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年人生活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47―02
200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5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叫。按照WTO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同总人口一样位居世界第一,并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健康系数成正比,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既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干预与指导。社区医疗服务现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服务的基础,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突破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滞后,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较为缺乏,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为局限,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远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及服务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社区护理服务干预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指导。
1 影响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
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是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家庭状况和亲戚朋友信赖的程度紧密相关,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和受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能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以致有些老年人宁可遵循自己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或改变其健康行为,这是造成老年人一成不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
1.1自身因素。
1.1.1认知老化及功能下降:伴随认知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随之下降,因此,认知功能对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生活,及其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显得非常重要。
1.1.2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来改变,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等,都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以及广泛存在的特点;有资料显示,只要有效控制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因此改变不良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1.1.3情绪和情感变化:直接反映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自身健康的重要标志。当老年人离退休或经历了婚姻不幸(如离婚),负性生活事件(丧偶、子女重病等),都可引发老年人焦虑、抑郁、孤独和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
1.1.4人格改变: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可由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逐渐外向转变为内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保守、猜疑、心胸狭隘、爱发牢骚等等。
1.2疾患的影响: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据吕探云等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77.4%,如老年人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增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孙敏等发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3.3%,其中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者占51.3%,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糖尿病肾病等,这些疾患明显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1.3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面临着离退休、收入减少、社会地位的改变、子女离家、配偶和朋友死亡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生活改变,从照顾子女的紧张而规律的生活转向只有老年夫妇的休闲生活,或以被动的形式依赖子女和医护人员的照顾,自我照顾意识淡化,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健康老龄化。
2 社区的护理干预与指导
2.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1.1将社区居民一般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年龄、性别构成、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而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则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和相关因素调查来获得,然后进行评估。
2.1.2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依据对社区居民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依次选择致残致死率高、发病率高、相关因素影响面大、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例: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以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增加适度运动,达到控制体重、减少肥胖为目的的健康教育。
2.1.3 围绕健康问题展开咨询:护士通过问候、询问、讲解基本知识及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做出合理的选择、解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接受反馈,护士在健康咨询中还要遵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沟通氛围、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帮助老年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还应注意保密。
2.2针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指导。
2.2.1疾病护理需求:据林婷等在福州调查发现;35.37%的老年人需要护士上门服务,23.52%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21.7%的老年人需要康复。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患慢性病长期住院治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卫生资源的浪费,社区护理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从而降低残障的发生,这样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疾病护理的需求,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2.2社区预防的需求:预防疾病的发生,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引以为重,邵梅等对河南平顶山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73.7%的老年人有了解慢性疾病防治有关知识的愿望。杨娜等的调查中85.9%的老年人存在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需求。更能说明老年人对疾病预防重视的程度是,在全国各省市的多项调查中,50%以上的老年人都存在体格检查的需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从老年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根据个体、家庭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4至5月九江市温馨养老院和九江市福利院中94位高龄老人,年龄75~98〔平均(82.6±6.2)〕岁,神志清楚,认知良好,能够配合调查。被调查者中丧偶61人,占64.89%;文化程度中,小学及以下的66人,占70.21%;入住原因中,因家庭照顾困难而入住养老机构的56人占59.57%,为安度晚年而选择养老机构的38人占40.43%。有抑郁症状的老人42人,占44.68%,其中轻度抑郁症状的33人占35.11%,中重度的9人,占9.57%。
1.2 研究工具
健康调查问卷(SF36):包括36个条目,生理健康评分(PCS)代表总的生理健康评分,心理健康评分(MCS)代表总的心理健康评分。分数越高,表明该方面的功能状况越好,生活质量越高。老年人抑郁量表(SDS):抑郁症状评定,计分0~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低于16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 3分或总分≥22分为功能有明显障碍。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入住原因、健康状况等。
1.3 方法
由九江学院护理学院2004级护理专科班学生经培训后担任调查员,采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对不能自行填写的,由调查员协助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F检验。
2 结果
2.1 影响抑郁状况单因素分析
抑郁评分在老年人疾病数、日常生活能力、入住原因、住院次数上有显著差异(P
2.2 生活质量评价
94位老年院老人不同抑郁水平在生活质量的PCS和MCS,均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表1 94位老年院老人不同抑郁水平生活质量比
较(略)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九江市养老院内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高于同年龄段的包头城市社区居民32.7%的检出率〔1〕和北京市老年人14.5%的检出率〔2〕。
提示抑郁症状是老年院较易发生的一种负性情绪。随着抑郁症状加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尤其在心理健康维度上影响更明显。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3〕相同。本研究未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抑郁加重的趋势,这与养老院老人大多数患病,身体状况普遍较差有关。因此,在护理方面应采取相应措施。
养老院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已丧偶,又身患多种疾病,易出现抑郁、焦虑、孤独感、寂寞感等心理问题。目前养老院虽然给予了老年人生活和身体上的照顾,但对于老人心理变化的重视不够。本研究发现,虽然养老院高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检出比例高,但无一例接受过相关的检查和治疗。因而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使他们在照顾好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时,理解和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情绪波动,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给予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
养老院老年人缺乏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本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抑郁症的产生、概念、防治等并不了解,工作中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对老年人有关疾病的产生、预防、不良行为的干预;加强心理疏导;加强用药及康复等健康教育,有条件的还可以为他们开设心理卫生讲座及进行个人咨询,以期老年人能通过接受外来信息和帮助,自觉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评价自己,以积极、稳定的情绪适应养老院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承受能力。
理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密切相关,自理能力缺陷,会降低自我评价,产生抑郁症状〔4〕,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应遵循粗糙经验风险最小化(RERM)的自护原则,无论有无功能障碍,都应尽量依靠自身能力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以延缓衰老〔5〕。养老院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关怀以及来自感情上的支持〔6〕。除养老院工作人员外,还应动员家庭、社会的力量,关心、照顾和支持老年人,使他们在有心理困扰时有诉说的对象和场所,尤其让高龄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避免和降低负性情绪,激发其生活的信心,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处于良好状态现健康长寿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冬梅,付 云,金晓燕,等.包头市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6):4667.
2 刘宏军,孟 琛,汤 哲.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7945.
3 王 芳,谢 婧,施学忠.河南省居民精神抑郁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3.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psychological care.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23-01
0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不断增加。老年病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的特点。表现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形态,组织生理功能上发生退行性变,在住院期间,通过对老年病人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过度依赖等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进而提高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使老年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很快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月入住我科的老年病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既往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入组病人共5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72岁。
1.2方法
1.2.1 评定量表老年病人生活质量评定表,共11个项目,包括4个子量表,①身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适应;④环境适应。
1.2.2 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主要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措施
1.2.2.1 焦虑不安,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第一周的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河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于这类病人,有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放松训练。通常,病人可在较短时间内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2.2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心理,他们形成了依赖性,这对康复十分有害,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以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完全适应了别人照料下生活,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帮助。
1.2.2.3 情绪不稳,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多见于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此时医护人员要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改变其态度。同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适时地进行开导。
1.2.2.4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这种脆弱心理在患病后负性增强,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这种情绪状态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针对他们,我们要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树立自己能早日康复的信心。
1.2.2.5 孤独寂寞,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主要是由于住院时间较长而缺少亲人陪护造成的,病人常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加之其他病人也不予其交往,很少有人探望,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我们要尽可能多增加与合作接触机会,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有针对的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他们,驱除寂寞情绪,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合作交流,鼓励多和别人接触,并向其讲述交往的好处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建立了感情,最终在使病友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达到身心护理的最佳效果。
1.2.2.6 其他,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的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2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
通过心理护理,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的合作,对于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基本达到满意效果。
2.1 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
2.2 帮助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2.3 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还必须有扎实的了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获得病人信赖,达到最佳的信赖状态,愉快接受治疗,配合治疗,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卫生局编.医药科技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46-252.
[2]成蓓,曾尔元.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1-272.
[3]冯焱.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9-10.
[4]宋祥芳.几种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09,13(1):44-45.
[5]孙巧玲.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09,13(1):47.
[6]胡永凡,金泽验,王凡.社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抑郁障碍复发的体会.护理学杂志,1999,(02).
[7]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