或相对隔离区,用物专人专用,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1.2.3由于为有陪伴病房,因此加强对陪伴的管理尤为重要,我们采取发放陪伴卡,严格控制无卡陪伴入内,一个新生儿只能一个陪伴入内,同时在进门口设置洗手池,教会家长卫生洗手法,做好手卫生工作的健康教育工作,换陪伴鞋,穿隔离衣,同时每个暖箱配置一瓶快速手消液,教会陪伴使用方法。
1.2.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红外线抢救台等应规范消毒,每天派一副班负责使用中暖箱的日常清洁工作(清水清洗),清洁毛巾一用一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500 mg/L含氯消毒强效液擦拭,特别是暖箱内部要彻底消毒。凡常与患者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奶具等应根据各种物品性能及使用情况采取不同消毒方法,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
1.2.5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1]:如皮肤护理,口、鼻、眼的护理;臀部护理;新生儿被服应经过高温消毒后备用,包裹婴儿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用过的被服放带盖的桶内,不要随意扔在地上,更不能与其他污物混放,每日送洗衣房单独清洗和消毒处理。新生儿奶瓶用毕及时清洗,一人一瓶一消毒,牛奶要现吃现配。婴儿毛巾、手帕需一人一巾。
1.2.6 室内通风[2]:每日保证新生儿室内通风2~3次,每次20~30 min,保持适宜的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每日消毒1次,新生儿室内床及床头柜、桌椅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新生儿出院时,新生儿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每日含氯消毒液拖地3~4次,床头桌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2次,每个月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1.2.7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广泛使用抗生素的病房里,尤其是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因抗生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推动力[3],所以应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均严格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7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例,胃肠炎2例,静脉炎1例。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11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例,下呼吸道感染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脐炎1例。两组资料对比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板房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主要易感因素
新生儿长期处于宫内的无菌环境,缺少各种微生物抗原的刺激,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统处在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对很多微生物缺乏抗定植能力而易发感染[4]。
“5・12”地震后本院由于受条件限制为板房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除与医护人员因素、各类侵入性操作因素及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等传统因素有关外,板房医院环境因素建筑布局受限,病房空间相对狭小,消毒设备不完善,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也对其有一定影响。同时,病室通风换气不良,易造成空气污染,也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5]。
3.2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地震后本科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新生儿病房与普儿病房隔开,形成相对独立区域。新生儿室分为感染间和非感染间,相对隔离。同时加强对陪伴的管理,笔者采取发放陪伴卡的措施进行管理,同时,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均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综上所述,尽管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尽管本院为板房医院,但是预防是最好的防治手段,通过实践,高度重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程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措施得当,本科的新生儿院内感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夏莲,沈灯霞.新生儿科院内感染控制的体会[J].江西医药,2009,44(8):846.
[2]席建宏,古丽苏玛依・热合曼.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2):222.
[3]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护理措篪[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55-56.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对病人带来风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与护理缺陷。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新生儿科的相关风险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新生儿科由于工作特殊性,护士面对很大的脑力、体力和心理压力,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还降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1.1.2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基础护理工作。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1.1.3 岗位技能的竞争性强:随着现代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层出不穷。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各种监护仪的使用都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与用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如股静脉穿刺、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静脉留置针穿刺等。护理操作技能要求高、难度大。
1.2 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在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
2 干预对策
2.1 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人,职责分明。
2.2 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3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分批安排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减轻新技术带来的压力。进行定期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让知识技能在工作中强化。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模拟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抢救及配合,并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2.4 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排班,以免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年资长的护士在理论、技术方面优秀者,负责一对一带教年轻护士,言传身教,促进年轻护士专业水平快速提高。安排护理骨干二线值班,与年轻护士搭配值班,减轻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
2.5 建立危、重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危、重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