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生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3-02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都是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新生儿期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这段时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加强防范,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

1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等,新进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接受专科培训时间较短。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工作中缺乏思考。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慎独精神。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大多由于护士服务态度不好,与家属沟通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家属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增强。

1.2护理不周时有发生,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无陪护,患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各种需要和不适无法明确表达。在进行新生儿基础护理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红臀、尿布疹、鹅口疮、交叉感染;新生儿沐浴时发生的烫伤、受凉;使用暖箱、蓝光箱、烤灯等设备不当引起烫伤。巡视患儿不及时或巡视时未发现问题引起的后果,如异物压伤、抓伤患儿自己,双足擦伤、输液渗漏,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3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交接班时和护理过程中以及患儿出院时不认真查对床头卡、胸牌、双手圈,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入院体查不认真,检查患儿不仔细就可能未发现患儿某些身体缺陷和异常,未及时与家属沟通就遗留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从而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有时遗忘医嘱,甚至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用药和护理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1.4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疗纠纷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护理记录更为重要。但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如记录不严谨、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吻合,不能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甚至还存在刮,擦,涂等现象。

1.5新生儿病房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病房护理工作琐碎、繁杂,事情较多,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要求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静脉输液频繁,液体滴数要求准确,静脉高营养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容易渗漏而需重新穿刺频率高。患儿易哭吵加上各种仪器噪音使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对新进人员强化培训并严格考核,使她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新生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爱心、细心、同情心、耐心,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使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班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及相关的护理法律及责任,尤其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巡视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如自己能力无法解决及患儿受到伤害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做相应处理。

2.3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患儿身份识别制度,交接班提前10分钟到岗,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核实患儿身份。患儿外出检查或出院时均由2名护士同时检查、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后再与家属一起核实患儿身份后方可让家属抱离病房。

2.4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规范。加强医护沟通,保持记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书写护理文件。

2.5医院领导重视新生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团结协作精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总之,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使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与家属沟通能力,不断强化新生儿住院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达到新生儿安全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信任感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2]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余贵妍,王玉芬.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66.

篇2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篇3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 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

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 ,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