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妇产科疾病防治

妇产科疾病防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妇产科疾病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关键词】产科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方法;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自 “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以来,为力争做到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尽善尽美,信誉上追求真诚可靠,我院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1]。产科是高风险的科室之一,在产科病区实施优质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患者营造安全、亲切、便利的就医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产科430例产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60例均为我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产妇,设为对照组。该组产妇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如骨盆、胎位等;均无明显的高危因素、无明显剖宫产指征,有阴道试产条件,无伴发疾病。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 (25.4±3.2)岁。孕34~41周。文化层次:大专及以上85例,初高中605例,小学170例。职业:农民205例,工人290例,干部80例,教师135例,无业150例。将该组产妇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胎位、孕周、孕次、文化层次、职业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1.2.1 创造温馨舒适的病区环境:温馨、舒适的环境是体现人性的关怀的反应,产科病区要舒适、整洁、干净、温馨、空气通畅。在产妇房间还可放婴儿床,让产妇有一种在家的感觉,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不失时机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说话语气和蔼,关爱。在病房外安排导诊,指导患者就诊路线,节约时间。

1.2.2 积极的遇见风险:根据产科护理的特点,帮助新入院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将医院的规章制度详尽的传达给患者,介绍其意义所在,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积极的遇见风险。建立护理质量督导管理机构,量化考核细则,加强督促和检查,注重对产科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较硬的护士的选拔,让其参与到优质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对产妇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和整体护理,减少护士交接的次数,减少护理薄弱环节,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2]。

1.2.3 加强护患交流: 护理人员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这样会使整个医疗环境充满安全感,增加亲和力,拉近医患间的距离。多于产妇沟通,护患关系和谐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患者对护士宣教和管理的依从性,也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心理障碍,缓解产妇的产前的焦虑的情绪,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防止意外的发生。在能够很好灵活协调的基础上提供优质服务,当发生医疗纠纷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解释性语言能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

1.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其中妊娠结局包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和产后抑郁率。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有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量表评价,包括主动服务、态度热情、心理支持、关爱患者、健康教育五个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比较: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抑郁率分别为17.9%(77/430)、6.7%(29/430)、5.1%(22/430)、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2.6%(140/430)、13.0%(56/430)、15.6%(67/430),P

2.2 两组产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比较:观察组在主动服务、态度热情、心理支持、关爱患者、健康教育方面的满意率分别为97.4%(419/430)、98.6%(424/430)、97.2%(418/430)、97.7%(420/430)、97.2%(418/430)、97.4%(419/43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344/430)、82.1%(353/430)、79.5%(342/430)、80.2%(345/430)、82.1%(353/430)、79.5%(342/430),P

3 讨论

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整个过程中,护理因素始终贯穿其中,提高护理质量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3]。随着现代医学服务模式,护理的理念也在转变。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活动得到开展。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医院完善的软件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患者是否能够顺利的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重建健康。对产科住院的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护理质量问题更应该引起医护工作者的重视。我院对产科病区的产妇实施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创造温馨舒适的病区环境、积极的遇见风险和加强护患交流,注重人文关怀的体现,关注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认识结局和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徐靖,朱倩,田春梅.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病区提升护理管理质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4):65.

篇2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医护工作人员的体液、血液暴露发生率高达52%以上,由此可见,医护人员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问题依然非常严重,值得重视。妇产科作为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其工作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妇产科的护理工作人员也是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重要人群,本文就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可行的防范措施,现阐述如下。

1妇产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妇产科目前的治疗项目中,手术治疗占到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包括剖腹产、子宫肌瘤切除、子宫全切等各种手术术式,在手术的过程中,妇产科护士必须经常接触锐器,比如手术刀、手术剪、手术缝合针以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概率。除此之外,妇产科手术患者周转快,护理工作人员往往工作繁忙、工作节奏快,加之妇产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发生意外的概率较之其他临床科室要大,这些特点直接导致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概率高,发生感染的可能性也比较大[2]。

2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

2.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比较薄弱,其原因可能与护理教育相关,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只重点强调医护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对基本的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强调不够,甚至在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忽略了职业暴露防护方面的知识教育,导致临床工作的妇产科护士该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未能养成良好的医疗习惯与医疗行为,在临床工作中不能正确利用防护用具,甚至不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来保护自己[3]。另一方面,一些护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护理工作人员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知识体系比较陈旧,认为很多自我防护性质的操作会影响正常的治疗与检查操作,不但防护操作起来不方便,还会浪费耗材,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因此不重视自我防护性质的操作。

2.2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妇产科患者的周转率非常的高,平均每一位剖腹产的患者住院时间不超过一周,而一般的妇科疾病患者住院时间也在一周左右,这直接导致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量非常的大[4]。而与此相比,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周期却比较长,一位能够独立工作的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培养至少需要1~3年,因此,很多医院妇产科的护理工作人员都是相对缺乏的。除此之外,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负荷比较大,过大的工作压力导致妇产科护士的身心方面往往处于疲惫的状态,甚至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些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护理工作人员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思维判断能力减弱,容易出现失误增多,增加了锐器损伤的发生概括率。再次,由于缺乏护理工作人员,很多护士在生病或者受伤的情况下还要坚守岗位,带病工作,较差的身体状态导致不佳的精神状态与工作状态,进而导致其发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概率大大增加。

3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范措施

3.1加强培训,提高认知

提高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认知,是有效减少职业损伤的首要措施与基本保障[5]。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之一便是加强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从管理上帮助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提高认知,深入了解与重视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相关内容。具体措施:①对于新入职的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常规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操作流程、操作技能以外,必须包括职业暴露防范措施方面的内容,从一开始便帮助其建立起职业暴露防范意识与认知。②对于在岗工作的护理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两次关于职业暴露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以“标准预防”概念、方法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流程为主。而其中,对于重点的、高发的职业暴露疾病进行详细、着重介绍与讲解,并且要确保每一位护理工作人员能够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能够真正掌握职业暴露的有效防范措施。③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做好监督工作,严格要求护理工作人员遵守防护原则,把医疗防护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把这些良好行为融入到日常操作当中去,而不是作为应付性的工作来完成。

3.2健全体制,细化流程

经调查显示[6]:妇产科发生职业损伤的最主要、最常见的为针刺伤;妇产科手术过程中意外的针、刀刺伤及污血、体液、分泌物等飞溅到护理工作人员的眼睛里等等事件的发生,导致妇产科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发生血液疾病传播意外的概率大大增加。而避免这些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则是健全护理操作体质,细化护理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首先,对于临床最常见的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查结果进行及时的了解,并向上级护理工作人员或者护士长汇报,以便积极做好防护监督工作。其次,对于所有急诊手术均按照特殊感染手术对待,做好围术期的一切安全防护工作。再次,对于手术室、手术台的器械摆放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要求,尤其是锐器与非锐器必须区分放置,所有锐器均按要求放在方盘内。最后,医护之间要做好沟通与交流,在传递锐器时通过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强调手术医生与器械护士之间的合作,提倡“非接触技术”,传递要通过中介物———弯盘传递。

3.3加强安全防护设施,改善医护工作环境

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是有效减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重要举措之一。护理管理人员与护理科技人员要积极探讨与研发安全性能更好的医疗用具,并进行广泛的推广与使用,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职业暴露。比如,多使用无针头的经脉通路装置,针头多选用可收缩的或者带有保护性针头护套的等。对于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尽量进行改善,比如休息区多安放一些座椅或者床位,供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充足的休息,避免其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高度集中的状态,而出现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合理配置护理工作人员,按照人员的能力来进行合理排班,并且灵活分派工作时间及班次,弹性排班,尽量实行人性化管理制度,以保证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为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氛围,有效避免心理或者生理上的因素诱发职业暴露。

3.4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发生职业暴露后不要暴露,通过正确的现场紧急处理,来有效预防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尽量把危害降到最低[7]。比如,对于粘膜暴露要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冲洗干净;对于皮肤接触的要立刻用肥皂盒流动水反复冲洗,直至完全冲洗干净。清洗干净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涂抹消毒,并进行最后的伤口包扎处理。处理结束以后,还应及时向医院防保科上报,并完成相应的血液检测,如果确实发生了血液传播疾病暴露事件,则要第一时间进行相关的预防性治疗与医学观察。

参考文献

[1]田瑞华,王金凤,王瑞莲,等.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39-441.

[2]王云霞.妇产科医护人员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49-150.

[3]陈葱芬,夏碧珍.规范化管理对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6):100-102.

[4]陈超男.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杂志,2005,22(2):37-38.

[5]朱静.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调查与预防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7):1034-1035.

篇3

1.1 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病例(18岁以上)。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病例按年报告率、病种、职业、年龄分布等进行分类分析。

2 结果

2.1 年报告率

2010—2012年共报告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1 179例,年报告率为1.21‰(表1)。

表1 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年报告情况

2.2 病种构成

报告的性传播疾病共4种,分别为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淋病(表2)。446例梅毒中,隐性梅毒387例,Ⅰ期梅毒54例,Ⅱ期梅毒5例。

表2 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病种构成情况

2.3 职业构成

发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依次为其他和不详、家务及待业、民工,共占87.44%(表3)。

表3 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职业构成情况

2.4 年龄构成

1 179例病例中,18~29岁者最多,占41.39%,其次是30~39岁和40~49岁者,分别占27.65%和25.19%(表4)。

表4 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年龄构成情况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院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年均报告率为1.21‰,且各年度报告率较稳定,表明本地区妇女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尚未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与唐慧玲[1]报道的结果相仿。这与社会变迁、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城市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开放,使人们的和性道德观点发生改变有关,即性病为社会性问题,性病预防只有全社会都参与才能解决。在病种构成上,梅毒以37.83%居首位,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1-2],且主要为隐性梅毒。孕妇如果受感染很可能导致母婴之间的梅毒传播,此外还会造成妊娠后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出生缺陷等。故在孕检时应加强梅毒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使绝大多数的胎儿不受到影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有资料显示,女性性病感染者有相当比例(50%~80%)是隐性感染或没有被发现,其原因就是通常这些妇女性病患者没有疼痛感或其他症状,或者是这些症状不容易被发现。而且性病患者的防病意识差,求医行为不够积极,女性性病患者因怀疑感染而求医的大约只有1/3,等到出现症状后求医常已经延误了治疗,故在妇科和孕产检门诊尽早发现和治疗隐性感染者,对疾病预后和预防传播有重要意义。淋病、尖锐湿疣报告病例逐年减少,与这类疾病症状比较明显,患者积极治疗和治疗效果显著有关。

本文1 179例性传播疾病病例中,大多为无固定职业的女性(占72.26%)和农民工(占16.71%),以18~40岁年龄段人群为主。有资料显示,供销员、服务员、个体经营者和无业人员等职业人群易从非婚途径感染性病。而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待业者的增多等成为性传播疾病主要传播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待业人员、农民工的性传播疾病防治知识宣教。

性传播疾病是一个社会问题,女性感染者既是受害者也是性病传播者,感染者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影响其子女、家庭甚至社会。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强对妇产科就医者性传播疾病的监测管理,使其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减少性传播疾病在妇女中的传播以及经孕产妇传播给胎儿和婴幼儿。

4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