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37: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注意了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两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又可鼓励一些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现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同学们充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经典书籍如同一座知识宝库,里面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受用一生的东西。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积累,迁移运用呢?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不如聚焦重点,仔细赏析,从中品其味、悟其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美文之时,可引领学生及时把文中的精彩片段、精美语句和精妙的描写方法记录下来,鼓励他们多品读,多积累,多模仿,多运用。
譬如指导学生阅读《绿野仙踪》,广州市永曜北小学董小移老师便采用了“聚焦片段,赏析激趣”的方法。《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写的一部充满奇异色彩的童话作品,书中的一句话――我的书是为那些心灵永远年轻的人写的,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深深地触动了董小移老师,使她想起孩童时的记忆与梦想、童稚与天真。她相信孩子们也会喜欢这本书,可是怎样指导阅读才更有效呢?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董老师首先出示书中的一段文字,并简述道:“老师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一段话:‘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多萝茜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她是个孤儿,现在和她的亨利叔叔、艾姆婶婶住在一起。’你们猜猜,她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待学生说完原因后顺势追问:“她为什么不快乐呢?”在学生迷惘的眼神中,董老师请大家打开书,重点聚焦描写多萝茜外貌的两个片断,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让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接着让学生谈谈“享利叔叔和艾姆婶婶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呢?”。最后让学生把思考的内容整理后写在作业本上,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如此,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整个阅读指导过程虽平实但有序、有效,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加深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念,为“会读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方法渗透,学思同构
仅凭兴趣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有效阅读之门,教师还应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教会学生各种阅读的技巧,帮助他们在“我要读”的基础上实现“我会读”。读书之道,因人而异。就小学生而言,在课内外阅读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速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课外书时,先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法阅读,学会关注“前言”和“目录”。因为前言囊括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则提挈了各章节的中心概念;读过前言和目录,学生就能迅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整本书的内容梗概,为进一步阅读全文、综述大意打好基础。需要说明的是,速读不是马马虎虎地读,而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快速读书、高效读书。
(二)精读。对文章重点词句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甚至反复阅读、品味玩赏,同时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可在文章中感受最深处圈画勾点重点词句,批注阅读心得,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段话、几段话。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立足全篇,从表达形式、表达效果等角度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三)摘记。把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记在专门设置的课外阅读记录本上,浓缩精华,熟读成诵。
综上所述,当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想从中获得什么,接着快速浏览目录,获取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想要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自得,在有疑问之处标上记号;待阅读完全书后再理清条理,聚焦和探究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学习写法。老师在给学生介绍这些阅读方法的时候,尽量少一点“方法教条牵引”,多一点“实例渗透指导”;至于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习惯或喜好灵活选用。
三、善于动笔,读思共进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读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常常读出自我。”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研读、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惑,使他们形成多阅读、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划横线或波浪线,标出着重号(“”或“”),打上问号,注写眉批;又可以边读边思考,在专门设置的课外读书笔记本上写读后感,及时对文章的内容或写作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圈、点、勾、画、批,并交流批注的内容,可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以下教学方法可供参考:(一)引导学生设置摘抄本,专门摘抄课内或课外的好词佳句。让学生自行创意,给摘抄本命名;学生的想象可谓丰富奇特,如《朝花夕拾》《书海宝珠》《笔下生花》《我和美文有个约会》《与好书共舞》《“笔”写人生》等,可见孩子们思维的广度不可估量。(二)鼓励学生为摘抄的内容配上图画,涂上鲜艳美丽的色彩;当学生做完摘抄本,老师将及时进行小结,表扬优秀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复印后张贴展示,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定期展示阅读成果并进行交流分享,定期评出优秀作品和优秀读者,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积极性。(四)每逢课外阅读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编抄报;每次开展读书展示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各自写下的读后感,分享共同编写的课外阅读小报。通过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读书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爱上课外阅读,学会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从“有趣”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74-01
当今的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学生直接阅读外语书籍、报刊杂志,从中获得必 要的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接触外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得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外语的途径。
1.加强课外阅读的意义
高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这是因为:第一,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证充分的阅读活动;第二,精读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故课文生词和新结构的密度大,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
这里所指的课外阅读,即泛读。首先是让学生独立阅读,但又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而是要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外阅读。所以,泛读既是阅读材料的问题,又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2.循序渐进,传授课外阅读方法
2.1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时慢慢养成:(1) 集中精力阅读,在阅读正文过程中最后不要停顿。(2) 要控制自己不读出声,不用笔或手指跟随着词句读,而是直接理解阅读内容的段落大意和全文的中心内容。(3) 遇到生僻单词尽量不去查词典,养成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快速判断该词的涵义。(4) 要以句子作为意义单位来理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文章的正确意思。(5) 加强对猜词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偏难句型、理解文章篇章结构,以便培养学生的语感。
2.2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程度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时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段、段落的中心词。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很快清晰、明了。
2.3要关注文章的背景和常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尽可能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引导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理解和分析各种题材的语篇,这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倾向。
2.4教师要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有逐词地读、念诵地读或心译等不良习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以语义为阅读单位,而不是逐词地读。
3. 融会贯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以下活动:其一,每学期举行两次读英语演讲活动,规定演讲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阅读过的文章,这样演讲起来便能自由生动、有条理且中心内容突出,以便达到良好的效果。把课外阅读和听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其二,开展小组阅读活动。小组阅读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把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由单纯依靠教师逐渐转化到自我"塑造"的情景中来。其三,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让学生把读到的优美句子,重点短语摘抄下来,还可以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续写故事,给一些故事写读后感等等。每月评比一次,评出每月的优秀读书笔记。
4.关注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技能
学生的阅读学习方法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时间承受限度为根本,优化阅读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阅读学习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阅读方法的优化,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有效阅读学习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阅读素材所体现的表达主题大意。其次是,培养学生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注意指导学生利用课外的零碎的时间去阅读。最后,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升华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运用续写、改写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学习成果。
5.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5.1慢读。许多学生总认为读得越慢,对文章信息了解得越多,理解程度也就越高,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总把阅读速度放慢,以求对文章更好地理解。但是实践证明,阅读速度与理解率几乎没有关系。
要纠正这种不良习惯,首先要改变那种认为阅读越慢越好的错误观念,平常注意提高阅读速度。其次要经常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不仅要注意准确率,而且要注意一定的速度,逐渐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5.2指读。读者为了集中注意力而用手指、笔、尺等指着字行,并随着眼球转动而移动手指或其它指字物体。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反而会降低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书页的字行上,而非文章的思想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