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景观设计问题

景观设计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景观设计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景观设计问题

篇1

1.水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在建筑及城市设计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1]。对于自然界的生命而言,水是生命存在的源泉,人对于水景有天然的亲近感,建筑景观中的水景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为建筑景观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平静的心理感受。就自然环境而言,水景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善建筑景观小环境内的气候、温度和湿度,使体感感受更加的怡人;体量较为大的水景,例如湖泊、池塘、溪流等能够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功能性而言,水景可以成为建筑景观中的焦点景观,丰富空间的可游览性;可以有效的分割空间,将动、静空间有机的分隔开却又不生硬死板。就审美角度而言,建筑因其材料而显得质感较硬,而水是一种形态多变的元素,可以有效的缓解建筑空间的生硬感。在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水被认为是吉利的象征,有聚财和敛人气的效果。

2.目前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水景问题

2.1盲目跟风抄袭

水景作为建筑景观中的重要设计元素存在的历史很悠久,国内外也不乏优秀的案例,在设计师设计方案是,参考优秀案例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就目前的建筑景观设计市场的现状来看,盲目跟风抄袭的情况十分普遍。无论地域特征、自然气候情况、水源情况等因素,盲目将别处优秀的水景案例放置于建筑景观中。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干旱少雨,水的使用价格高,人类生活活动所需的水量都受到限制,如再设置大型的喷水池景观,使用成本高,也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温度低,水景干旱、结冰,使得水景失去了其观赏和使用的实际功能。

2.2设计理念与治理方式的冲突

水景设计理念和日常使用管理方法之间的冲突是目前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显著问题。建筑景观设计团队在设计中以水景的美观、使用功能和文化体现为重心,却忽略了水景长期使用和管理中的方法问题,造成管理中问题重重。例如人工水景中的水质问题,将严重影响水静的审美价值,在设计中缺少关于水景自净能力和清洁便捷的考虑,使得一些封闭性的人工水景中出现水体污浊不堪。

2.3水与人之间的尺度把握不当

水与人之间的尺度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的手法上,更重要的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考虑。人类,尤其是儿童,对于水有天生的亲近感,可是有些设计师一味追求水景的景观效果忽略了安全防护设施,导致有关水景的安全问题频发,为使用者和建筑景观的管理方带来很多的困扰。

3.针对水景问题相关的措施

3.1始终贯彻“因地制宜”概念

建筑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使用的便利和舒适感,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是设计的关键性理念。我国北方地区根据地区水源情况,西北地区常年干旱,不宜设置太过大型的喷水池;东北地区水源较为充沛,但冬季时间长、温度低,易于结冰,可以设置类似喷泉广场一类的水景,夏季雨水充沛时,可做水景使用,冬季结冰后,可用作滑冰场。

3.2让设计更加合理化

水质是水景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考量标准。在考虑设计成本和景观设计手法的同时,多角度的考虑水景的日常维护工作,尽可能降低维护成本。将水景引入建筑的景观环境需要对自身环境有充分的认识[2]。若水景周边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源,可以通过沟渠、管道,将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连接,借助自然水景的自净功能,让人工水景中的水循环使用。若周边没有自然水源这种便利条件,在设计时应当酌情减小水景的体量,设置雨水收集和净化装置,提高水景的可使用时。

3.3让水景的尺度更加安全

在尺度把控方面其实没有太过于严格的标准,这种把握的尺度更多的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细心。不同类型的建筑景观有不同年龄段和阶层的使用者。比如,在一些常有儿童出现的建筑景观中,水景不宜过深,周边需要加装合适幼儿身高的防护栏,按规范要求,当水池深度大于60cm需增加防护栏杆,或防护措施[3];在一些老年人出入的场所,和一些酒店场所中,由于使用者多行动不稳,水景周边应当加强防止水花飞溅、地面防滑设施;在学校里体量较为大的水景设计时,夜晚时分,某些区域光线较为昏暗,应在水景周边多设置景观灯一类的照明设施,防止因光线不足而失足落水。在水景设计时,尺度把握很关键,即要让水景更容易被使用者接触、增加亲切感,又要保证使用者在亲水的同时不会发生威胁人身安全的事件。

4.总结

水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生命意义重大,水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作用显著。细致和全方面的考虑是水景设计师应当拥有的职业素养。因地制宜、量力而为、让水景可供使用者亲水的同时增强安全保障、将水景可使用性提升到与景观功能性同等的地位、增强水景日常维护的功能结构设计考虑,这些都是让水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的措施。虽然我国将水景运用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历史较短、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水景的使用和设计手法已经非常成熟,拥有很多的宝贵的经验。水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可以参考国外优秀案例的同时,应当在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寻找可使用的经验和方法,让水景能够在建筑景观中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作者:周靓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前言

在新时期下,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景观设计成为了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积极探索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学的内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三、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是植物景观设计应坚持的最基本原则,生态型植物景观设计也应坚持这个原则。

植物是大自然的产物,有其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生长规律,各种植物还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如热带植物是绝对不能在寒带室外正常生长的,反之亦然;喜光的植物在庇荫的环境中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而喜荫的植物在没有庇荫的环境中则可能产生枝叶灼伤等不良现象,如八角金盘;有的植物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光照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雪松在幼苗期是耐荫的。如果不遵循植物的分布规律、生长规律和生态习性,不考虑环境条件,随意设计和种植植物,植物就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不仅达不到设计的景观效果,更谈不上任何生态效益。因此,生态型植物景观设计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原则就是“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在景观建设中盲目引进一些新的植物品种或在室外盲目运用当地的温室植物品种的做法是违背“适地适树”原则的。即使要进行引种驯化,也应由植物科研部门经过长期的栽培试验证明引种成功后方可推广应用,避免反自然、反地域、反气候、反季节的设计。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所谓“创造热带风情景观”风,在植物景观设计和施工中大量运用温室植物、热带亚热带植物,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2.“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位运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植物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3.经济性、多样性与时间性原则

“经济性”指力求实现植物景观在养护管理上的经济性和简便性。“多样性”指植物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当地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时间性”指应充分利用植物生长规律,注重植物景观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效果,强调植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演替。

四、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应用,根据前人的理论和实际运用成果,总结生态理念在当今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有以下几点:

1.科学选择植物搭配,合理安排山石水景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和山石水景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也是景观设计效果的核心。而生态理念在这方面的体现就在于要依据生物的多样性来配置植物,设计山石水景时要兼具其观赏性和实用性。园林设计中植物搭配首要的原则是植物多样以达到生态性和观赏性的结合。选择植物种类时需要考虑到物种间对空间和阳光、水分以及营养的客观竞争,合理搭配不同种类,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另外不同的植物种类搭配也可以体现出不同植物混交的优势,促进整体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一些复杂病害的防治也能达到一定效果。一般具体的措施是低矮灌木以及地被植物设计为基本的开放空间,浓密树冠的高大遮荫树设计为覆盖空间,其余类别植物作为辅助设计居于不同层面。

从布局角度的原则来说植物搭配多样性也能带来美观的整体效果,要在遵循树木原有生态习性的前提下,让树形、色彩、线条、质地、比例等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植物的多样性,但又保持一定相似性,形成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美观大方。

最后,植物的多样性也能带来一定的实际运用效果,基于生态理念,植物可以起到改善空气质量和噪音环境的作用。另外,在某些特定地区,多样的植物更能起到特地的作用,如根系发达、树冠浓密的树种可以蓄雨水、防风沙;代谢能力强的常绿植物可以起到滞尘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2、以人为本设计山石水景

除了植物占据园林景观的核心因素之外,山石水景也具有重要地位,而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上的体现就在于以人为本。作为园林整体景观的“点睛之笔”,山石水景在寓意上的体现终于其外在美观,这些内容需要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最大化的考虑人文因素的影响。

3.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并利用现有环境

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不仅仅简单的是高绿化率或者是不污染环境,尽管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在整体布局中,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到地域性这个特点: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

(一)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好前提是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尽量做到少或者不引入额外的外来资源,就能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设计者要因势利导的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减少设计的人为影响,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环境稳定性为目的。

落实因地制宜的政策,主要要做到规划设计紧密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及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要素,以当地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整体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尽可能的保留原址上固有的地形地貌,如山体、湖泊、原生动植物、地方特色植物等,在减少工程量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环境效果。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本地建筑和植物材料的利用最大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施工施料的使用,尽量使用当地的砂石木料,避免高耗能、低性价比的材料,最大化的做到因地制宜。

(二)注重本地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体现

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在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在考量的范畴之内。人与社会也作为生态环境的因素之一,社会文化也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

(三)循环再生利用资源

自然环境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前述的内容中,如果做到了充分利用原有环境,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态调节功能,资源的循环再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到以下几方面工作以达到循环利用再生资源的目标

五、结束语

近些年,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态理念也被运用在了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的应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等一些新概念相继被提出,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区居住小区的建设规模空前膨胀,虽然也加大了对这方面的环境整治力度,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过于追求形式、照搬外来设计样式等。现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一、中西方居住景观形态特点及设计原则

(一)中西方居住景观形态特点

从中西方居住景观形态的演变过程来看,居住景观的形成不仅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还与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西方居住景观形态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以神殿为中心的居住景观形态和以教会为中心的居住景观形态,前者在景观设计上深受古希腊神话影响,城邦精神对早期欧洲的城市建筑影响较大。

中国居住景观形态从传统的里坊制逐渐转变为街市制,景观设计深受传统儒家的传统文化影响,人居环境体现为天人合一的特点,风水观长期影响着我国古代民居样式。近代以来,西方的居民区景观设计理论不断发展,我国居民区景观设计深受西方景观设计理论的影响,甚至奉行“拿来主义”,对外来景观设计理论照搬照抄,不仅抛弃了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也失去了自我的创新性,近年来,这类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和关注[1]。

(二)现代居民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现代居民区景观设计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还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应遵循六大原则:第一,功能性原则,居民区景观设计就是要以最好的服务来表现其功能,它承载着居民休憩、娱乐、交往等诸多功能,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第二,以人为本原则,人的需求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应从居民的需求出发,满足其多种需要以及体验要求;第三,美学原则,居民区景观设计更应注重人们的审美体验,满足人们的审美诉求;第四,生态原则,居民区景观设计要突出地域特色,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第五,历史人文原则,居民区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应该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和文化特征;第六,社会性原则,主要包括社会伦理、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三个层次,现代居民区景观设计更注重营造个性化空间,如“公众自助式”模式,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心理认同感,也充分体现了人与空间的良性互动[2]。

二、当前国内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的问题

(一)历史人文与现代文明相脱节

现如今,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全国各地,“千城一面”,南北方城市已趋于一致,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单元,居民区更是如此,物质空间形式的雷同反映出我国城市规划和居民区景观设计的滥觞。如图3。冯骥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千城一面”,只能说明我们这一代没文化,而对历史建筑整旧如新,将这样的东西交给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

(二)景观设计形式重于内容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居民区景观设计也要不断提高环境品质,但是大多数开发商更多的是从获益的角度来对居民区景观进行规划和营造,更注重形式的展现,却忽视了居民区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内容,即居住意义和功能作用。国内现代居民区景观设计在环境美化和绿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硬地过多、雕塑泛滥,同时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却比较少,难以满足儿童游乐、青年健身、老年休闲等多样需求,景观设计形式重于内容,景观的使用功能并不理想。

(三)忽略了居住者的环境心理因素

居民区景观同质化严重,空间环境令居住者感到压抑,并未突出场所感,也不具备识别性,还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绿化和小品填充等形式塑造阶段,内容简单,缺乏个性,严重忽略了居住者的环境心理因素。当前国内居民区景观设计都非常强调空间景观环境的视觉效果,却不注重对景观要素的整体整合,空间暗示手法很少运用,对居民者的行为难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的影响,更无法激发居住区一些应用的社会功能。

(四)生态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在多数情况下,居民区景观设计都是在盲目生态化的指引下进行的,如大面积铺设草坪来提高居民区的绿化率,但从绿植的生态功能角度来看,其效果并不如树木,还有的居民区景观规划的水域生态系统,美其名曰地中海风情,就其实质而言,只是为了增强视觉效果,而且一潭死水不仅不能发挥水域生态系统应用的功能,还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更为严重的是病态审美观的盛行,使得仅有的自然要素也被清除掉,这是对生态系统的直接破坏。

三、改进当前居民区景观设计的对策建议

(一)遵循生态设计原则

居民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基址的自然条件,维护其自然特征,在此基础上营造空间环境,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体系。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将自然景观作为居民区景观的主轴线,后者沿着自然景观的脉络来扩建居民区景观,传统的中国民居构建就多是依山傍水,沿着山水脉络来规划空间布局。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其关键点就是要运用生态设计手法,景观设计更多体现出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对自然现象的引导,使居住者能够有所体验。生态设计实际上是要发挥居住区景观的生态效益,而最终的受益者则是人。

(二)继承历史人文元素

居住区景观的品质能够通过空间环境体现出来,但不由空间环境所具有,以徽州古民居村落为例,徽州古村落是中国古建筑乃至世界古建筑史上的珍宝,其将自然与建筑二者结合的物象,通过艺术的手法转化为审美意象,突出了建筑文化的特有魅力,这为当代居民区景观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即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继承历史人文元素。从环境设计审美角度来看,优秀的居住区景观仿佛就是大自然的馈赠,无论是选址、布局,还是构造、美化,都是在最佳人居环境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不仅建成了一个“宜居”之地,也造就了一个“宜游”之境。

(三)运用现代设计手法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现代设计手法,更加关注主题景观的演绎和营造,如对景观中视觉焦点的设计,突出了居民区景观的个性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针对国内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千城一面”的现象,突出主题景观演绎尤为重要,既可以使用历史文化的选题,也可以使用自然景观的选题,再或者是一些具有时代色彩或地方色彩的选题,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居民区景观设计的理论并不成熟,在此,结合现代居民区景观设计的原则,对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志军.当代居住区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初探[D].南京农业大学,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