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年英语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28-01
1 眩晕常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眩晕及平衡障碍发生率在不断增多,现对80例老年人及老年前期眩晕的常见病因进行讨论。
1.1 临床资料 选取80例住院老年患者,年龄在65-90岁,其中,男60例,女20例。眩晕的性质:中枢性眩晕77例,周围性眩晕3例;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占92%。本组患者除有眩晕症状外,多数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60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肢体麻木、颜面及口唇麻木、轻瘫偏瘫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41例,有颈椎病临床表现者19例。
1.2 病因讨论 眩晕病因复杂,动脉粥样硬化为老年患者中常见病因的占82%,尤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为多见,其中60例伴有高血压。老年眩晕常合并高血压病、颈椎病及脑梗死(多为基底节腔隙性梗死)。分析表明,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颈椎病是造成老年人眩晕常见病因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往往加重病情,常易反复,持续时间长,而单一的病因在老年患者中较少见。
2 健康教育的应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逐步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观转变。患者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程序化也随之得以充分体现[1]。
2.1 人院宣教 护士应帮助患者尽快地适应医院的环境,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宣教内容要包括:介绍病区环境、各种设施、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科主任、护士长及各项规章制度。
2.2 住院教育 使患者了解眩晕的防治知识,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
2.2.1 疾病知识 逐步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特点、病因、临床表现、目前病情、治疗和护理方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2.2 心理指导 眩晕轻重程度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反应,主要有恐惧、焦虑、紧张、对病区环境不熟悉、担心疾病的预后及经济负担。护士应主动热情和患者交流,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消除思想负担,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主动与患者交谈,使患者心情舒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受到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工作应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取得患者的信赖。
2.2.3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神志、呼吸、脉搏、头晕和血压的变化。如发现血压持续升高、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呕吐时立即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和呕吐次数,可针刺内关、合谷。告诉患者常用药的名称、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按医嘱服药,切不可漏服或自停自减。
2.2.4 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之物。呕吐严重者建议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进半流食和软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必要时服缓泻剂。
2.2.5 起居与行为指导 患者病室宜安静舒适,避免噪声,空气新鲜,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患者宜休息,勿烦劳。不要晃动患者的床铺、坐椅。患者不要做即刻旋转、低头、久蹲等动作,防止头晕加重。眩晕发作时立即卧床休息,闭目。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养生保健、未病先防”的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2]。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程度,有利于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老年患者眩晕较常见,但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对病因及相关知识的了解而易产生紧张、焦虑,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在临床工作中,良好地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该在充分掌握疾病知识的情况下积极地进行宣教,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及护理,以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苹,张德荣.冠心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1):62.
[2] 李越艺,金林红,程华丽.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中风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63―1264.
2007年3月~2008年4月收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高中21例,初中12例,小学7例;年龄62~86岁,平均69.0±6.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诊断标准。
方法:①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病人入院后,通过询问、问卷等方法收集病人有关资料,并在病人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病人治疗的预期效果以及出院后的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做好记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评估。②健康教育形式:根据教育的计划,制订了入院时的教育、住院期间的教育、出院后的教育,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形象化、随机性地做好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
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当天为其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作息制度、卫生制度及探视陪护制度、主管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使病人熟悉生活环境,感觉被尊重接纳,有安全感,使其能愉快地接受治疗。
住院期:①心理护理: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社会环境应激因素、不良行为因素、心理因素通过神经系统作用在高血压发病中处于主导作用。所谓心理护理,即护士在保证正常的护理基础上,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手段[2],综合治疗高血压。例如有些老年患者,多有焦躁、抑郁、易激动等心理特点,不良的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易形成负面的影响。护理人员应深入了解病人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形成的关系,教会病人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心理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以维持血压的稳定,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②介绍高血压病的一般知识,如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主要发病原因、诱发因素、常见症状、一般治疗措施、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疾病的发展及预后等。③合理膳食:健康教育中合理饮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在对高血压患者饮食习惯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老年患者较多摄入咸菜及腌制食品,因此对病人进行合理饮食指导,少量多餐,饮食清淡、以低钠盐、低脂、低胆固醇、辅以高纤维,中等量蛋白质饮食为主,每日钠盐量≤6g。同时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不仅可升高血压,且使降压药物的控制比较困难,并可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而饮酒使兴奋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类固醇激素水平升高,亦导致血压增高。所以高血压病人应戒烟限酒。体重增加也能引起血压升高,因为身体增重时伴随血液动力学改变,即血管内容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适当减轻体重,有利于降压。④适当运动与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防止不良刺激,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⑤用药指导:降压药物种类繁多,药理作用各不相同,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饮食与药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表现为饮食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与饮食的配伍禁忌等。因此在给病人用药时,要避免饮食对药物的不良影响,如病人服用排钾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噻)时,指导病人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橘子、梨、菠菜,可防止低血钾症。
出院时:①血压的监测:通过口头讲解、示范训练的方法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并告诫患者坚持每天测量,同时应遵循定时间、定部位、定、定血压计的"四定"原则。切实掌握血压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②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有人认为病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因此教育病人在血压控制后,遵医嘱调整用药,不可随意停药。③定期体检:高血压病往往与肥胖、高血脂、血糖异常并存,应定期监测血脂、血糖变化。长期高血压者,可引起肾功能减退,应定期进行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④突发血压升高时,应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服心痛定或口服其他降压药物,稍后缓解后到医院就诊。
结 果
健康教育前后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讨 论
健康教育以人为对象,通过生理、心理、社会的以及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从精神、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康的状态。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高血压病及并发症对老年人的危害越来越大,对住院高血压病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其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优于教育前水平。经过规范合理的健康教育,减少了老年高血压病病人住院次数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08-02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逐步取代功能制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院自开展整体化护理以来,始终坚持以现代化护理观为指导,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或掌握基本健康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2],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在老年病科的健康教育工作中,需结合老年人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健康教育内容[3]。为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知识获得情况,我们对出院患者进行回访,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3月~2006年3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期间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为调查对象。选取标准:①年龄在70岁以上,意识清楚,生活基本能自理的患者。②住院期间接受过完善的健康指导,住院时间3 d以上,出院3个月以后。③排除无法取得联系或不愿意接受调查者,共调查508例患者,其中,男性327例,女性 181例。文化程度:文盲 85例,小学128例,初中189例,高中及以上106例。住院天数3~67 d。诊断:心绞痛70例,高血压121例,糖尿病123例,肺部感染87例,脑梗死99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均为第一诊断,年龄最大95岁。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进行回访,问卷共分12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个条目,主要了解患者对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回访人员为住院期间患者的主管护士。调查时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并对调查内容进行逐条讲解,使调查对象对每个问题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调查人员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判定并记录调查结果,按类别分组,采用划记法统计每组人数再计算百分率。
2 结果
508例老年病科患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本调查显示,对住院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不够,不能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目标,分析原因有:①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现代护理观,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态度敷衍,甚至把健康教育看成额外的工作负担[4]。②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有抵触情绪,影响交流的深度。③健康教育质控体系不完善,效果评价不到位,评价标准不统一。④家庭其他成员对健康教育不重视。
3.2 对策
3.2.1 从事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沟通能力,集多种专业技能于一身。这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来实现,医院要对护士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激发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激情,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并使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从而制订严密的健康教育计划,实现健康教育目标,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保护性、阶段性、程序性的原则。作为管理者要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结果及时修改教育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
3.2.2 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健康的认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老年人的疾病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对家庭其他人员的健康教育是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特别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成员,更是能起到宣传和执行的双重作用。
3.2.3 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患者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在集中授课时要用通俗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在个性化教育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听力、视力、不同的职业背景、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病程长短及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反应程度等因素,以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制订出个性化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最终得到预期教育目标。
3.2.4 重视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老年病科的住院患者大多病程长,有复发倾向。需长期接受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遵医嘱情况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诱发因素的排除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出院健康教育及出院后教育(随访教育)也可促进院内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
实践证明,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及家属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主动配合治疗,促进康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具有减少医疗纠纷的潜在功能;能减少慢性病的复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也可促使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11): 676.
[2]铃木美惠子,陈淑英. 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21-22.
[3]唐敏.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