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生儿科护理心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473.72;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0-02
新生儿是指自母体娩出至生后28天内的小儿,这个阶段是人类生长和发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生命体征最为脆弱的阶段,婴儿出生后开始适应外界环境,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各器官形体和功能不够完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不足及本身合成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体侵犯,若护理不当,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将会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此阶段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的护理,并针对其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证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保证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分娩出生的186例新生儿,所有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均处于正常状态,未出现残疾。其中,男95例,年龄4―22 d,女91例,年龄5~25 d。新生儿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保暖护理: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同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多,肌肉活动能力小等原因,易导致散热大于产热,从而出现体温低下,因此,自母体分娩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包裹,室温>24℃,湿度50%-60% ;早产儿室温24℃-26 ℃,医护人员要尽量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面积,以免丢失热量。新生儿由于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温护理措施,容易导致新生儿伤寒综合征,同时,气温过低,也会导致新生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甚至发展为肺炎,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娩出母体后就要采取相应的保温护理,以保证新生儿有足够的热量。
3 抚触护理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有技巧地对新生儿进行抚触,通过抚触者对新生儿皮肤各部位进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的操作方法抚触是对婴儿皮肤进行科学的、温和的刺激,可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室温在26℃~ 28℃下抚触,婴儿疲劳、烦躁时,不宜抚触。
4 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和血管相通的,是一个开放性的伤口,该处有丰富的血管供给,是病原菌轻易滋生的部位。若护理不当则引起致病菌侵入,轻者引起脐炎,重则致新生儿败血症,危及患儿生命。其护理主要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排泄物污染。每日用消毒棉签蘸 2%的碘伏消毒 1-3 次,从脐根部呈螺旋状向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将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回根部,若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或周围皮肤发红、渗血,发现有肉芽组织、红肿、臭味,应加强脐部护理,可用双氧水、龙胆子、2%的碘酊外涂,若渗血量多时,应从新消毒结扎。
5 皮肤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身体表面,尤其在皮肤皱褶处有一层油性的胎脂,胎脂有保温和防止感染的作用,清除时可用消毒的植物油轻轻擦去,再用煮沸过的温水(36~37℃)为婴儿洗浴,在脐带脱落后体温稳定的新生儿可全身浸入浴盆中洗浴,每日1 次,减少皮肤菌群聚集,保持皮肤清洁。新生儿脐带在生后第1 天都是无菌的,以后逐渐有各种细菌集落生长,由於污染、护理不当,可出现脓性物质,脐周软组织发红而发生脐炎 (omphalitis),脐带残端应保持干燥、清洁,脱落后可用碘伏涂抹、暴露、干燥、防止感染。每次更换尿布时都应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后,涂摸少量油膏,防止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对已发生皮肤湿烂、尿布疹者应加强护理,局部保持干燥、洁净,并用氧气吹患处或红外线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6 喂养护理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约半个小时就可以吸吮母乳,吞咽和吸吮功能良好者可给予配方奶喂养,奶量根据所需热量和新生儿耐受情况计算,由小量逐渐递增,因母乳是婴儿最好、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营养丰富、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率低,母乳是最经济、方便、温度适宜、不易过敏,是任何乳类、食品不能取代的,母乳喂养还可加快母亲子宫复原,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如果对新生儿的喂养不当,则可能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等,从而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因此,当新生儿出现频繁的呕吐现象时,临床医生要考虑其是否出现咽下综合征或者是消化道畸形症等,并对新生儿进行及时治疗,以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喂养完毕将婴儿抱直,轻拍其背,减少溢乳。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点温开水。有些婴儿奶后常有溢奶现象,这时应将婴儿抱起头高位片刻,卧位时应侧卧,以防发生新生儿吸人性肺炎。
7 疾病预防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破伤风、细菌性败血症等,对于这些疾病,临床医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出现疾病的概率。新生儿由于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从而致细菌侵入血液中,引起细菌性败血症,因此,医护人员要指导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的居室进行严格的消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生此种疾病的概率对于肺炎,医护人员要保证新生儿的居住室保持经常通风,减少探视,与婴儿接触时,应先洗手,以避免将细菌带给新生儿,导致其出现感染。对于破伤风,在接生的过程中,医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实行无菌操作,将新生儿发生破伤风的概率降到最低。
8 总结
经过精心的护理照顾,除3例新生儿出现新生儿肺炎,需要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他新生儿都正常出院。结果提示,我们医护人员如果能对新生儿实行有效的护理和疾病预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 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5): 68-68.
[2] 实用新生儿护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是反映新生儿病情变化与医疗护理活动全过程的客观记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指标、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效果、健康教育等组成部分[1]。为深化产科专科护理的发展,本院产科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广东省临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妇产科护理指南》,设计出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思维,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本院产科自然分娩的6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其中,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9.2±0.8)岁;文化程度:36例小学,65例初中,93例高中,106例大专及以上。两组产妇均无高危因素。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异常情况记录于产科护理记录单中,观察组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具体如下。
1.2.1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样式
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制成表格式,记录项目包括母亲姓名、新生儿出生日期、病区、床号、住院号、日期、时间、体温、心率、呼吸、体质量、皮测胆红素值、反应、面色、哭声、吸吮力、脐部、臀部情况、大小便次数、喂哺方式与次数、健康教育、特殊情况记录等。
1.2.2记录要求
记录书写频率为新生儿出生24h内,按照常规生命体征监测频次进行观察记录,24h后如无特殊情况,每班观察记录1次,有特殊随时记录。除表格中的观察项目外,严格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医嘱对其他指标进行监测,如产瘤、血糖等,在表格空白栏填写项目并文字描述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其中,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及笔试法评估,优:产妇出院前,能熟练掌握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笔试成绩≥90分;良:能掌握大部分知识及技能,偶尔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80~89分;中:能基本掌握知识及技能,有时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60~79分;差:能掌握少部分知识及技能,经常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60分[3,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较
观察组护理知识掌握熟练度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
观察组:心率为(138.50±4.92)次/min,呼吸频率为(39.5±4.9)次/min,氧饱和度为(98.6±1.2)%;对照组:心率为(149.8±7.9)次/min,呼吸频率为(46.6±5.1)次/min,氧饱和度为(95.2±2.5)%;观察组新生儿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以往产科实施母婴护理,护士对新生儿进行监测的内容及频次欠缺细化,工作思维得不到整体培养。本院自2014年4月以来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具备以下优势。
3.1深化专科发展,培养护士的整体护理思维
护士每天按照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对新生儿病情进行规范的监测和记录,能有效提高护士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能力,规范护士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同时有效地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5],有利于产科专科的发展。
3.2提高护理记录书写的完整性及准确度
使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后,可对产科新生儿观察、护理模式进行严格规范,进而大大降低记录单书写错误发生率,提高准确度[6]。
3.3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过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使护士充分掌握新生儿观察及护理知识,为产妇及新生儿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保障新生儿出生质量,改善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同时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另外,通过对产妇加强宣教,也使其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护理知识与技能掌握熟练度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促进产科专科护理的发展,有效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蒋红,沈君,孙超峰.母婴同室中新生儿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杂志,2010,27(20):1596
〔2〕杨兰兰,王玉霞.产妇及新生儿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11):1091-1094
〔3〕宣春梅.优质护理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14):251
〔4〕张芳.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429-7430
为了使新生儿得到及时抢救和护理,我科相对固定了有经验、责任心强、熟练掌握各种监护操作的护士来负责组织高危新生儿的抢救及护理工作。当班的护士在接到高危新生儿入院的通知后,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如新生儿保暖箱、辐射抢救台、被服、尿布的预热、氧气机供氧设备、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抢救车等,均放置固定位置,以便患儿入院后迅速及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
2注意保暖
高危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易致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可引起硬肿症,还可造成低血糖,因此应加强保暖,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55%~65%,早产儿应放置暖箱内,按日龄和体重给予合适的中性环境温度,使其的体温维持在36.5℃~37.4℃,以减少能量消耗。体温不升者按1 h升温1℃逐渐复温,复温期间测体温1次/h,稳定后没4 h测体温。随时注意温箱的变化,各项护理尽量在箱内进行,随时关好箱门,以减少温箱的波动。
3监测呼吸
在高危儿中尤其是早产儿和窒息儿常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通气和换气功能的障碍,而通气或换气功能的障碍,直接影响机体的氧合和新陈代谢,造成多脏器功能的损害和代谢紊乱,所以应严密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及血氧饱和度。对入院时已存在紫绀或呼吸困难的高危儿,应立即给予吸痰或鼻导管或头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情况,调整供氧的浓度,必要时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同时加强呼吸道的护理,翻身、拍背、吸痰1次/2 h,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4监测血糖
新生儿因血糖调节功能不成熟,体内的糖元储备不足,而耗糖相对较多,易发生低血糖。新生儿低血糖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因此对高危儿在生后24 h内,尤其是8 h内应常规监测血糖,是血糖维持在2.2~6.1 mmol/L,特别是对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更要高度重视,避免缺氧、低体温,同时要注意观察低血糖的症状,其症状为非特异性,仅表现为喂养困难、嗜睡、青紫、哭声异常、呼吸暂停、惊厥等,若不仔细观察常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