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49-01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人才时,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把这种文化内涵融入进去,使学生在踏出校门、走进企业时,能够更快的转变自身角色,适应市场要求,适应企业要求。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当代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呈现多样性,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甚至有些正徘徊于道德底线,表现在:①缺乏责任心和自制能力;②诚信观念严重缺失;③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④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⑤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2 关注企业文化动态,培养合格人才
2.1 改进德育课程的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德育课程体系中来,优化学生对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本质内涵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更好地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为学生工作成功构筑桥梁。在教育的方法上,要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2 通过举办各种团体竞赛活动和多人合作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不少学生由于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因此有必要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团体活动,团体竞赛,如拔河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欣赏他人。在教学上采用多人合作的“项目教学”,把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项目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完成项目,个人成绩由小组成绩决定,如机器人比赛等活动,小组成员配合默契,成绩就会高,这样学生就会懂得团体协作的重要性。
2.3 依托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文化模拟系统。为了能长期对高职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有必要在校内建立企业文化模拟系统。企业文化模拟系统是个仿真系统,即通过该系统在校园内再现某个或某类具体企业文化的原貌。建立企业文化模拟系统,要求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一个企业的组织理念、组织价值观、组织道德、组织行为、组织制度、组织形象等基本要素移植到校园内。这样学生身处在这个模拟系统中学习,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精髓。
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要求,依托高校师资、设备等软硬优质条件,共同开发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更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就能直接进入一线的关键技术岗位工作。校企合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产学结合与校企资源的有机整合,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了解企业文化,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1 校企合作应把握好互惠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寻找共同利益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实惠.学校有优越的教学资源可以为企业服务,学校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知识,这些优势可以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攻破技术难关。企业也有学校缺乏的优势,企业的生产、研发部门是天然实习岗位,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生产、研发、市场等第一线的实践,体验企业文化,为适应将来工作奠定基础。企业中的工程师、技术员和部门主管是最好的教师,他们言传身教会深刻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迅速成长。企业产品往往代表着市场需求,产品研发方向又代表着行业发展方向,这些信息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计划、就业指导指明方向。
3.2 劳动技术教育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实施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也给学校和企业增加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搞好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具有双重价值或意义,即教育意义和经济意义。应当重视把二者结合起来,以教育意义来指导经济意义,以经济意义来提高教育意义。
3.3 校企合作办学应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任何合作都存在诚信问题。职业院校要以诚实、信用的态度与企业商谈合作项目,一旦决定合作,就不能随意更动。企业也不能单单顾及短期的经济效益,要着眼于长期合作,深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之中,校企合作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互惠、多赢”的产学合作目标。
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行为文化为把手,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通过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互动和融合,最终实现学生毕业时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参考文献:
技术教育视角
长久以来我国对技术教育的理解通常为:“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中小学技术教育长期以“劳动技术教育”这种形式开展,这就使得技术教育偏于技能教育。在当代社会转型、技术转型、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学者开始采纳国际上对技术教育的解释:“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在普通中小学实施的,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为学生进入技术世界做好准备的教育。”
“技术教育”中的“技术”不再仅仅是指工艺、操作能力,而是指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包括技术意识、技术理解、技术评价、技术反思和技术实践能力在内的技术素养。要达到如此全面、综合的技术教育目标,就需要技术教育综合其他教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技术教育的改革也是整个教育改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催化剂。
学生学习视角
在科学课程中开展技术教育可以通过将科学课程和实际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使科学课程内容以对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起来,而不再孤立于学生的经验之外。加拿大学者埃肯海德于1992年和1994年对爱克霍夫和考特兰德发现的一种有助于学生成功地学习STS课程的教学模式———“社会性内容技术性内容科学内容更高层次的技术性内容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内容”进行研究。在上述教学模式中,尽管教师可能把他们的教学时间主要用在传统的科学内容上,但是这样的实施顺序可以确保科学内容按照对学生有个体意义的方式统整起来,而不再是分门别类、相互孤立的。我国普通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实际上只是科学知识教育,即“纯”科学教育,很少涉及技术教育。“这就使学生大量的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面,很难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因此中国学生要补创造性的课,必须重视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有利的途径”。
科学教育中应该开展怎样的技术教育
1.在科学教育中开展技术教育的内容《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规定,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技术的本质、技术和社会、设计、应付技术世界所需的能力、设计世界等。科学教育承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在科学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并非让科学教育涉及技术教育的所有内容,而只是强调与技术设计相关的能力以及对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
2.在科学教育中开展技术教育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的方法有:①改革科学课程内容,使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相关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技术世界。②重视将技术设计和科学探究融合在“科学、技术、社会”这一课程内容中,技术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成形的设计产品为科学探究提供探究工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论证技术设计过程的可行性、检验产品的性能验证科学假设的真伪。③转变传统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设计过程(包括确定所需解决问题、技术设计、技术评价、技术管理等环节),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地了解技术设计的制约因素、技术与社会关系、技术与科学关系。
我国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实施的现状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标准》规定通过科学教育,7—9年级学生应该初步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因素,科学与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我国《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技术设计是技术活动的核心环节。技术设计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21世纪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必须注重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在科学课程中,并不设置独立的技术设计章节,但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会涉及教具、仪器的制作,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制订等,这实质上都涉及技术设计的问题。因此应将有关技术设计的教育有机地贯穿其中。”
这说明在科学教育政策、理论方面我国已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然而科学课堂教学多通过讲述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来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等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对于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设计教育层面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这种方式的教育只是“说理教育”,难以达到让学生深层次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手段进行决策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的。
一、校企合作的N种模式:
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发展的原则,经过精心准备,我校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一武昌造船厂联合培养“武船班”,并高薪聘请船厂的技术师傅到校开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造船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能力,悉知“武船”工作流程与规范,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们第一年在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第二年开始将被武昌造船厂安排到厂实作培训,实作培训结束后工厂安排考试考核,并根据考试考核结果择优录用,进而与工厂签定劳动合同并上岗。这种合作模式的产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今后的工作任务,一年后到厂更是看到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内容,使学生明白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清楚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家长和老师,自己现在的努力不是无谓的,是可以看见结果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的用功,老师教的舒心,以此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学校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让毕业生能顺利上岗就业。
当然校企合作是多种层面,内容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实还有很多种方式,我归纳了一下别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在模式上的创新:
模式一:订单式。学校按企业急需工种开设专业,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对新招职工进行上岗前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把课堂搬至车间,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养。这种合作的关键是不搞形式主义,要确保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整个管理。
模式二:三段式。第一年对新生进行文化课程教育;第二年让其掌握专业理论。第三年进人车间作实践操作,学生在校外进行为期一年的“真刀真枪”的磨炼,即最后一年就进入准职业状态,使其毕业后就能参与企业生产。
模式三:助学式。由劳动部门牵线,企业出资、学校出教育,开展“校企助学边工边读就业教育工程”。这一工程主要是针对后备劳动力相对富裕、经济较贫困地区设置的。助学对象先在其本地进行为期1年的文化课程学习,再到其他市接受两年半工半读的职教。作为定向培养的技术工人,毕业后将全部进入原出资企业就业。
模式四:后备式。由学校出单提出各类专业工种。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培训。
模式五:实训式。学校企业共建学校实训基地。如:汽车的汽配实验室、汽车修理实验室等大型的实验室,均由校企共建,增强了学校的实训实力,学校的每幢大楼或教室均以合作企业冠名,实训工场挂上联办企业的大幅照片和知名企业家的照片和格言,让学生在校园感受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
模式六:指导式。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我们应在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学校的创新模式,不断创新出更多符合我国目前形式下的第N个模式,第N种创新!
二、做好校企合作的四大意义
意义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通过理论与操作、教育与劳动的紧密结合,密切了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并互换师傅和学生、老师和师傅、课堂和车间、讲台和车间等人物角色、空间位置,促进了校、企、学生三者的良性循环。为杜绝“民工荒”现象,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意义二:供求与需要的完美融合。企业需要什么工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求多少人员,学校就招收多少名额。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校企就共同培养什么人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产业教育资源的组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