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成人本科英语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引言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也要进行调整。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英语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对高职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当社会对职业能力产生变化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也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
一、人本教育视角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的职业目标规划为基本原则。人本主义教育要求尊重人的自身需要,针对高职英语课程设置来说,人本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必须以人的职业目标规划为基本原则,即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应保障基于职业规划的课程目标明晰性,课程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标准为依据,反映出与本科专科院校英语课程设置相区别的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特色。
2.以人的技能发展需要为实践方向。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课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进行社会性辐射,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体系整合交互的逻辑结构,因此针对高职英语课程设置来说,应重视相关学科的社会实践性,以学生技能发展需要为实践方向,增加英语课程设置中的实用性课程比例。
3.以人的综合素养提升为重要内容。人本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心灵成长,因此,在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中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英语知识体系,以人的综合素养提升为重要内容,保障学生在人文熏陶中健全人格,完善智能结构是人本教育理论的基本体现。
二、人本教育视角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要点
1.明确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设置目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目的是有差异的。所以,在高职英语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对两类课程的设置目标进行清晰的定位。专业课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让学生在学业完成之后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发挥专业技能。高职英语选修课开设,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设置。这样可以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能够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的优势。
2.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联系。高职英语作为文化课并未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基础薄弱,在英语的学习中有较强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因为英语学科知识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具体工作没有直接联系。这种情况下,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英语课程一门难学且没有使用价值的学科,因此学生就不会在其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为此,在高职英语改革的过程中,要将英语学科知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最终让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工具助力其事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会大幅度增加。这就意味着各个行业的基层工作人员都要有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商务英语实战能力。所以,在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中,教育工作者要对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找到英语语言运用和相关工作的联系,最后应用教育学的手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实用价值高职英语教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各个行业的特点有非常大的差异,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所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商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英语。
3.优化高职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英语教学在本质上同语文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运用文字来进行思想表达,最后完成社会活动。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将人文素养以课程的方式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人文素养在高职英语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第一,英语语言的学习要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下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运用,即有利于学生熟练而地道地使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第二,人文素养的提升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充实学生的大脑。通常情况下,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都是以不同形式的阅读和写作来完成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写作的过程中,丰盈了学生的心灵。高职学生的年龄和高中生相同,其思想意识形态还需要学校通过教学手段来不断引导和优化。
4.英语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英语课程设置之所以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其教育手段已不能胜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工作。这就反映出了高职英语教学反思工作有待于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教育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思想。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在各个行业中始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要保持动态的改革,使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
三、结语
一、注意“心理”教育
我认为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学好英语的必备条件,无论英语基础的好坏,能否积极投入学习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所以工作之余,我会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对于哪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哪些学生缺乏自信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帮助缺乏自信的同学,课下我花费大量时间与他们谈心,通过挖掘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帮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这样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新课程刚刚实施的时候,面对大的词汇量,较复杂的内容,曾经让许多学生没了信心,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讲新教材的特殊性,使他们从心理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于是又有了勇气,很快投入并适应了新课程的学习。
二、课上提高效率,考后制定目标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渠道,学生的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所以课上时间尤其重要,在上课的45分钟期间,我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尽量使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最佳的精神状态最终也产生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变换教学方式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重要。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很自然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学生乐学还是厌学、主动还是被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渗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渗透,把微笑热情带进课堂,把理解与激励留在学生心中。
二、注重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越浓,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思维活动就越有效。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做到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合理地运用图片、实物、 挂图、简笔画、多媒体等,呈现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我在上9A Colours and moods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I am thirsty.I’d like something to drink.What about you?然后,我拿出了一大瓶雪碧,问:What colour is the bottle?Why?用实物向学生展示色彩并启发学生思考颜色和情绪的关系,从而自然的得出结论:Because it can give us lots of energy.然后我又运用电脑,向学生展现落日与大海、花草与树木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应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例如歌曲表演、英语书法比赛、单词听写、日常用语的交流等比赛。有一次,我偶然向学生讲了《三只小猪》的故事,学生兴致盎然,跃跃欲试。我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排练,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加入进来了。从那以后,我就尝试着把课本剧表演,带到学生的课堂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兴致高了,口语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可见,活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认识自我,有了价值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2.开展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应具备学习的自主性,并能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同时一定要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可以进行小组评比,奖励小红花、奖状等方式来激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教学评价,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教学评价尤其是形成性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功,增强信心。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要有一定的“煽动性”。教师应较多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Excellent!Wonderful!Clever!Perfect!Good job!Well done!I’m proud of you!I’m really appreciate you!其次,教师要把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是个人评价的有益补充。教师对小组的集体评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思维、合作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评价,教师指导”的做法,既注重了对小组讨论进行集体的评价,又促进了小组间的合作和竞争。再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在总结中提高自己。曾听过一节写作复习课,教师的精讲点拨不过短短几分钟,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合作探索,然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写作任务。最后通过学生互批互评,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相信学生精彩的点拨与精妙的语言,对学生应该是一大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