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劳动教育的地位

劳动教育的地位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教育的地位,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劳动教育的地位

篇1

2020年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了课程标准。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职业院校“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五育”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很多职业院校在“就业为先”的指导思想下,已将劳动教育“工具化”并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导致劳动教育出现了理念功利、目标模糊等一系列问题,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亟需回归育人本位。在这种大前提下,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探索“以劳促智、以劳树德”的育人途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含义及其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从学科地位的角度来讲,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涵盖特定的教育内容,与“德智体美”四育并行。从本质上讲,劳动其实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如果缺乏脑力劳动,学生也许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如果缺乏体力劳动,学生可能变成“书呆子”。脱离劳动教育的德育会成为“夸夸其谈”,脱离了劳动教育的智育则会变成“纸上谈兵”,脱离了劳动教育的体育往往“顾此失彼”,脱离了劳动教育的美育将成“无果之花”。因此,“五育并举、缺一不可”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劳动教育边缘化

目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薄弱化,在学校中被边缘化,在社会中被轻视化。职业院校很多学生在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各类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所占据;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机制和平台来专门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且部分网红、主播传播的扭曲的价值观,使很多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出现了严重偏差。

(二)劳动教育口号化

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关键载体,本应让学生去主动体验,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很多劳动教育活动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停留在“口号”上,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劳动而去劳动,学校忽视了将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逐渐沦为某个特定时期内临时起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纪念日大扫除等),或者在技能大赛中强行融入劳动元素,明显缺乏长效机制,导致了劳动教育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上“变了味儿”。

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已成必然趋势,三个要素应分别发挥不同作用,在劳动教育体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一)家庭要素

家庭对于孩子劳动观的形成具有最直接和最深远的影响。很多家长虽然在心里也认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实到行动上却瞻前顾后、缺乏魄力,没有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等学生在家的时间,专门安排一些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两个一”(一道拿手菜、一次家务活)主题劳动教育活动等,既让孩子享受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又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二)社会要素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要不断强化社会要素的作用。学校应鼓励各系部、各班级广泛开展社区服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志愿者服务(地区举办的大型活动如“马拉松比赛”等)、校内服务(如定期打扫校园包干区、校内实训场所等)、家务劳动(以寒暑假作业的形式开展)等形式多样的普遍性劳动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劳动氛围,享受劳动果实,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职业精神的养成,继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他们的劳动信心以及对劳动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三)学校要素

学校要把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上,将“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思想植根在学生的人生观培育过程中,让学生最终养成“肯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的劳动品质。校系两级可以组织开展“模拟面试”“劳动教育进课堂”等活动,在校园文化、宿舍文化等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想,构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制度,让学生真正“以劳为荣、以惰为耻”。“参与劳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让学生在思想层面慢慢转变,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成“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继而发展为“大家的事情抢着做”。劳动教育不是凭借“一头热”就能完成的,它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专门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要素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接受劳动教育。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6-01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中似乎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甚至还变成了惩罚“差生”的工具。

小学生鄙视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彰显人和谐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为人生谋幸福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寻求一些策略是有价值的。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看,忽视少儿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问题突出。小学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奠基的,让小学生通过参与适度、适当的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造“新我”的成长快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被重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内容指向不明,在教育形式上片面单一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需要直面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策略。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中,有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劳动教育纸上谈兵,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未及时完成,罚花园浇水一周,损坏公共物品罚擦玻璃一周。从家长的角度说,一怕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就尽一切可能进行包办代替,孩子只要文化课学习成绩好,什么都是次要的。

笔者最近参加区内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咨询会。一百多位家长的问题都集中在:上小学前要识多少字?数学计算要提前学吗?英语单词要背下来吗?诸如此类的全是对掌握学科知识的问题。当我问家长,你们的孩子自己的事能自己做吗?只有个别家长说能。家长们普遍只关注孩子学科知识的积累,对孩子是否要自我劳动,觉得没必要。家长还常常拿孩子不努力学习,将来就当马路工、农民工或笨重的体力工来鞭策教育孩子。

三、改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热爱劳动,这需要来自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适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经受检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整合课程资源,让小学劳动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是难以完成教育的任务的。”

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让小学生体会到练习声乐、弹奏乐器、绘画、舞蹈都是劳动的过程,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

篇3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67-01

教师可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及年龄特点,尝试以“幼儿园学会生活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和幼儿全面发展的切入口,通过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材料,让幼儿获得劳动锻炼的机会。这样,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掌握一些自我服务和生活的基本技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爱心、能劳动、独立性强、适应能力好、有生存能力的人。

一、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安排劳动教育内容

教师可按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及以幼儿实际水平确定目标,安排内容。劳动目标:尊敬劳动者,热爱劳动者;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掌握自我服务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安排内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劳动,逐渐做到不依赖成人而独立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独立的盥洗、进餐、睡眠、起床、整理卧具等;中班幼儿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尝试为班集体服务,如进餐前的整理,活动室、午睡室、包干区经常的清洁工作等;大班幼儿在熟练掌握独立生活技能的同时,为周围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为园内草坪、花坛拔草、浇水等。

二、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搞活劳动教育方法

教师应在“保教结合”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结构、方法,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时间。教师可根据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和劳动教育目标,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确定幼儿在生活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园内每个幼儿在时间、空间及条件上提供充分的操作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幼儿多动手、动脑。同时,教师可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形式,主动取得家长的共识和配合,以此拓宽教育途径,形成正确的教育合力。在教育方法上,全体教师努力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更新教育观念,在指导幼儿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做到不包办代替,不急于求成,努力遵循积极主动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反复巩固原则。教师要始终是观察者、指导者,而非填鸭式的说教者,做到面向园内每一名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三、选准载体,扩大劳动教育活动

幼儿掌握劳动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技能形成的过程又是一种知识转变为动作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之中,寓劳动教育于各科教育活动之中。

1. 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教育

遵循“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原则,尽量挖掘各教育因素,τ锥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教育。教师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参观保育员、食堂阿姨的劳动,参观花园里花工的劳动,参观建筑工造房的劳动,让幼儿在观察中体验劳动者的工作,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2. 开展多项活动,创设劳动环境,教授劳动方法,掌握劳动技能

(1)各班创设“生活劳动区”。教师可在晨间活动区开辟“生活劳动区”,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劳动材料,让幼儿在生活劳动区获得许多做“家务劳动”的本领和生活常识。(2)做个能干的值日生。可将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都设值日生,轮流值日,如分发点心、碗筷,擦抹桌椅,管理图书、玩具,浇花、拔草、扫地,挂毛巾等。实践证明,值日生工作使每个幼儿形成了爱集体、爱劳动的良好习惯。(3)种植和饲养活动。幼儿园可将种植的花草树木承包到班级,让班内幼儿参与管理。鼓励幼儿种植和饲养,如饲养金鱼、泥鳅、乌龟、小螃蟹,喂养小兔,种植大蒜、洋葱、玉米、丝瓜、扁豆等,发展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4)大帮小、大带小活动。为使幼儿能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成关心他人、关心年幼同伴的良好品质,幼儿园可开展“大帮小、大带小”活动,通过帮助弟妹穿衣、整理午睡室等劳动,巩固劳动技能,并逐步帮助弟弟妹妹学会自理技能。这样帮带结合,有利于幼儿的自我提高,同时幼儿对劳动的热爱、对弟弟妹妹的感情也会在心灵深处得到升华。(5)劳动竞赛活动。让幼儿将已学到的技能通过比赛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水平。幼儿园可定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如穿衣裤、系鞋带、整理床铺、分碗筷、择菜等劳动比赛,不仅创设了良好、积极的劳动氛围,而且使全园幼儿的劳动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通过这种知行一致的生活劳动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在每个幼儿的心里埋下自理、自立、自强的种子,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也是培养未来人才之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