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音乐教学不足及改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35-01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初具规模,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正在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丰富。但与此同时,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仍然进展缓慢。从对湖北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前期调查了解到,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改革举步艰难。领导重视不够,缺少师资,缺少设备,家长认识不够,这都是农村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农村音乐教师缺乏、素质偏低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下音乐教育改革的进展。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在湖北农村地区孝感市、随州市和十堰市的47所中小学(6所中学,41所小学)中,其音乐教师大多还是中师或大专毕业,有的是通过进修、培训等渠道获得学历并进入中小学任教的,而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数量偏少。此外,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存在兼职的问题,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不乏兼职现象。
(二)音乐课程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得到改进,但应试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影响巨大,音乐作为非统考科目向来不受重视,因而针对音乐课程的教育评价机制建设长期滞后。本次调查中发现,孝感市、随州市和十堰市多数农村中小学尚未就学生音乐课程学业水平的评价和音乐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形成明确方法和标准,音乐教育评价方法与过程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教师待遇偏低,队伍建设资金匮乏
音乐课程作为“副科”在中小学教育中向来不受重视,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程及音乐教师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但本次调查中发现,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且在学校晋级、评优过程中,音乐教师作为“副科”教师,往往被忽视,其工作成果得不到重视和认可。而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师资条件的改善都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重视不足与资金匮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现有音乐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一)依托“国培计划”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但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强化音乐教师队伍设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正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也是“国培计划”实施的第三年,这为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尤其是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此,应依托“国培计划”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专业技能培训,延伸“影子模式”,同时积极举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专项技能如器乐、指挥、歌唱等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期教学理念,提升其教学热情和责任心。
(二)完善音乐课程评价机制
应不断健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考评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对音乐教师教学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使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明确对学生音乐科目考查的方法与指标,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同时也以此更好地引导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学校之间也可借“国培计划”下的相关活动相互交流课程评价机制的建设方法和评价指标,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课程评价机制,有效激励音乐课程“教”与“学”成效的持续提升。
(三)健全音乐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当前,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待遇,增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资源及音乐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成为保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的重要前提。对此,中小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申请专项拨款,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经费的管理与筹划,提升其有效利用率。此外,做好现有音乐教育设施设备的维护,提升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也是为音乐教师培训和音乐教育改革争取资金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总结
总之,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美育功能,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强化师资建设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以及改善音乐教师待遇和增加音乐教育资金投入,是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首要举措。
(一)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音乐教学大多属于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及课程进度被动学习,整体课堂呈现出乏味枯燥状态,音乐的欢乐学习环境逐渐沦为机械式教学状态[2]。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让小学生在被动听课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形成听、学、看融合的模式,丰富了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开拓学生眼界
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与音乐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内外乐曲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音乐素材[3],通过设置音乐赏析课程开拓学生的眼界,达到延伸学习内容的效果,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局限性。
(三)充实教学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让教学内容更为充实。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素材的展现让学生在听觉感官及视觉感官上受到双重刺激,有利于提升其思维的活跃性[4]。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更立体的展现、更直观的表达,学生在理解难度上有效降低,提升音乐课程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所在
(一)过于强调形式感
虽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让音乐课程更具趣味性,但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以及课堂时间安排上过于重视信息技术的融入而忽视了教学上的重点,花费了大量备课时间用来搜集与音乐教材相关的动画及视频,导致真正课堂内容的准备性不足。例如目前不少小学音乐教师的课件制作成品中存在着动态图片、小视频以及超链接,大量的音频、视频、动画内容虽然让课堂氛围明显活跃,但过于精细化的课件制作会偏离教学重点,出现本末倒置现象,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于知识点,影响预期教学效果。
(二)硬件设备落后
虽然现阶段我国小学在硬件设备的配备上已经有了明显改变,但仍存在部分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无法实现每个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施,教学资源的不均衡现象并未完全消除。同时,部分学校的多媒体设施较为老旧,仅能够满足基础使用要求,无法在音乐课上通过多媒体专业设备表现音乐魅力。
(三)课程模式改变
小学音乐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的严谨教学态度逐渐产生了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并在课堂上严格遵循教学进度,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知识讲解下完成教学任务。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深入,多媒体课程逐渐沦为音乐赏析课程,教师从原本课堂的引导者、传授者,逐?u变为课堂秩序的监督者。换言之,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帮助下将音乐教学作为赏析课程,在网络上随便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音乐内容为学生播放,缺乏对素材的赏析讲解以及与原课文内容的对比讲解,教师职能逐渐被信息技术设备取代。
三、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配置硬件设备
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均需认识到每个教室配备信息技术相关设备的重要性,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由专项资金负责采购。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小学课程逐渐发展,小学音乐课程可利用投影仪、专业音响设备等硬件实现慕课、微课、班班通等多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有效应用。
(二)整合多角度资源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音乐教学不再单纯让小学生学会唱歌,而是让其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见识得以延伸。在讲授音乐课程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联系多门学科,例如在讲解《天鹅湖》这一作品时,可通过网络下载歌舞、戏剧、舞蹈、文学等方面关于天鹅湖的作品,以此让学生们了解更丰富、更多角度的情感抒发方式,有利于加深对歌曲内容及蕴涵精神的理解,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三)实施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小学阶段而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及兴趣性,让音乐学习更具游戏状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授《春天来了》这一课程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可将春天的美景最大程度向学生们展现,让学生们思考在春游时发现了哪些身边的美景,通过角色扮演、口头描绘、画面赏析等方式让学生们感受万物复苏的春天气息。情境的创设和观看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直观面对情境,从而理解音乐歌词描绘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重视课堂互动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由此可知,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是现代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及音乐鉴赏力,使学生能够从情感及精神上获得一定的感知。当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重视程度不足
中小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音乐教学及学习的重视程度都不足,依旧没有意识到音乐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新课改后教育加大了对音乐教学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师仍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重,许多学生也只看重最后的升学成绩,导致二者都忽视了音乐的教与学,这也直接导致了音乐教学后续问题的出现。
2.教材把握不足
许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挖掘程度不足,无法对教材中的音乐有透彻的理解,教师虽然对音乐教学的目标有一定的了解,但因无法驾驭音乐作品,对作品的理解不深,导致无法有效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无法引导学生深刻感受音乐,不利于学生形成音乐鉴赏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此外,多种原因导致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需要追赶教学的进度,使教学过程节奏过快,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较为笼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改正,这些都导致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
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单一,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进行音乐学习。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一些音乐教师又开始过度地依赖多媒体设备,使课堂更加单向化,教师严重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课堂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教学,十分枯燥乏味,学生对音乐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低下。
4.教学评价单一
当下大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教学评价不够重视,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甚至没有相关的教学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不能及时改进自身的缺陷,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想要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提高重视程度
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学生应转变落后的应试观念,重视音乐教学,保证音乐课堂的教学时间,不要让其他学科挤占音乐课堂时间,教师应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输音乐的重要性,让学生对音乐有全面的了解,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调整好学习音乐的状态,爱上音乐,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有了目标才能明确内容,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将音乐知识的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教学。中小学时期的学生对外在事物的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引导,使其逐渐形成一定的音乐观念。
此外,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将学生放在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3.丰富教学内容
音乐教材中蕴含着音乐基础知识的精华,教师在教学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及梳理,待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后要根据所讲主题做适度的扩展,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既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4.丰富教学方法
中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的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带来新鲜感,使音乐课堂充满乐趣及吸引力,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音乐学习。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可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营造一个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设置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让学生在安静的模式下欣赏音乐作品,再对作品表达的感情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表述进行评价,最后再进行歌曲的学习。
音乐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都应重视对音乐的教学与学习,重视音乐起到的作用,从而使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