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生儿基础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了提高广大妇产科医务人员和准妈妈、准爸爸科学孕育宝宝的知识水平,作为宝宝出生摇篮之地——医院应抓住宝宝的宝贵时机,开展好宝宝的抚触护理,为优生优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的、有技巧的抚触,是通过医护人员和母亲的双手触摸婴儿皮肤的一项技术,通过与宝宝的密切接触,使大量温和良好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产生良好生理效应,增加宝宝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减少哭闹,刺激宝宝的淋巴系统,加强免疫力和应激力,并能促进疾病儿童的康复,还可促进婴儿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减少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增加睡眠,减少哭闹。抚触不仅仅是皮肤接触,而且还是视觉、触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传递,有利于婴儿智力发育,尤其是情商发育的提高。
母亲和护士对婴儿充满爱意的抚触,使宝宝增加了安全感,皮肤不仅是感觉器官,同时也是情商器官,通过抚触,可以促进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思考和判断力,应变能力更加成熟。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优生优育观点不断增强,作为每家医院产科病房追求的目标不仅只限于母婴能健康安全出院,更为重要的是为宝宝将来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孩子自身素质及心理平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平台,抓住宝宝有利时机,重视新生儿抚触护理,做名能确保婴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开拓者。
1 抚触的准备
1.1 人员培训 选拔工作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学习班,播放VCD光碟,使护士掌握婴儿抚触工作的准备、方法,充分认识抚触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性,做好充分的理论及技术操作准备,更好地开展抚触工作。
1.2 环境要求 房间内温暖舒适,室温26 ℃~28 ℃,播放柔和优美的音乐,备皮肤润肤油、爽身粉、干净衣服、毛巾、尿布,护理人员应双手干净,温暖,指甲剪短、磨平。
2 抚触方法
2.1 对象 自然分娩及剖宫产的正常新生儿、早产儿。
2.2 时间 婴儿每天可抚触2次,每次15 min,抚触应安排在2次喂奶之间、睡觉前、早上婴儿洗澡后、下午换尿布后。
2.3 步骤 (1)婴儿仰卧,轻轻按摩头部,并在宝宝的上下唇用拇指轮流画一个笑容。(2)婴儿予仰卧,抚触者双手放在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宝宝的右肩,复原,左手以同样方法进行。(3)婴儿仰卧,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脐部,脐带未脱落前,请勿按摩该区域。珍贵的亲情体验,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次抚触,都是抚触者和宝宝共同的心灵语言。(4)婴儿俯卧,双手平放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然后用指尖轻轻地按摩脊柱两边的肌肉,再次从颈部向底部迂回运动。(5)婴儿仰卧,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部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按摩手腕,用同一方法按摩另一只手。(6)婴儿仰卧,按摩婴儿的大腿、膝部、小腿,从大腿至踝部轻捏。然后按摩踝部及足部。在确保脚踝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脚后跟按摩至脚趾。
2.4 注意点 抚触时应避开婴儿乳腺,脐部脐带没脱落时禁止抚触,婴儿抚触最好是在宝宝出生后第2天开始,动作一定要轻柔,婴儿如哭闹后,肌张力高,应暂停按摩,安静后再做,抚触时应与婴儿友好交流,面带微笑,语言轻柔。
3 抚触的益处
3.1 抚触能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婴儿抚触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增高,激素分泌增多,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由于吸收能力增强,所以做抚触的婴儿体重增加明显,睡眠增加,不爱哭闹。曾经有研究发现,经常进行触觉刺激能平均每日相对增加体重21%和47%,使机体免疫力和应激能力得到提高,有益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3.2 抚触可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 婴儿出生前生活在妈妈温暖、舒适的宫腔里,出生后失去了这样的环境,所以爱哭闹,抚触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充满爱意的抚触,使父母把自己的爱意传给宝宝,让宝宝多了安全感和自信感,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焦虑。皮肤不仅是触觉器官,也是情商器官、社交器官,早期婴儿扶触,密切地亲情交流,亲子互动是情商发育的关键要素,一个人成功与否,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抚触可使婴儿成长过程中增加自信心,不依赖,能养成独立性,增加对事物思考和判断力,妈妈温柔的抚触,使婴儿感受到关爱,这种关爱将伴他一生。亲吻拥抱增进母子感情,抚触操作非常简单易掌握,是最自然有效的育儿方法。
新生儿抚触这一新型的护理技术拉近了医护人员与产妇家属的距离,关系变得亲近,护患双方心情都很愉快。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68
新生儿肺出血是新生儿时期的一个严重病症,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本病主要病因有感染、缺氧、低体温等,少数患儿与内在缺陷有关,男多于女[1]。通过及早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使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有了较大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共收治11例肺出血患儿,其中男6例,女5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 g 3例,1500~2500 g 6例,大于2500 g 2 例;胎龄:小于30周3例,30~36周4例,足月儿3例,过期产儿1例;原发病:青紫窒息5例,胎粪吸入2例,呼吸暂停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其中3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11例均符合新生儿肺出血诊断标准[2]。
2.治疗方法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主要措施[3],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防止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的同时,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采用辅助/控制通气加呼吸末正压(A/C+PEEP)模式。参数初调值为:RR(呼吸频率)35~40次/分,FiO2(氧浓度)60%~80%,PIP(吸气峰压)25~28 cmH2O,PEEP(呼吸末正压)5~6 cmH2O。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含血痰液,提供足够的平均气道压。
3.治疗结果 本组11例中,治愈8例,死亡1例,2例好转自动出院。存活率为72.7%。
护理措施
1.加强重症监护 置患儿于开放式远红外辐射台上,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尿量等生命体征。室内湿度维持在60%~70%,以减少耗氧量及不显性失水。迅速建立两条(或以上)静脉通路,一般采用外周静脉留置术。对于需要静脉高营养的早产低体重儿,必要时行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使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液体滴速。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面色有无发绀、肢体温度变化等,不能单纯依靠监护仪。建立特护记录,准确记录患儿24小时出入量,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
2.合理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道内可给予滴入1∶10000盐酸肾上腺素盐水或立止血。肺出血不主张常规拍背、吸痰。因为频繁吸引会加重肺出血[4],如果没有堵管应尽量减少吸痰次数,保持患儿安静。当患儿突然出现经皮氧饱和度下降(小于80%)、呼吸窘迫、人机对抗时,则考虑有痰阻,应立即给予吸痰。吸痰最好两人配合操作,根据气管插管的粗细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要口、鼻分开。吸引负压控制在13.3 kPa以内,低体重的患儿可降低吸引负压。吸痰时动作迅速而且轻柔,尽量缩短吸痰时间,以保证呼吸末正压。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以前端遇到阻力或出现咳嗽反射为止,吸引时边吸边退,或螺旋式吸引,以免损伤组织。记录吸痰的量及性质,根据病情做细菌培养或药敏。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氧饱和度降至80%以下,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复苏气囊加压呼吸,当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再重复吸痰。
3.呼吸机的管理 上机后半小时,急查血气分析,根据氧分压调整呼吸机各参数。如血气分析正常。氧分压在50 mmHg以上,出血量减少,可逐渐降低呼吸机的条件。FiO2每次降低5%,高浓度供氧有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5]。FiO2降到30%时,如果肺部音逐渐消失,吸不到血性液体,可根据医嘱过渡到CPAP锻炼。注意呼吸机的性能及运行情况,当呼吸机出现报警时,首先观察患儿病情有无异常,其次查看管道连接及气源情况,及时排除故障,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记录呼吸机各参数的变化,每班检查并记录导管插入的长度及导管固定是否牢靠。湿化罐内加入蒸馏水,以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度在60%以上。
4.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 VAP是机械通气治疗的常见并发症,VAP发生率随着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6],本组病例中有4例继发肺炎,发生率为36.3%,所以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除增强无菌观念外,必须注意呼吸机及其管道的消毒工作。湿化罐内的液体每天更换,及时倾倒冷凝水,防止倒流。撤机后各管道、接口及时浸泡、消毒、晾干。机械通气的患儿口腔分泌物较多,每天做好三次口腔护理。本组11例患儿中4例采用密闭式抽痰管(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吸痰操作,湿化液采用生理盐水,4例患儿均未发生VAP。
5.健康教育 由于肺出血病情危重,使用呼吸机费用又比较昂贵,所以应向患儿家长做好必要的病情及治疗过程的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儿家长能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体会
护理人员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机械通气并发症较多,压力过高或过低都可造成肺泡异常扩张,所以应及时检测压力变化。呼吸机报警时应首先观察患儿病情,其次再检查呼吸机的性能。气管插管时护士应及时做好物品传递,面罩气囊加压给氧,导管固定等辅助工作。合理吸痰,吸痰时尽量缩短吸引时间,延长间隔时间,无菌操作严格,防止发生黏膜损伤、肺不张。采用密闭式抽痰管可明显减少VA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晓艳,阙学俊.新生儿肺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36-37.
[2]陈克正,叶鸿瑁,樊绍曾.新生儿肺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4):248.
[3]史 源.新生儿肺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81-83.
[4]周应玲.新生儿肺出血8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03-104.
【中国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28-01
新生儿胃粘膜出血是新生儿危重病的常见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但新生儿急性胃粘膜出血若采取及时有效地止血措施,并配合得当的护理,患儿的痊愈率较高,预后也比较乐观[1]。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胃粘膜出血30例,疗效较好,现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均为我院ICU收治的急性胃粘膜出血的新生儿,所有患儿潜血试验均为炎性,胃管抽出咖啡色或鲜红色的液体,分娩时无任何产伤、窒息感染等异常,无先天畸形、并发症,母亲孕期均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用实行母婴同室,混合喂养。其中男32例,女28例,体重2600~4100 g,平均(3250±650)g,胎龄37~41周,平均(38.6±3.2)周。自然分娩39例,剖宫产21例;发病日龄为3~9d,原发病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0例,新生儿窒息24例,新生儿肺炎4例,颅内出血2例。将该组新生儿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儿在日龄、性别、体重、发病时间、分娩方式、原发病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具体方法有积极综合治疗原发病、维生素K1、西咪替丁静滴,插胃管用生理盐水洗胃等治疗,重症者给予输血。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思密达,从胃管注入,首次2g,以后每次1g,3次/d,连用3~5d。
1.3 护理方法
1.3.1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取右侧卧位,抬高头肩部15°~30°,用8号一次性吸管随时吸出口、咽部呕吐物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氧流量在4~5L/min,维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
1.3.2 胃管的护理:采用硅胶胃管经口腔插管,插管距离为前发际至剑突(16~20cm),严格掌握长度,防止胃管插入过浅或过深,将药液注入十二指肠内或造成食管返流。
1.3.3 病情的观察:严密监测患儿的血压、心率、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呕吐物,每30~60min抽吸胃液观察。抽吸和注药速度应缓慢,防止损伤胃粘膜。早期留置胃管,定期抽吸胃液,可减轻腹胀、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注意患儿腹部变化,神志变化,对刺激的反应和外周血管充血情况。
1.3.4 用药的护理:将思密达粉剂用温凉开水溶解至10~15ml,经胃管缓慢注入后夹管,轻柔的变化患儿的,右侧卧位、左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以便使药液与胃粘膜充分接触。注入过程中观察患儿面色、表情的变化,当其哭闹、躁动时,可适当给予镇静。
1.3.5 饮食护理:出血期间严格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待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再喂少量母乳,喂奶后注意观察有无呕吐、腹胀及便血现象。根据病情、个体差异灵活掌握奶量,防止喂养不当而加重胃粘膜出血。同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交叉感染。
1.4 疗效判定标准[2]:⑴显效:用药治疗3次胃管内未抽出咖啡样或鲜红色液;⑵有效:用药4~5次无胃管内未抽出咖啡样或鲜红色液;⑶无效:用药5次以上仍有出血者。思密达治疗无效者采用立止血治疗。
1.5 统计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X2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均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
3 讨论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常见于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等危重症,如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思密达治疗,思密达是一种高效的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具有层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注入胃内后能均匀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对胃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固定[3],抑制作用,能加强了胃粘膜屏障,有利于受损粘膜的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4]。它还可以激活凝血因子Ⅶ、Ⅷ、Ⅻ因子,对消化道局部有止血作用,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无不良反应,而且价格低,取材方便,使用价值较高[5]。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思密达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姚玉娟.思密达管饲治疗新生儿急性胃粘膜出血22例的观察与护理[J].广西医学,2003,25(2):291-292.
[2]庄德义,陈冬梅,林文雄.云南白药鼻饲治疗新生儿急性胃粘膜出血20例疗效观察[J].小儿急救医学,20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