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生物科学的认识

对生物科学的认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生物科学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依据物理学科教学目标和师范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师范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其学习目标主要是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就知识点而言,要求面广量大层次不深,主要是为将来做好教师工作积累必要的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服务。这就要求师范生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认识物质世界,以实验探究为先导研习物理问题,以物理问题为载体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例如,《曲线运动》的学习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举例说明曲线运动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2)曲线运动最本质的特点是运动方向时刻变化,从而说明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3)通过实验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共线(做好教材上的实验很关键)。在完成上面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再让大家举常见的例子说明,如链球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等情形,共同讨论,它们的运动路线、受力、条件等。还可以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做形象比喻,讲述人只有受到斜向外力的影响才会有曲线人生,启发学生感悟人生中蕴藏的科学道理。

二、以恰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突出其中科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

师范生的物理教学,可以将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教育显性化,以适宜的问题为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科,并结合科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先辈们为科学付出的艰辛,另一方面可以用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养成优良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不盲从、不骄傲,而是充分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离不开介绍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的否定;离不开伽利略理想化小球斜面运动实验的介绍。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离不开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就是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一定要讲清伽利略首创的“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结论”理想化科学实验方法的精髓及其在科学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2)科学巨匠们的伟大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第谷不间断观测行星20年才终得行星运行的资料;开普勒为求证真理10年磨一剑方得行星运行三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验证应用前后经历100多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开特为了验证卢瑟福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预言的新粒子的存在,他在充满氮的云室里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终于从40多万条α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8条产生了分叉,从而证明了质子的存在。通过以上实例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科学本身就是不断艰辛探索勇于发现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昭示,唯有毅力加奋斗才有终成大器的可能。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追求新知的欲望,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加快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三、要明确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师范生进行探究性物理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现在提倡科学创新意识已经蔚然成风,而科学探究则是实现科学创新最基础的方式,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显得重要。这需要一个老师的设计、组织、引导、参与的过程,特别是做好探究性物理实验尤为重要。物理学的建立基于严密的实验观测和验证。“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结论”是物理学习的永恒科学途径。这里既含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又包含理论探究提升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是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首要目标。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所得只是现象,需要从物理学习中找到原理,教学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反馈交流所得,定能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观察兴趣和能力的保持与提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所谓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物理教材中安排的牛顿管实验和验证小球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时间关系的小实验,看似不起眼,但效果很颠覆,是平常观察与经验不能达到目的的典型示例,就像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一样,实践出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的积累,经常自己设计一些操作简便的小实验了解物质世界,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认知上的盲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

篇2

评定指标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层次,高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原来以考试为主的评价,只强调选拔、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能力,这样下去,学生探究学习不会持续下去。这样也就违背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精神,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生物学科评价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使高中生物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科评价,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鼓励、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学习的水平,特别有针对性地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多多鼓励、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学习。例如,高一学生进行“酶的高效性”探究实验时,实验前,学生认真充分地准备实验的方案,可是实验还是失败了,学生觉得很沮丧。这时,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呢?教师应帮助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但是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鼓励学生继续实验,直至最后成功。评价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目标,不断反思、调整、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2.评价学生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师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只会拉开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师生间产生隔阂甚至对抗的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冷嘲热讽,损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师的威信也会大大下降,并且学生精神上也会受伤害。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公平、客观、公正,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优秀学生不偏爱,更不能冷落、漠视后进生。对后进生更要关心,积极发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得到“我也行,我能行”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程度,及时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改进、调整学习策略,争取更大的进步。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应与学习过程同步。将自我评价作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一部分,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乐于接受评价,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三、生物学科评价的要求

全面性: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切实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全过程评价;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要是客观的、动态的,且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民主性:学生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家长、有关其他人员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公开、民主、准确;主体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差异性:承认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个体间的差异,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发展水平、状态的差别。评价要有针对性,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生物学科评价的多元化

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互评自评相结合,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技能和能力、思想情感及其发展状况实行评价,发挥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导向功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

1.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状况,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能力。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这种学习形式,让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秀之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师的评价。随着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评价,使之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准确,要一针见血,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鼓励,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4.多样、多主体评价。教师应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成长、发展状况的信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态度、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学科评价,而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这样的评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增强其学习兴趣。

5.课外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生物科技活动、标本的制作、撰写生物小论文、参加生物竞赛、绿色环保等课外活动,并对学生作出相应评价。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及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不同发展潜能,做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因人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77-01

一、运用多媒体便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但利用多媒体可以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比如讲“血液循环”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心脏的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到的血管很多,学习起来容易混乱,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个腔连接的血管,各腔的壁的厚薄及瓣膜就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分别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课件演示,再将整个循环演示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就比较清晰了。通过反复操作,印象加深,最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巩固练习,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便于突破知识的抽象化为形象化

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虽然初中生物的大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很抽象的知识,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必须要配有一定的动画效果,通过感官的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抽象知识。特别是生理方面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便于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生物教学中常常有因受地理分布区域的限制而无法观察到的动植物,或因节令、时间的限制而难以与教材同步的动植物,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各种生物及现象搬到课堂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如在严寒的冬天,很难寻找到桃花;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在大西北很难见到一些名贵的植物品种,学习保护动物儒艮时,学生多数没见过这种海洋生物,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辽阔的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展示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学习企鹅时,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南极洲亲自考察吧。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南极洲的光盘,同学们一看,企鹅的生境、形态、运动、孵卵、育雏等一目了然,形象直观生动。

四、运用多媒体便于突破观察范围的限制

有些生物的生理活动过程是微观的、连续的,因而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将微观的变化宏观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如学习病毒相关知识时,病毒个体非常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摄影技术记录病毒的录像。在解剖并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较小,学生很难看清,通过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讲“分析尿液的形成”时,其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整个过程是微观的生理过程,常规教学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出来,我在搜索到相关的一个课件,它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一个肾小管的模式图,用不同颜色的小圆圈代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用大些的圆圈代表蛋白质、用更大的圆圈代表血细胞,用以说明肾小球过滤的原理。当动画播放时,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目睹了整个微观动态的生理过程,对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记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