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性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感受也会出现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当然,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注重生活阅读
文学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但是,它又高于生活,它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反映,这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的。是对生活的集中的、概括的反映。因此,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就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另外,学生这一群体也是有其特殊性,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他们不可能像作家一样长期投身于生活的海洋中去,他们还不可能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接触。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总的来说,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的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驱动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才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就会变得津津有味,读者才会进入读物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交融。
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趁着这股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课文是教学中最常见、最关键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总是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现在,有些阅读课似乎又走进了另一个“死胡同”,在课堂的自读环节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读,还美其名曰“自读自悟”,结果课堂呈现出一种“消极”状态: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有些学生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学生装模作样,无所用心……因此,我认为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自读”,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学习方法,积极地进行自主读书,也就是读得“有板有眼”。
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板有眼”呢?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让学生自读文本时,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导读提纲”,让学生读有方向、读有方法。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我利用“导读提纲”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导读提纲”如下:1.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文中描写牛郎对待老牛的词,你发现这是怎样的牛郎呢?想象牛郎还会怎样照看那头老牛?再找出文中描写老牛对待牛郎的词,你又发现这是怎样的一头老牛?想象老牛还会怎样与牛郎亲密无间?2.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这是怎样的一头老牛(体会老牛诀别时的感情)?3.读课文第8至第10节,想想王母娘娘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一些词和细节来支撑你的答案。这个“导读提纲”切准了故事教学的特点,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会文,读出人物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从而走进“有板有眼”自读之态。
二、交流——见仁见智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能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愉悦情感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得到不断开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因此,这样的课堂气氛必须是活跃的、宽松的、和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表达独自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会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有较多时间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会比较多。这个环节很重要,在于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因此,交流环节更应该体现它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尽情说、尽情辩,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得到真正的释放。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艺术。随意与诚心、盲目与选择、多与少、精与粗、快与慢、思考与练习、知与行等都是阅读的辩证法。
方尺之书体积不大,容量有限。是学生用以获得知识技能,磨砺思想,陶冶情操,并得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之重要凭借。阅读教学在他的一生中,可以培养他们具有特殊的能力,战略家的高瞻远瞩的目光,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态度,哲学家深邃的思辨和睿智,艺术家无穷的超人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是对阅读的要求,阅读是过程性目标,说、写是终极性目标。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王国”。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又是学生思维的辛勤开发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深层次的智力开发,它的价值不亚于开发一座座金矿。每位成熟的语文教师,都会融会课本内容,把握教学目标,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在读写听说的训练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把学生引进“积极阅读的王国“。
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写作与阅读,并且近年来作文的分数比值越来越高,加大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如何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的教育水平,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每阅读名家的精美篇章,常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而研读巧妙时二个可贵之处:借鉴前人却不老调重弹,浑然天成却有迹可寻,推陈出新且技高一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体会阅读的艺术。阅读有它的艺术,随意与诚心、盲目与选择、多与少、精与粗、快与慢、思考与练习、知与行等都是阅读的辩证法。只有灵活掌握阅读的艺术,才能从阅读中受益匪浅,与时具进。
随意与诚心
林语堂一生与书有缘,主张阅读随意,喜读则读,不爱读就把它放一边,40岁时有了“一个好书斋”,他的书房四面全是书架,取名为“有不为斋”。 “有不为”的意思就是随意随缘。但是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很多时候林语堂阅读并不能做到完全随意,而仍然毕恭毕敬、严格规范、诚心诚意居多。
有一位哲人说:”要受益于书本,就必须虚心的全意的诚实的去读;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贪图博学的虚名.”.鲁迅先生的阅读的诚信足以值得效仿:每当他拿起一本书以后,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给自己提一大堆问题。例如:书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自己写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鲁迅先生认为,带着这样的问题诚心诚意的去读,阅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在阅读教学中,教育学生诚心与随意的关系。学生受益匪浅。
诚心比随意,阅读收获会大很多,比如,随意读一些书,可以掌握篇章、段意、句意、词义,但诚心去细读,就可以感受到或理解到作者比他人高明的意采、情采、词采。“采”同彩,是指书或文章中精彩的成分,恰恰是作者、作品的高明之处。例如:同样写“秋声”,大多数人只是写了有形的“声”,风声、雨声、落叶声、虫吟声,而欧阳修写出了“秋本身”的无形之声。 这就是“情采”不凡。如果把书籍比作海洋,活到老、学到老的话,阅读就必须既要随意,又要专心致志,孜孜以求,诚心诚意,方能到达学海彼岸。
盲目与选择
盲目与选择,这也蕴含着辩证的艺术。学人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校,许多学生都眷恋课外书,老师越禁,却愈加激起学生读课外书籍的兴趣,经常与老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说来也奇怪,这样读的东西竟远比教科书的内容记得牢。回想上初中时,书籍奇缺,仅有的几本以及几本刊物,便被人们互相接着看,一本也不肯漏下,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眼下的书品种越来越多,装帧越精美,学人手头也越宽裕,跑书店的人和次数却越来越少,再也没有过去,借书来读时咬牙攻读的“痴”劲.这说明过去的书少,我们因饥渴而盲目阅读,现在面对书山文海,我们因时间少而有所选择了另外,也说明,不管做什么工作,阅读应兼容百家,古今中外,”三教九流“。接触过了,哪怕是皮毛也总应留下一点印象。纵然是搞专业的研究,在分清主次的前提下,什么书都读也会大有益处的。这是不可不察不思的。
然而,阅读艺术还在于有选择的读书。因为人生是短暂的,其中宁静的日子可供阅读的时间不多,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阅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上。有人读科学著作要最新的,读文学作品要读名家名篇,读哲学著作要读传世经典,,既便如此,还必须要审慎,而有节制。爱默生说:“我有三条可行的规则奉献给大家:一是不读问世不到一年的书;二是不度没有名气的书;三是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与盲目阅读相反的是:最有益的并不是博览群书,而恰恰是选择有用的书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育学生重视选择,不要盲目。
俞平伯先生喜爱读书,但他绝不盲目。他说:“可知读书并不是多多益善,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在未曾到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之前,读不得法甚至会被魔障所误。故我们要有所读,有所不读。俞平伯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意识我们需要死牢的时间,一味的读下去剥夺了独立思考;二是书的确有好坏与有价值之别,阅读必须有所选择。
多与少、粗与精、快与慢
阅读贵精不在多。“与其匆匆博览百书,不如彻底消化几本”培根在他的《随笔集-论读书》中:对于书本上的东西,我们既不存心挑刺找茬,也不可盲目听信。,更不能拿他们当聊天的谈资和说教的教材。而更应该明辩良莠,潜心体会。有些书只能浅尝,有些书只能吞咽,只有少数一部分蔬菜汁的通读、精读,刻意理解。“阅读面窄,读书太少也不行。鲁讯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才过许多话,这才酿出蜜来,倘若定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枯燥了“培根说:”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 ,他们只知道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只知道靠自己把网子造出来。而蜜蜂则是从百花中采集材料。“这些大师的论述告诉我们:阅读不再一味贪多而贵精,但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面。
应当咀嚼消化的书,阅读不宜快,不宜粗。鲁迅先生说:“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失败,但一定要达到他们向往的目标。“陆九渊有一首诗:”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这首诗就说明了快与慢的辩证。对于难懂的书,要坚持一读再读,直到懂了记下为止。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我自读关于我不懂得问题之书藉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先求得该问题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许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赌气,以求得精密的知识。“这样阅读,速度慢,但收获很大。
精读是阅读的重要的方法。台湾作家李傲珍视书中的资料,更甚于书本身。他常把书中的重要资料影印,或直接撕下来,在做分门别类的“专辑整理“,名曰”吸收日月精华,等到书中的精华被他吸收光了,这本书对他也没多大意义。茅盾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很快把他读完,好像在飞机上俯瞰全景,;第二遍慢慢的度,细细的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的度一段一段的读,领会、运用,注意他的炼词炼句。
多与少、精与粗、快与慢、是阅读的艺术。强调少,绝不否定博览群书;强调慢,并不排斥快速阅读,跳读浏览的方法。强调精,也不反对有的书随意翻一翻,不求甚解,粗略大一,。具体情况如何掌握,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阅读的目的而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多与少,快与慢,都非常重要。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
思考与练习、知与行
阅读必须与思考通行,与练习同步。博览群书固然可贵,但如果不动脑筋,如贪图腹欲,虽然满肚子美味佳肴,却常常是弊多利少,吃饱了撑的也不好受。苏轼在诗中写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食不绝口,使人健壮;书不离手,使人聪慧;。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才能发挥书的作用,给人的头脑以健康和活力。阅读与思老同行,能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能使自己的头脑清醒明白,而最终成为思想者。宋朝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阅读的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归纳、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比较、归纳、揣摩、体会都是思考,不下决心养成思考的习惯的人,便失去了阅读的最大兴趣。
除思考外,阅读还必须与联系同步:因为语言文字的技巧是手工性的,必须熟练才能生巧。鲁迅教学生:“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读的书活起来,从天下万事万物学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除书本知识以外,还必须从社会中、从人生道路中获得知识,这就将阅读从思考与练习提升到知与行的关系上来
陆游有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牢牢的掌握它,还要靠亲自实践才行。陆游的更高精神境界:”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阅读过程就是求知、实践行动、有所创造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求知,不断共性,不断增进,才是阅读的整正目的。这里所说的阅读艺术,实际就属于记忆、经验之类,必须长期实践,反复历练才能掌握。在阅读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思维培养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积累,多读书,读名著名篇,这是积累的重要途径。创造性思维,绝非贝多芬、莎士比亚、瓦特等伟人的专利,处在创造思维萌发时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阅读,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不断积累新知识,不满于故有答案,探求新思路,善于抓住灵感并把它发展先去,细细思维,突发奇想、标新立异、刻意求新成为他们的需要,阅读思考成为他们的追求,成为他们的乐趣、成为他们的享受。
阅读的最高境界
阅读与人生感悟不无关系,一些大方之家对人生的感悟,很多是读了某些经典作品以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而发出的。有幸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品尝到醇厚的可人的清泉,泉水流经的地方,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彩蝶飞舞,小鸟欢唱,一派生机黯然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能够读到这样的好书,无疑能够荡涤灵魂,滋身补气,健全人格,升华精神。
作为一个读书人,千万不可为自己理解水平低下而自卑或干脆放弃书不读,阅读犹如泡茶一样,熟能生巧,这巧要靠生活经验积累,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人格修的成熟。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信心和毅力,有了信心和毅力,再笨的人,也能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