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妇产科护理创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妇产科护理学的任课教师4名和2006级高级护理专业2个班及2007级高级护理专业2个班共4个班的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9名为男生,其余为女生,平均年龄21岁。
1.2方法
采用现象研究方法,以现实情景和隐含在情景中的涵义为基础,分析、提炼其中的重要因素,探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2]。
1.3资料收集
通过上课时课堂观察记录、课后面对面会谈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资料。在双方交谈时首先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目的、介绍研究方法、内容和原则,取得其同意和理解以确保问题的真实性、保密性,充分尊重参与者的权利。谈话地点选择在轻松、方便、安静、不受干扰的场所,比如教师办公室或宿舍等。课堂观察主要记录提问效果、学生听课的反应及表情、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体会等。根据每学期的课时安排,每周上课时观察然后进行访谈。利用业余时间到实习地点及毕业生工作地进行问卷调查,直到该课程结束。研究主题是“你喜欢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吗?理由是什么?与教这门课的教师有关吗?你对教师的上课效果是否满意?在教学方法上有什么好建议?在工作岗位上,你认为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师所讲的内容实用吗?理论与实践是否紧密结合?”等。引导研究对象描述该课程教学过程的真实感受和体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建议等,时间一般不超过40min。访谈时研究者应做到不诱导、不误导、不影响研究对象的价值导向,同时注意观察他们说话的表情和动作以鉴别被访谈者描述内容的真实性,不能受面子或个人感情等因素的干扰。
1.4资料分析
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束后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并按步骤分析:①仔细阅读所有记录及问卷,整理出有意义的陈述;②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号,然后汇集、分类、提炼、反思;③综合上述步骤,将形成的最终资料返回参与者处进行核对和验证;④将提炼出的观点、现象、意见等形成结构化、条理性的描述和解释。
2结果
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分析,确认有效问卷290份。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有很大影响,详见表1。
3结论
3.1教师方面
丰富的临床实践经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作为专业课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妇产科护理临床一线加强实践锻炼,在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更新知识、收集并掌握新信息、积累教学素材。通过临床实践,可以熟悉妇产科护理操作规程及专科护理常用技术和基本操作等,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还可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教学积累有用的临床资料。此外,有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历,教师在上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操作课时能做到示范准确并能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具体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其适应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尤为重要。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修养和道德品质等的总和,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外在体现[3]。访谈中有不少的学生谈到:“某某老师上课特别投入,富有激情,能调动大家的情绪,加上他得体的仪表、贴切地表达、热情的眼神使我们感到他很关心、爱护、重视我们,有种亲切感,我们喜欢他,所以喜欢听他的课。”事实证明,有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甚至比他拥有的丰富知识更有吸引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要“得法”却比较困难,要善于总结归纳、经常调研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还要进行试验和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课堂上笔者常采用提问式、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入、护患角色扮演等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二是通过问题的导人、解答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去复习、去练习、去思考归纳,对学生学习该课程起到启发、督促作用;三是通过教师对问题的正确解答,复习旧课的同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四是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和体会提问效果还可以调整授课角度、内容及方式,使教学过程处于积极有利状态,便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思路清晰地分析、掌握有关知识内容。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设计好实验操作课有利于学生在巩固理论内容的同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加强实训课程,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维系教与学互动的良好基础。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护理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笔者在实践操作课上,采用“现场示教、观摩”、“讨论式”、“护患角色扮演”、“病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患者的感觉,注重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比如到临床实习基地见习时,针对某患者的疾病让学生按整体护理程序设计一份合理的护理病历、制订护理计划(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及评价),最后教师做详细的分析、讲解和讨论,学生将真实的感受和收获写进实验报告。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际工作,也是进行实践性教学又一新的尝试。在安排实践操作课时,笔者采用校内实训课与临床课间实习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室内通过护患角色扮演完成“骨盆外测量”的技能操作后,再安排一次课间实习,让学生到病房为患者做测量;通过在实验室的模拟人身上完成“产科四步触诊”然后到实习医院产科患者身上去实际操作,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护士的真实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经过长期观察,笔者感到一堂好的实践操作课在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方面效果甚佳。
3.2学生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妇产科与每一位女性的健康、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利益息息相关,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密切,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通过举例、讲解、示范能迅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陌生到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和谐的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72-02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课程内容涉及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整体护理等诸多方面,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学生们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将临床护理知识与早期学过的基础护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一直是教师和学生们面临的难题。
来自11级三年制、09级五年一贯制高职和2010级本科护理专业(含助产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了跨学校、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团队,在老师指导下,以2012年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计划为契机,选择了指导老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高职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典型病例分析试题库的构建”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1],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训,树立科研理念。根据学生特长进行分工,反复修改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研对象是已经学完了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在校学生和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对建立妇产科护理典型病例分析试题库(简称试题库)的必要性和认知情况、课程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上网课程的使用情况等内容进行调查。另外,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以及专家咨询、访谈等方式,总结完成调研报告三份,供指导老师参考。
2.调研分析。对近3年我校三年制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妇产科护理校内实训、临床见习报告和期末考试卷进行分析,尤其对涉及临床病例分析题的难易度、答题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和汇总。调查显示:100%的同学认为建立妇产科护理临床病例分析试题库非常有必要,且病例讨论式教学理论结合实际,更贴近于临床,更加真实,分小组相互讨论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加深了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同学们的应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利于今后护理工作。97%的同学认为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是每个疾病的护理措施和治疗要点,95%的同学理想的上课模式是师生互动型的,15%的同学认为老师上课进度稍快,信息量大,不易掌握。从题库中选取典型病例进行教学,促进了师生互动适合小组讨论,所以题库建立可满足同学们对上课的期待。同时,大部分同学关注校园网的课程建设,题库逐步上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二、建立题库的过程
1.指导思想。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2009—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专家委员会编写的考试大纲为依据,确立试题库编写大纲。按知识点组织或确立符合考试大纲要求,适合高职护理学生认知规律的病例分析标准化考试试题库;知识点应覆盖整门课程,试题考点明确、语意清晰。每道试题均附标准答案,答案要点清晰、分值明确。
2.整理、编写题库。初步收集的临床病例数目大、涉及内容面广,整理难度大。指导老师将内容划分为若干部分,分派学生协助整理、编制,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师的工作强度,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效率。考虑到学生尚未接触临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应全面分析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扣紧教学大纲的典型病例,难易适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还聘请由院学术委员会、护理专业专家委员会成员和专兼职教师,组成专家组对题库进行审核优化。题库作为学科建设共享资料用于教学,并提供给学院教务部门随机抽取,可用于各类考试考核中。
三、讨论
1.题库建立的必要性。妇产科护理典型临床病例分析试题库内容以临床护理活动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提问方式也尽量贴近护理临床,所选内容均按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知识点和题型进行设计。建立题库是标准化考试需要、教考分离的需要,有助于形成良好教风与学风。题库有利于教师出题、考试及判断教学效果,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稳定我院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从题库中随机选题能有效地评价护生的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形成性考核评价。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目的在于加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整体设计,把考核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妇产科护理课程学习期间,老师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病例进行测验,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完成测试,测试结束即可查看成绩。这种测试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绝大部分学生表示该测试方式可以促进自主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近年来妇产科护理教学开展以病例分析为中心的综合护理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学生,其优点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并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3.体会与收获。课程组全体教师与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小组通力合作,大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收集、整理、建立典型病例分析试题库,并应用于病例讨论式教学中,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较早地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题库自测自评,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复习、巩固。通过建库,我们阅读了大量病例、早期接触了临床,培养了科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指导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对于即将从事护理工作的大学生,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指导老师评价本实践创新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寻找适合高职护理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此项研究难度适中,选题新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展现自我、注重实践、提高沟通技巧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他们今后的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本项目立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以课程改革引领科研方向,以教学科研促进专业建设,得到全校师生的充分肯定,对我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Z].苏教办高[2012]3号.
[2]侯同秀,王自然.多形式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22):58-59.
[3]甘西西,竺静,陈卫平.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方法选择策略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7):641-643.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诱导护理在对妇产科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诱导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镇痛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镇痛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患者镇痛的总有效率为85.7%;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为8.8%,对照组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为38.2%;观察组患者镇痛的有效率、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以及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充分、有效的运用心理诱导护理可以提高镇痛的有效率,增加护理质量的评分,降低了镇痛药物的使用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心理诱导护理;常规护理;妇产科患者;术后镇痛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157-02
手术治疗这一方式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可以更好的切除患者的病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让患者远离病痛的折磨和长时间药物治疗的痛苦[1]。同时,手术治疗也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切口和紧张等原因会导致患者发生疼痛的症状,同时加上患者的身体处于特殊的时期,患者的情绪容易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疼痛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2]。在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单纯的传统护理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而心理诱导护理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的情况,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3]。该研究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对心理诱导护理在对妇产科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观察组34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40岁,年龄最小的为21岁,平均年龄为34.2岁,住院时间最长的为15 d,最短的为8 d,平均住院时间为10.2 d,其中宫外孕患者有13例,卵巢癌患者有7例,子宫颈癌患者有9例,子宫肌瘤患者有5例;对照组34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39岁,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平均年龄为33.4岁,住院时间最长的为17 d,最短的为9 d,平均住院时间为10.9 d,其中宫外孕患者有17例,子宫颈癌患者有6例,子宫肌瘤患者有8例,卵巢癌患者有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住院时间以及疾病类型等基本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服务,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和生命体征,实施药物镇痛并给予适当的生活和饮食护理。
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疏导,具体的护理方法和内容如下:首先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护理人员要主动的与患者接触,用微笑和温和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初步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拉近护患关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之后可以进行疾病知识诱导,将手术后的疼痛知识和手术的过程及手术有关事项告知患者,告诉患者一些克服术后不适感以及疼痛的方法,同时指导患者要保持肌肉的松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呼吸。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行为诱导,让患者与护理人员一起活动,引导患者在合适的节奏和速度中,运用正确的动作运用;同时也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针对性心理诱导,对手术之后的患者给予足够的理解和照顾,深度挖掘患者的心理诉求,疏导患者紧张、不安的心情,让患者通过听音乐、看报纸等方式疏解心情,通过这样的方法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进而达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1.3 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镇痛的有效率、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以及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以及VAS评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并统计结果。
镇痛有效率的评定标准为:如果患者无疼痛感—显效;患者有轻度的可以忍受的疼痛—有效;如果患者持续疼痛而且睡眠受到影响,则认定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8.0 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χ2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
2 结果
①观察组共34例患者,其镇痛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共34例患者,其镇痛的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患者镇痛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见表1。
②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以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见表2。
③观察组共34例患者,其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为8.8%;对照组共34例患者,其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为38.2%,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妇产科手术治疗是产科异常分娩以及妇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这一治疗方法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疼痛,使患者烦躁心情不安,对患者的康复进程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4]。术后疼痛这一并发症常常会涉及到患者机体修复以及心理状态缓解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身心应激反应,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局部或者是整体机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危机患者的生命[5]。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实施护理,同时,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通过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6]。
临床医学上有一定的资料可以证明,妇产科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心情的轻松会使患者疼痛的发生率较心理异常和有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低,没有那样强烈,而且恢复的效果会更加的快[7]。目前,临床上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治疗疼痛治疗的方法,都是使用镇痛药物,但是这类药物的长期使用会让患者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而且药物的过多使用也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阻碍治疗的效果[8]。心理疏导这一护理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是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通过一定的方法以及措施让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得到缓解,进而让患者树立成功治疗的信心,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9]。在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心理疏导这一护理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让患者对疼痛以及手术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患者懂得了应该如何去缓解紧张的感觉,知道通过怎样的方法克服术后不适感以及疼痛,进而树立起患者成功治疗的信心,让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少疼痛以及镇痛药物的使用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护理方法[10]。
在该次实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镇痛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患者镇痛的总有效率为85.7%;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为8.8%,对照组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为38.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为(14.76±2.32)分,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为(11.88±1.98)分,观察组患者镇痛的有效率、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以及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以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 在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充分、有效的运用心理诱导护理可以提高镇痛的有效率,增加护理质量的评分,降低了镇痛药物的使用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邢淑静.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期的影响与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7):165.
[2] 钟尧仙.硬膜外镇痛泵辅助给药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护理 [J].中国药业,2013,6(11):1516-1517.
[3] 张丽芳,邓宁.舒适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19):321-322.
[4] 何丽敏,付爱凤,兰秀丽,等.护理干预在减轻妇科腹部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1,11(11):1131-1132.
[5] 冯建波,包云亚.妇产科手术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131-132.
[6] 胡燕丹,吴美华.浅谈硬膜外镇痛泵在妇产科术后应用的护理要点和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325-326.
[7] 秦玲,梁文君,包学云,等.剖宫产患者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6):92-93.
[8] 解晓玉,陈文.舒适护理在妊娠高血压孕妇剖宫产术后的应用 [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