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

1 老年病人的一般生理特征与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减退,慢性病多,危重病人多,抗病能力差,住院时间长,费用高[1]。在患病时,他们自尊心强,怕孤独,惧怕子女遗弃,病后希望尽快痊愈,不留后遗症,不给后辈增加负担,病重时恐惧焦虑,有些老年人在离休后,对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产生失落感。因此,患病后对治疗和护理不易合作。

2 老年病人的心理需要

老年病人需要人们尊重他,在平时交谈中和治疗操作前不能单号、姓名,对他们还要有恰当的称呼,使他们觉得处处受到别人尊敬,而不是老了无用。有的病人思维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对治疗用药要反复询问,我们就耐心解释,不因老年人的听力减退而高声讲话,也不因他们爱唠叨而感厌烦。在住院期间,要保证有直系亲属在身边,避免老年病人产生孤独感。孤独老人下丘脑活动增强,有害物质分泌增加,可影响血压、心跳和情绪,降低机体免疫力[2],影响疾病的康复。

3 老年病人异常心理的护理

3.1 轻生、不合作病人的护理 农村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健康观念陈旧,期待一旦生病,医生或药物治疗就能解决问题[3],很多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后,不但失去了精神上的慰藉,经济上的困窘已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在重病住院后,担忧较贵医药费无人负担,并为自己今后不能参加劳动,生活无着落感到绝望,有的拒绝治疗及进食,甚至产生轻生念头。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护理中用亲切的语言与病人攀谈,并和其子女进行沟通,唤起病人对生活的热爱,使病人及家属都感到医护人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患者在病痛中得到家庭和社会所给的温暖,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和家庭都非常重要,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3.2 恐惧、焦虑病人的护理 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病能否治好,预后如何。这些心理活动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既为病情变化的反应,又是影响疾病转归因素,因此,必须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放在同等地位。如一女性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面色苍白,四肢发凉,伴有濒死感,恐惧心理很强,至使反复发作,对此,我们首先避免过多的亲友探视和交谈,避免讲烦恼的事情,介绍治疗康复效果好的同类患者,用鼓励和保证的方法帮她树立信心,引导其克制异常情绪,保持平静的心理,配合药物治疗,在家属的协助下,使她很快转危为安。

3.3 期待心理的护理 期待心理对病人是一个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4],老年病人对于早日恢复健康的期待,对解除自身疾病的要求,往往会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感,这种心理状态为我们实施暗示疗法提供了良好机会,积极的暗示,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体内自我调解、自我改善的能动作用,使病人获得较好的心境和情绪,从而使治疗发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效应。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与病人的接触最多,往往一些交谈就能达到很好的暗示效果,如在做治疗时有意识地对病人说:“您今天气色好多了,您使用的药是对症的特效药,医生说您病情正在好转。”使患者感到精神愉快,改善他们的心理行为和机体的生理功能。但是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注意不了解病情自相矛盾的说法。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就是要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在信念上化悲观为希翼,在情绪上由悲伤变为喜悦,在治疗上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我们护理人员要加强护理心理学知识学习,以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措施、娴熟的业务技术,加强护理宣教,针对不同病人实施多种心理护理,为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 丘英琼,林冰,徐俏婷 .从老年人住院特点探讨医疗服务的改善[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 2008,12:447.

[2] 余桂珍,曾琨,陈慧 .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 2009,40(9):713.

篇2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形态、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如身体的老化表现在白发、视力下降、听力减退,体力的减退,使行动迟缓。精神的老化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健忘、反应能力低下、懒散、毅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个体代谢功能减退,免疫平衡失调出现的营养吸收差,能量储备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等变化,使老年人容易患病。而且多种疾病并存,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甚至失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住院期间以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

1 心理分析及特殊要求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①性格孤独、固执、自尊心强;②消极、焦虑、绝望;③适应环境和自理能力低下;④猜疑、幼稚心理;⑤依赖性增强等。

(2)特殊要求,在安排病房时,要给予适当的照顾,一般3~4人为宜,病友过少不利于老年病人的情感交流,过多则环境嘈杂,病员变动大,探视人员多,易刺激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为老人营造一个清新、优雅、舒适的环境是每个病人渴望的心理要求,由于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活动的空间只限于疗区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措施,留出一个房间做为活动室,给那些生活自理者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规定病室被褥定期凉晒,使床铺干燥柔软,被褥如有污渍随时更换,病室每日通风2次,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周对不能自理的病人由护理员和护士给剪指甲,洗头各1次,保证热水的供应,从而使病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尽可能做到专人护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要求,帮助照料他们住院期间的生活,在与老年人的交谈中,尊重、理解老年病人的疾苦,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护患关系。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护士的行动、神色、语言中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消除不良情绪。

(4)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活动对病人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老年患者自尊心强,喜欢别人尊敬他们,不喜欢直呼其名,护士可根据患者的职业、职称、学识、经历、年龄给予尊称。努力创造与患者心灵沟通的条件,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做到勤观察、勤分析、勤交谈、多关心,细心观察病人的兴趣爱好,根据老年人不同心理特点,因人施护,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方法,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5)护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由于老年人住院治疗时间较长,注射较多,血管多数造成破坏,使静脉注射困难,只有做到一针见血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往往因为牙齿松动脱落,消化能力差和对营养知识的缺乏,而引起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血脂过高、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不利于治疗和身体恢复。所以护士应多了解病人饮食问题,对不同种疾病应配给不同饮食,如血脂高病人,易食低胆固醇的食物。每天吃一杯半的燕麦,就可使“坏”胆固醇的吸收率降低5%。水果蔬菜易食:四季豆、苹果、桃子、瓜类、菇类、海带、黑白木耳、紫菜等。少食动物性油脂,多食植物油,如橄榄油可使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度降低25%,以花生油为主的饮食,也可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16%~20%。也可食玉米油、葵花子油、色拉油等。另外,多食豆制品对人体的健康和保健功能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综合症的病人。每天喝二杯豆奶,科学家研究显示男性得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70%,由此可见,向病人家属宣传合理饮食对防病治病起着重要作用。

3 睡眠护理

老年人大多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还会因为来到医院环境发生变化,加上进行的各种治疗因素,出现睡眠过多,睡眠不足和睡眠混乱,长期失眠,还会对失眠药形成依赖性。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病房统一作息制度,一切治疗和检查尽量在日间进行,巡视病房时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保持床铺干净平整,病房内空气新鲜。被盖厚薄适宜,防止蚊虫叮咬,冬天注意室内保暖,夏天保持通风,室温20~23℃为宜。努力提高患者舒适度来促进病人入睡,如消除或减轻疼痛感,给予止痛剂和安眠药,安慰开导病人解除思想负担,经常失眠者,可废除白天小睡,做疗养体操。如入睡前搓热双手按压涌泉穴200下,鼓励病人白天参加中等程度的运动、睡前处于半饱状态、排空小便、放松裤腰带、温水浸泡双脚,这样有助于入睡。同时让病人认识到,每个人会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工作程度、思想负担不同,所需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一般以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而不是以睡眠的时间来衡量。

4 康复的护理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障碍,我们应为其创造一些必备的康复措施。因为老年人实施康复的目标就是使其躯体和心理障碍得到改善,日常活动得到相对自理,晚年生存质量能高一些,消除或减轻老年人的身心障碍,从而能使老年人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篇3

老年病人因为各器官老化往往多病共存,以及躯体各种功能的衰退,一旦出现伤疾后,常有的病情严重,病程迁延呈慢性病化,有的病人遗留后遗症,有的久病卧床出现心理障碍,给本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笔者根据多年的护理经验,对200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病人应用心理学理论及治疗方法,通过陪伴、倾听、疏导、解释、安慰、鼓励的方法使病人恢复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患者及家属们的认可,现报道如下仅供临床参考。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1一部分晚期高血压、偏瘫或四肢瘫和久治不愈的糖尿病等老年病人,由于久病卧床不能生活自理,可产生失眠、焦躁、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重者可出现精神失常,也称老年性精神分裂症,对这部分老年病人进行躯体疗法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心理上的治疗和心理护理。

1.2在住院期间,一般老年病人对其周围环境反应很敏感,并产生对疾病急于求成,要求用药越多、越高级越好,治疗方法越多,治疗时间越短越好。

1.3大部分老年病人患有多种慢性老年性疾病,经常反复而多次住院,顾虑多,思想压力大,经常猜测自己的病情是否有新的变化或加重,对医护人员的每一次工作都加以询问,如用些什么药,为什么要化验,为什么要透视检查,结果如何,甚至连体温多少、脉搏多少、血压多少等都要细细过问,多方面地猜测自己的病情,这类患者精神脆弱,神经过敏,在住院期间易产生多疑多虑、悲观忧虑等消极心理。

1.4由于多数老年病人的个性特征、文化程度及社会环境和地方差异,还有些老年患者由于民族和性别上不同,心理活动也有所不同。文化水平高的人,对病情极度敏感,经常与医生交谈、询问,查阅医生书籍,了解与自己病情有关的医学知识,稍有急躁心理,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文化水平较低或无文化的老年病人,了解疾病知识的心理就不那么强烈,对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都不主动配合。

1.5由于多数老年病人长期用药,有的药物在治疗时显效,有些药物效果慢或出现无效,甚至有些药物出现副作用,因而产生精神紧张、恐惧心理,还有个别老年病人拒绝治疗。

1.6久病卧床或多病缠身的老年病人失眠,使病人产生了恐惧,有些离不开安眠药,在应用安眠药时甚至超过正常人的4-6倍,经常应用安眠药,不仅引起口服的副作用,而且还能增加病人的恐惧、焦虑、依赖,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正常治疗,易给临床带来不利及麻烦。

1.7有部分老年病人在住院期间出现情绪抑郁消沉,有的病人悲观、绝望,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终日愁眉苦脸,沉默寡言,这些是老年病人一种普遍的心理疾病,但患者轻重不同,轻者仅表现为焦虑不安、烦躁、健忘或更易激动和冲动。

1.8部分离退休的老干部在职时,恭维他的人很多,一旦下岗后,特别是伤疾住院,来看望的人相对减少,在住院期间对护理要求要比一般人高,总希望护理人员能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他们。

2.心理护理方法

2.1医生和护士首要任务是通过和患者的交谈与交往,为病人创造一个愿意接受治疗、保持良好合作的心理状态。首先应把病人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患者要有礼貌,言谈举止易让患者接受,并用轻巧又灵活的双手,从事各项操作技术,在操作中要认真细致,让患者感到你有诚意,并有安全感,轻轻安抚病人,减轻病痛,使患者有一个舒适和温暖的感觉,当你安抚患者时,患者便愿与你交谈。医护人员趁机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这时是解除患者心理顾虑的最佳时间,只要医务人员讲的话病人都愿意听。

2.2尊重和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要求,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年病人,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老年病人的突出心理要求是被人尊重,维护其自尊心,使其被注意、被重视、被原谅、被理解。这时医护人员不仅要表现出对病人真心诚意的爱护和关怀,而且要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稳定、振作的情绪,使病人自觉地接受和配合治疗与护理。

2.3要关心病人,对病人要具有同情心 病人入院后若能得到亲友、单位领导同志的理解和关怀,可以唤起病人对亲人的依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念。

2.4要注意开展持久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病人进行疏导与劝慰 患者既是病人角色,又是社会角色,具有许多变态心理,医护人员要以同情谅解的态度启发诱导病人,压抑的情感很可能就是某些疾病和症状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心理变态的主要症结。病人如能充分宣泄,病情也随之缓解,然后医护人员再以同情、鼓励、劝慰的方式进一步劝导,病人就会进一步减轻焦虑紧张的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