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mbining with the condi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new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tellig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2015年5月我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和绿色发展。河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与变革,工业化进程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构筑了一定的工业化物质基础。(2)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带动全省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工业生产导向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换为科技、技术、知识等密集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步承担起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主角。
2016年6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河南省将坚持制造兴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体系。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1 河南省工I发展现状
“十二五”建设期间(2010~2015),河南省生产总值从2.3万亿增加到3.8万亿,经济增速年均保持9.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涵盖冶金、装备、能源、食品、汽车、建材、轻纺、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产业;依附中原城市群的构建,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有效整合了区域资源。
2015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37 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
16 100.92亿元,比上年增长 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8.1%,重工业增长8.9%。
1.1 主要行业情况
2015年,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速明显,比上年增长11.4%,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9%。以冶金、建材、化学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增长5.9%,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7%。高技术产业增长2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载能行业增长6.5%。
1.2 工业投资情况
全年工业投资总额17 0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累计9 315.71亿元;传统支柱产业投资6 021.15亿元,高载能行业投资4 324.87亿元。
1.3 对外经济情况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4 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值2 6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进口总值
1 9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 729.00亿元,增长27.1%。机电产品出口1 982.12亿元,增长21.9%。
2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但是,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正在面临传统动力逐步衰竭、发展阻力渐渐增大的困难局面。
2.1 工业化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2015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1.4∶49.1∶39.5,相比于全国9.0∶40.5∶50.5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保持必要的生产规模,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情况有可原,但如果深入观察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内部构成,会发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以家庭为单位、低机械化率的传统农业方式依旧广泛存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河南省第二产业占比高出全国水平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内部,一般加工品相对过剩,高水平、高深度的加工品相对不足;第二产业的庞大规模,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产业发展缺乏高新技术的指引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在第三产业内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比重较高,金融、计算机软件、科学技术等现代服务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
2.2 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双百”计划和产业升级工程的实施,烟草、造纸等行业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河南省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大集团、大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行业缺乏领军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2010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 57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84 400家,其中,大型企业234家,仅占0.22%。在全国452 8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河南仅占 4.3%,大型企业234家,占全国3 742大型企业的6.2%。2014河南省仅有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一家企业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排名328位;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河南工业入榜企业仅有10家。
2.3 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供给不足
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的支持。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生产技术、成熟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河南省的科学技术供给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理念,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手段落后,投入力度不够。人才供给方面,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数量129所,相比较河南省庞大的考生基数,高等院校数量偏少,教育水平质量较低,顶尖科研人才匮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输出不多,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实现。
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是对传统工业化的一种延续和升级。在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1)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合理布局。(2)实现新型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3)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调政府在产业规划和调整方面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尽可能避免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4)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应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难题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河南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省情,尝试找出推进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4.1 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首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以往单纯依靠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已不符合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化融合”是河南省开展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现实选择。
目前,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承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初级阶段,在高端的信息服务业和开发业方面发展缓慢。河南省信息产业不能简单重复电子信息产品代工者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在信息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向信息服务和开发业的产业升级,并着力提升三次产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强化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建立“两化融合”统计测评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4.2 强化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涉农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和标准化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依托大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从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极为重要,第二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工业化程度较低,选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工业化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将更适应于河南省情,有利于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3 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融合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化水平。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其整个工业化中期,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相当显著的正相关性。当前,河南省工业化率高达51.8%,城镇化率仅为38.8%,非农产业就业率高达55.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同时,较低的城镇化率水平,制约了以城镇为主要生产载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削弱了工业化继续发展的动力。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首先,各级政府应大胆改变和转变意识观念,积极推出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发展壮大中小城市,进而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和农业人口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全面建O小康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4.4 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传统工业化模式重视资源简单粗放投入带来的快速原始积累,缺乏对资源瓶颈和环境承载的长期考虑,“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与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在重视环保低碳的新常态下,河南省应以生态工业的理念改造传统工业,将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治理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大量污染,打造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的新方式,使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和环保化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志彬,林子华. 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5-52.
一、 岳普湖县工业化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岳普湖县工业化的现状
岳普湖县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21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1.08亿元,年均增长35%,工业园区建设正全面推进。虽然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发展新型工业化使命仍然艰巨。
(二)岳普湖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
光热水土及各类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岳普湖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度变化大,夏、冬季气温相对稳定,自然光照条件充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32天,日照年平均2780小时,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县域及周边100公里半径内有棉花、玉米、红枣、各类果品、小茴香、秋甜瓜等各类作物蔬菜的种植、各类牲畜家禽的养殖,特色优势明显、品质优、数量多。此外,岳普湖小茴香颗粒饱满,品高质优,畅销中亚各国;“小尾寒羊”、“疆岳驴”享誉区内外,享有“中国小尾寒羊发展之乡”、“中国毛驴(疆岳驴品牌)之乡”的称号。同时境内有甘草、枸杞、大芸、麻黄等430多种中药材资源,具有开发价值,同时,这些特产显示岳普湖特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2、交通区位优势
岳普湖县地处喀什地区腹地,处在喀什半小时经济圈中心位置,半径80公里范围内辐射周边伽师、英吉沙等8个县市,是喀什地区西进东销的商品集散地、东联西出的商品出口加工基地和观光旅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卫星城市的功能区域定位看,岳普湖县作为喀什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物流配送基地的地位逐渐显现。喀什特殊政策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将对岳普湖形成有效辐射。
3、人力资源
岳普湖县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万人,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双语”、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全县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三)岳普湖县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1)自我发展能力弱。总体来讲,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低,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合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经济规模和实力有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较弱,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不足。
(2)工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撑,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发展水平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起点低,产品附加值低已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制约因素。岳普湖县地处喀什腹地,境内至今尚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工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撑;加之企业融资难等瓶颈的制约,招商难度大,企业落户少,工业发展缓慢。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论是水利、电力还是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财力不足,明显滞后。工业园区建设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差,住房简陋,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村级阵地、卫生室、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严重不足,难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4)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匮乏。农民致富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滞后,导致全县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致富技能和职业技能;从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看,不仅在人才的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管理人才短缺,尤其是工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再加上长期缺乏系统的再教育、再培训,造成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经济急需的工程技术类、农业技术类、科研类人员少,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开发经营人才更是短缺,以至于开展某些重点行业领域建设时,严重缺乏专业型人才。
二、 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推进岳普湖新型工业化进程
(1)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加大对入园企业的用工、用电、用地、厂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使工业园区成为融资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集中力量加快完善园区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聚集和带动能力,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节约使用和污染集中处理。
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有关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聚,增强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加快建设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
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有关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聚,增强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加快建设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
(2)积极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坚持贯彻执行国务院、自治区、地区有关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加快发展工业企业各项政策措施,在税收征缴减免、退返、银行信贷、担保、财政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厂房、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等方面,开展对企业支持帮扶工作,全方位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1)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即是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
(2)新型工业化的五个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④环境污染少;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它统率其他四个要素:①要使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必须充分应用高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②要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必须改造原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也必须依赖高新技术作用的发挥;③要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治理污水、废气、废物的高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样离不开用高科技内容来武装劳动力和管理人员。
事实上,在新世纪,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创新和应用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高科技这一主导工业化发展的“总纲”,从而为新型工业化确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义:
(1)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知识(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
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们的工业化水平。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来。
(2)信息化覆盖工业化的整个进程,伸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特征,并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为主要标志。
4、信息化与高科技的关系:
(1)信息化是高科技的基础,它提供了高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化构建的网络科研平台,高科技的发展不可想象。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断地为信息化输送更加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5、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三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业化水平:51%(2001年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标准:
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国工业化现状:
在我国,1979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所以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转贴于
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而到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7%,也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二、信息化与建设事业
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乡规划关系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等。所以重视和加快信息化与建设事业的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和建设事业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建设事业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加快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2、积极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积极推进给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等领域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
4、科学、有效地推进建设事业各类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新的技术、市场、体制环境,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5、积极推动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6、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路径,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各项必须的基础,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观念、体制的基础等。
7、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进程。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具有双重意义:通过创造信息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产业基础、就业基础。如建设领域的GIS数据的开发应用。
8、构造完整的建设事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装备、技术、市场、管理、运行
机制到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问题。在前面论述中,我们知道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和优化产业结构,事实上,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从全局看,要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既形成了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也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社会压力。比如,建筑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但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致关重要。
2、关于建立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问题。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业务跨度大,情况复杂,所以,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人们常讲改造和统一已有的多个应用系统比新建一个统一的、新的应用系统要困难得多,这个问题是由于原有各系统标准不统一或无标准造成的。标准不统一就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过去我们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造成了行业内各自为政、遍地开花式的开发,导致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以及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弊端。所以在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第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第三、制定的标准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公正性,应使其成为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并能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不应使标准变成技术壁垒或成为技术发展的阻力。
3、关于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需求牵引问题。
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庞杂,概括起来说建设事业信息化内容包括: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三大方面;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众多,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条件迥异。所以为确保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正常发挥,应首先制定出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其次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行业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第三本着实用为本、急用先上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推动和组织协调非常重要。
4、关于提高认识与人才培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